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媒介和文化研究代表人物戴维?莫利通过这本《传播与流动》 重新定义传播 ,旨在超越以往 媒体中心主义 研究范式 专注于信息传播的符号、制度和技术维度的中介形式,把传播等同于象征性或修辞性的交流,而通过分析人的流动(移民)、物的流动(集装箱)和信息的流动(手机),进入交通(运输)以及传播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本书汇集了不同学科关于传播、流动性、领土和运输的观点,将 流动性 这一社会学的研究范式引入传播研究中,提供了一个新的、更广泛的理论框架,将传播历史化和文化语境化,加深和丰富了读者对当今世界技术和流动性的理解。
本书全面概述了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清晰呈现了技术和实践的发展演变,以及由此推动的研究与思考,明确指出了社会学在组织、身份、文化、政治和象征等层面对理解传播和媒介的重要贡献。 本书既可用于教学,也可作为参考读物。对于理解社会学研究与信息研究和传播研究之间的关系,本书可提供有益的指导。从技术决定论、批判理论与实证思潮、支配理论与接收研究、符号学与社会学的关联,到行业与生产逻辑、新闻学与公众舆论构建、公共空间理论, 一个多世纪以来对传播进行社会学研究的种种方法,本书均有深入探讨。作为结论,本书主张更开放的文化研究,建议将生产研究和接收研究融合起来,开创新的媒介社会学。 第四版对上一版内容进行了更新和充实,特别深入分析了社会、文化和政治领域的数字技术融入,重点探讨了 假新闻
《媒介传播伦理:案例与争论(第五版)》分为理念和案例两部分,共计十三章。第一部分 基础与原则 包括第一章至第三章,着重从理念层面阐释伦理和道德的内涵、伦理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伦理与道德推理;第二部分 媒介传播案例 包括第四章至第十三章,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着重从实践层面论述媒介传播的真实性、媒介与隐私、保密与公众利益、利益冲突、经济压力与社会责任等专题,并且结合与各章专题相关的具体案例进行深入探讨,剖析新闻采编工作背后的伦理逻辑。 值得注意的是,《媒介传播伦理:案例与争论(第五版)》还以案例分析思考题的形式提供了一系列多元化的媒介伦理应用场景,模拟新闻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面临的伦理挑战,有针对性地提供分析问题的思路及策略,以帮助读者培养在复杂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术研究和专业
《大众传播媒介(第十一版)》是美国传播学专业的经典教材,作者具有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本书编写体例成熟,系统性强,可读性强,全面介绍了大众传播媒介的相关知识,对新闻、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媒介的形成、发展和管理途径都进行了论述。第十一版丰富了大众传媒的前沿研究,同时强化了对新媒体部分的论述,在媒介的分类上做了更科学地划分和调整。本书也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媒介入门读物,对于普通受众认识大众传播媒介具有重要意义。
《传播的历史:从石器时代的符号到社交媒体(第七版)》以传播媒介的形态为线索,梳理了大众媒介形成的历史和传播学科的发展状况,是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的重要入门读物,旨在促使学生在更广阔的人类历史背景下,思考传播媒介的使用及其后果对人类行为发展与社会经验积累的影响。《传播的历史:从石器时代的符号到社交媒体(第七版)》分为八个部分,从史前时代开始,到当今数字时代结束,增加了关于互联网、新媒体等的内容,收录了一些近期的优秀学术成果,从历史角度对新媒体形式进行了梳理,还增加了关于媒介史的新章节,探索了早期媒体与当代传播之间的联系,集结了各领域公认的杰出专家的成果。
这是一本讲透阅读方法论的书,全书重点解决“何为读”“如何读”和“读什么”三大难题。何为读?——你需要知道那些阅读背后的科学原理。这就是全书第一篇介绍的“阅读的系统模型”。如何读?——你可以师法前沿科学研究与智者实践,这就是全书第二篇介绍的“系统阅读法”,具体包括“文本细读”、“抽样阅读”、“结构阅读”、“主题阅读”,以及“卡片大法”等。读什么?——你可以读力作、杰作、神作,以及在人类文明历史上的基本书,这就是全书第三篇介绍的“系统选书法”与“通识千书”。全书文笔优美,金句迭出,同时思想深刻,见解独特。无论你是有阅读刚需的学生,还是想要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终身学习者,或是想要培养孩子良好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家长,这本书都将给你极大的启发和指导。
本书介绍媒介在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揭示了数字媒介技术与日常生活之间日益紧密的关系。本书立足于参与式数字文化和平台媒体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既创造内容又消费内容,既给予关注又获得关注,并由此把人的社会生活转化为数据洪流。本书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研析意义与权力之间的关系。它帮助我们了解媒介在形塑社会方面的核心作用,促进我们成为具有批判意识的媒介公民。作者在书中介绍了你需要了解的所有关键概念和观念。他将理论与当前的实际案例结合起来,内容涵盖方方面面,从社交媒体上的定向广告,到数字媒体行业的实习情状,这些都有助于你将理论付诸实践。《媒介与社会》兼具批判性和通达性,是学生探索媒介与社会的一本好书。
一本让我们回到语言的根源,同时也望向未来的奇妙之作。 这部经典著作探讨了口头文化和读写文化间的巨大差异,描述了原生口头文化中(即文字还未产生之前的文化状态下)人类记忆、思维和表达的特征,并阐述了读写及后来的印刷对人类智力发展、文学和社会的影响。通过这种二元对比的研究,本书深入反思传播方式及语言表达方式的演化给人类文明、人类思想带来的潜移默化又意义深远的影响。基于此,翁开创性地总结出前读写时代人类的心理动力学特征。另外,翁借助口头 读写这种二元框架,探讨了当代语言学、传播学各主要理论流派可以继续研究及前进的方向。
本书是一部集结了姬德强教授多年来在传播政治经济学、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等领域的研究成果的自选集。全书分为 历史与思想 理论与概念 以及 趋势与问题 三个主要部分,深入探讨了国际传播的历史语境、规范体系、实践脉络、学术走向等议题,为在全球语境下构建中国自主的国际传播知识体系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视野。 本书的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国际传播边界和内涵的理解,也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思想支撑和实践指引。对于关注国际传播、数字平台、跨文化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者、实践者以及广大读者来说,本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随着情感计算技术的不断成熟,共情媒体将会不断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它将能够对媒体受众的感觉、情感、心情和意图进行解读与阐释。在这样一种新型的共情媒体生态体系中,信息交互与情感交流将不再仅仅局限于人类之间,而是人与人、人与智能媒体、智能媒体之间的混合式传输、交互与共享,这将极大提升媒体的智能化水平,并触发人机共生时代的到来。本书对基于情感人工智能技术的共情媒体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深入探讨,核心内容包括:对于一些诸如表情符号、面部识别、可穿戴设备、聊天机器人之类的新媒体趋势技术所带来的社会性助益和缺憾给予深入分析;通过实地采访和调研,展示 共情媒体 是如何被初创企业和Meta这样的全球科技公司所开发和引入的;通过阐释视频游戏、面部编码、虚拟现实和数字城市等例子,帮助读者了解共情媒
近二十年来,媒体文化领域的理论、现象发生了急遽的变化,媒体与技术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研究新媒体文化越来越有必要。本书就是一本反映媒体文化前沿成果的学术读本。 汇集经典,反映前沿。精心收录道格拉斯·凯尔纳、亨利·詹金斯、戴维·莫利、汪民安、彭兰、隋岩等国内外知名学者对媒体文化理论的深刻洞察与理论拓展。 体例清晰,结构严谨。全书共“理论探索”“技术批判”“文化观察”“亚文化审视”“访谈对话”5个部分,32篇文章。这些文章或侧重媒体文化理论思考,或侧重文化现象观察,或是对经典的回顾,或是对前沿问题的探索,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勾勒了近年来国内外媒体文化研究的整体图景。 国际视野,本土视角。通过所收录的文章与访谈,读者可一窥国外媒体文化研究的近期新动态,亦可深入了解本土媒体文化研究的
本书以知识社会学作为方法论进路,采取融合与比较、文本分析等具体的定性研究方法,以“身体”重思传播作为重要的研究起点,将具身传播研究视作一种传播学在智媒时代具备范式转化意义的学科创新并予以系统化揭示,阐述了具身传播研究范式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探讨了它何以成为一种传播学的新范式而不仅仅是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
本书收录了陈卫星教授 2006 2022 年发表的重要学术论文,可被视为作者同期课堂教学的平行轨迹。 从传统媒体到社交平台,传播现象的丰富性不断被开发,使得话语诉求和话语竞争成为社会变迁的动力,信息的生产和流动同时聚焦文化主体的身份和利益结构的脉络,这是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传播表象。 当信息传播成为社会联系的认知手段和知识工具时,技术变量演化出社会变量,打破信息不对称成为解放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动力结构。在这个表象化的历史进程中,传播过程的技术透明性往往折射出背后的社会结构、权力属性和文化特征。信息技术的创新为人们的超验性提供新的物质机体和虚拟空间,技术推广的社会活力是因为技术功效可以被转化为集体 信仰。信息传播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触动人们对世界认知的环境框架。媒介运载
社交媒体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从西塞罗和其他古罗马政治家用来交换信息的莎草纸信,到宗教改革、美国革命、法国大革命期间印制的宣传小册子,过去人类跟同伴交流信息的方式依然影响着现代社会。在报纸、广播和电视在散播信息上面统治了几十年后,互联网的出现使社交媒体重新变成人们与朋友分享信息的有力工具,并推动公共讨论走向一个新的模式。汤姆?斯丹迪奇在书中提醒我们历史上的社交网络其实跟现代社会的社交媒体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会在回应马丁?路德的攻击上的两难境地很像今天那些大企业回应网络上的批评时的状况;17世纪人们对于咖啡馆会分散人们工作、学习注意力的指责也很像今天对社交媒体负面作用的担心。借助对托马斯?潘恩和“互联网之父”文顿?瑟夫等人物的讨论,作者还探索了一些人们一直争论的话题:从言论自由
内容简介: 本书由一个专题 地缘政治背景下的网络空间治理 (5篇论文)和5篇一般论文组成。 地缘政治背景下的网络空间治理 专题包括5篇文章,从国际关系、网络安全、传播、法学等不同视角,从网络关键基础设施安全、跨境数据规制的博弈和全球规则的实现路径,以及地缘冲突和竞争背景下社交舆论场的传播议程设置和传播效能转向等方面,对地缘政治背景下的网络空间治理进行跨学科、多视角的研究。5篇一般论文则围绕着网络传播现象,分别讨论了国家色彩形象、熟悉感对谣言采信度的影响、社交媒体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应急科普、微信公众号文章的传播效果、机器写作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互联网的多元文化》(第26辑)包含 专题探讨 (互联网的多元文化)和 研究论文 两个部分,共12篇文章。专题论文聚焦于互联网的多元文化实践,涉及数字育儿、情感悼念、粉丝文化、青年叙事等,探讨了互联网社会中不同面向的文化实践,研究现象较为前沿。研究论文包括6篇,涉及元宇宙、短视频、政治传播、流动儿童等话题。
本书收录陕西、河南、山西、山东金元时期全真道碑刻70余通,以立碑时间先后排序,其中绝大部分在其他文献中已有着录。 每一碑刻包括名称、简介、拓片以及碑文等内容。 碑刻名称为编者所加,其中包含立碑时间、碑文标题等信息;立碑时间不详者,只以碑文标题为名称;碑文无标题者,名称由编者代拟。碑刻简介包括:碑刻现存地点,立碑时间,撰文、书丹、篆额、立石、刊刻者姓名,碑刻形制,正文、碑额的书体、字径,碑刻目前状况等。
本书以熊猫频道及其国际传播实践为案例,从传播学的视频传播、人类学的价值共通性、社会学的文化变迁、心理学的接受心理等宏观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同时,熊猫频道及其内容传播作为一个文化产品,在进行国际传播的过程中实现品牌化的发展,以此微观视角为补充进一步扩展研究。通过本研究,试图解决两层含义的问题:一是熊猫频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和怎么办的本体问题;二是从熊猫频道出发而不局限于熊猫频道,探讨视频内容国际传播的变化及其规律的外延问题。
本书以知识社会学作为方法论进路,采取融合与比较、文本分析等具体的定性研究方法,以“身体”重思传播作为重要的研究起点,将具身传播研究视作一种传播学在智媒时代具备范式转化意义的学科创新并予以系统化揭示,阐述了具身传播研究范式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探讨了它何以成为一种传播学的新范式而不仅仅是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