20世纪90年代末, 热心新闻工作委员会 把美国一些影响力很大的新闻人召集在一起,提出了一个问题: 新闻工作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详尽的文献搜索、抽样调查、访谈和公共论坛研讨,他们确定了定义新闻工作及其社会角色的核心要素。研究结果就呈现在《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新闻从业者须知和公众的期待》中。书中提出的新闻工作的十大基本原则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引人深思。本书是媒体人的书,也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事实核查:后真相时代美国新闻业的选择》是考察美国新闻界和政治传播领域 事实核查运动 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其历史情境建立在美国新闻业对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候选人言论真实性的持续追查和报道上。选战期间,专业事实核查人员和更广泛的事实核查运动在美国新闻业中兴起,为研究者观察新闻生产和新闻生态的变化提供了重要窗口。 作者格雷夫斯耗时5年,进入事实核查机构PolitiFact参与事实核查的活动,还实地考察了其他两家专业事实核查机构FackCheck.org和Fact Checker,访谈这三家机构的创办人和主要成员,参加它们主导或与其他组织携手开展的业务和研讨活动。通过对事实核查日常实践的 深描 ,作者讲述了美国事实核查行业兴起的故事,运用丰富的田野考察资料回答了这些基本的问题:什么是事实核查,它与媒介批评有何不同;什么促使了事实核查行业的
《具身存在:智能传播时代的身体与媒介互动》从身体与媒介的互动现象与实践来阐释智能传播。本书是 身体-媒介 维度下智能传播理论与实践的一次呈现。从理论维度,立足媒介批判视野,并结合现象学的身体观,媒介学的技术论及社会学的互动观,来建构跨理论视域下的身体-媒介互动框架,丰富了传播学视域下的人机关系理论资源;从实践维度,回到新闻、娱乐、社交等不同智能传播实践场景,从新闻业界到生活世界全面考察身体-媒介互动形态,重新思考中国智能传播、媒介生态乃至人机关系。本书将前沿理论与我国智能传播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传播话语。
本书拟定了一个针对媒介与政治体制的关联进行比较分析的框架。建基于一项针对欧洲和北美18个民主国家媒介制度的调查,哈林和曼奇尼辨识了媒介体制与形塑其演变的政治变量之间的变异的主要维度。他们进而辨识了媒介体制发展的三大模式 极化多元主义模式、民主法团主义模式和自由主义模式 来解释为什么媒介在上述每种体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探究目前正在改造它们的种种变革力量。
从印刷术到互联网,媒介作为人器官与意识的延伸,长久以来与人类互相塑造,共同进化。我们如何获取知识、协同工作、连接彼此,皆深受媒介影响。 今天,麦克卢汉的理论在每个人的生活中被反复证实。未来,技术的发展又将带来哪些新媒介?人的延伸又会被拓展至何方?在这本书中,麦克卢汉本质上探讨的是技术、人类与社会的命题。理解媒介,终究是为了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生态,在震荡与革新中找寻自身的生存之道。
本书探讨了如何在数字时代超越传统的纸笔问卷调查,采用拥有广大全球用户的LimeSurvey问卷调查系统,创新性地开展电子化、网络化、系统化的问卷调查项目。 本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如何通过LimeSurvey创建和优化电子问卷、启动问卷调查项目、进行问卷调查项目管理和数据管理,说明了将LimeSurvey应用到具体的问卷调查项目中的各应用要点和使用技巧。 除了全面展示LimeSurvey作为通用型电子问卷引擎和问卷管理系统的功能外,本书还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发挥LimeSurvey系统的优势,将其应用于网络化和数字化时代中的面访调查、电话调查、网络调查、混合模式调查等各种场景,创新性地开发出新的应用场景和方向,展示了LimeSurvey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麦克卢汉精粹》精选麦克卢汉十余种著作,分四部,含十九章,再加首尾的 绪论 和 各章注要 ,囊括了这位20世纪思想家和媒介环境学派一代宗师的思想精华。 麦克卢汉是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先知,互联网的预言家,他提出了很多著名的论断: 媒介是人的延伸 媒介即是讯息 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 媒介使人自恋和麻木 我们正在回到重新部落化的世界 西方文明的整个观念是从拼音文字派生出来的 地球村 今天,他的预言已然成为现实,他的洞见更加富有启迪意义。
这是一项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行深化研究的项目,采用历史-哲学-人文的传统方法,选取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传播、新闻、宣传、文化等方面论述的经典文献,进行历史考证性质的研究,还原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本来的写作背景,真实再现经典作家论述的原本意思,以及这些观点得以产生的思想渊源。 我们现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看到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著都是中译文,这对于深刻而直观地理解他们的思想是一种无形的障碍。本书收入的多数文章,对照原著文字与中译文进行了对比研究,厘清了一些由于翻译而造成的误读。 除去努力还原经典作家本来的观点和写作背景外,本书也做了一些对以往研究中问题的拨乱反正工作。同时,根据近年新发现的资料(包括对这些资料的研究成果),努力从现代视角重新审视原著的现代理论意义,
《新闻价值论》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在多维视野中展开对新闻价值的研究,开辟了诸多新的新闻价值研究领域,比如关于新闻价值主体与客体的研究、关于新闻价值中介的研究,特别是关于新闻价值创造、评价和实现等问题的探讨,在已经出版的相关著作中还比较鲜见。《新闻价值论》从传播主体与收受主体间的关系出发,探讨了双重新闻价值客体的结构和属性、新闻价值创造、评价、实现的双重特点,为新闻价值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此 次为新修版,订正讹误,根据时代发展调整文中一些说法,重新按新规范调整注释、参考文献格式,收录本书出版后的重要书评。
热点话题研究属于网络舆情的研究范畴,对热点话题的研究可以帮助个人、企业和政府及时发现网络中的热点讨论,并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有助于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本书以基于贝叶斯理论的信念网络话题模型作为表示模型,对网络舆情中的热点话题展开系列研究,具体包括:融合上下文信息的热点话题字典构建、融合时序性和波动性的热点话题发现、热点话题演化中的噪声特征识别、热点话题的参与者—意见领袖特征分析和基于集成思想的热点话题推荐,并分别对上述研究内容的有效性进行了实验验证。
中国新闻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工程;当代中国新闻理论研究)
本书从评价理论视角切入分析微博舆论,深入考察了微博舆论场、微博舆论场话语的生成机制和意见倾向、微博舆论场的话语体系和舆论生态、微博舆论场的评价资源、微博舆论场中的标签词语、微博舆论场的立场话语体系、微博舆论场的评价参数和微博舆论场中评价的功能等重要议题。全书语料丰富,内容翔实,用例精当,理论多元。宏观讨论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强调意义的互动协商,动态建构,这是一种动态的、在线生成的视角。本论著是对语义学理论的一大贡献,充分地验证了功能语言学强大的社会解释力。对于言语交际、语言教学、语料库建设、机器翻译、话语分析、社会评价、舆情分析、传媒分析等应用领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新媒体语言的信息处理,也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讨论各民族的交往心理时,曾多次谈到“情感”因素,认为其在传受双方的互动中会起到调节、甚至决定性作用。本书将这一中介作为研究对象,是在传播学尚未出现相关系统理论研究,而在实践中已涌现大量理论需求的背景下进行的,颇具创新意义。本书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一是借助多学科视角,为构建传播学视角下的情感研究,探索出一条有迹可寻的研究路径;二是结合互联网语境下新的传播表征,提炼出了几类具有代表性的情感类型;三是探讨了个人视角下,传播要素与情感因素的作用机制;四是分析了群体冲突、团结中的情感逻辑。本书为互联网语境下的传播规律探索等相关基础性研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案例。
《当代报纸副刊及其媒介转型》是一部系统研究当代报纸副刊的专著,从 大文化 的视角对我国当代报纸副刊作了一次全景式的扫描、考察、总结、归纳与提炼,建构起了一个完整的研究框架。
本书聚焦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与传播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尤其是对新现象与新趋势予以关注与分析。从大众媒体到新媒体,非遗的媒介传播渠道与方式不断更新;从非遗馆到非遗体验基地,非遗展示传播的空间类型不断丰富;从警惕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负面影响到分析两者深度融合的个案经验,从“非遗进校园”到“非遗在校园”,从非遗产品与服务的分型发展,到非遗体验类文化消费、研学旅游等业态更新、跨界合作…非遗传播视角的专题研究,有助于读者朋友们理解当代非遗传承发展中的各种现象,增加对非遗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认知与思考。
本书是一本具有一定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的读本。首先对具有中国特色的舆情历史、缘起、现状进行回顾,阐述了舆情的基本内涵和外延,不但涉及学理性的分析,还将舆情议题与表达、演化的一般规律、预警与监测、舆情研判、回应与引导、报告撰写、舆情治理等操作性的内容纳入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