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围绕 感官 技术 连接 展开。三个主题涉及新媒体环境下受众所面临的技术变迁,宏大的理论课题同时关联着媒介日常实践。全书暗含了中心的行动主体 受众 。作为传统传播学研究的中心议题,当前受众研究因新媒体环境的冲击,导致清晰的传播链条破碎,让受众面目模糊不清。本研究关注三个方面:首先,受众感官成为技术承载的受体,媒介与个体的结合更为紧密。其次,技术产生了诸多问题,包括技术如何改变受众日常行为,技术与生命历程的关联。后,讨论落实到受众如何实现彼此连接的行动中。
本书以晚清上海报刊上的医药广告造假现象为研究中心,重点围绕近代的两个著名假补药燕窝糖精和艾罗补脑汁展开,兼参考民国初期的医药广告资料,注重讨论报刊医药广告的制作过程、叙述结构和修辞特色,医药广告的读者及消费者反应,名人代言的医药广告情况,医药广告中的借名造假现象等,并在近代中国的身体文化与消费文化打造的视角下检讨医药广告对近代中国社会造成的深刻影响,如其对 东亚病夫 形象与记忆塑造的影响,藉此来讨论医药广告中的虚假宣传导致的社会影响问题。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笔者希望与既有的医药广告研究进行区隔,同时也希望借助更为丰富多元的资料收集与较为细致的解读,能够补充和纠正之前的相关研究,填补相关研究中的空白。 自序 导论:晚清的广告论述 第一章 制造虚假广告 第二章 当糖精变为燕窝 孙镜湖
近代以来,现代化大工业生产浪潮席卷全球,出版印刷业也无可避免地被卷入其中。十九世纪初,随着中国国门被渐次打开,绵延两千年的中国文化传统,包括中国的雕版印书业,不得不面对并经受全球现代化大势的挑战,开启向近代文化的转型。中国文化从传统转向近代,图书印刷方式的革命是个拐点。 本书主要探讨了十九世纪从1807年至1873年的六十余年间,各教会基督教传教士通过创立与经营西式中文印刷所,尝试引介西式金属铸字印刷中文图书,并*终试验成功的过程,也即支撑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引发新知爆炸、推动文化转型的物质基础及其发展史。 通过全书十二章内容,对七个传教士建立经营的中文图书印刷机构和东印度公司的澳门印刷所建立发展的精细研究,作者勾勒一副十九世纪西式印刷逐步登陆中国并渐次展开、至发展成熟的完整而
本书首版于1955年,报告了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迪凯特市所做的先驱性研究的结果。这项研究验证了保罗?拉扎斯菲尔德无意中的发现,即源自大众媒介的讯息在传播过程中经由了 意见领袖 的中转 他们在其所处的人际网络中为其他人筛选、解释并扩散自己的所见所闻。本项经典性的研究聚焦于日常生活中的决策制定过程(公共事务、时尚、电影观看、消费行为),为大众媒介与人际影响间互动关系的后继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
本书基于生态学、传播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从新媒体的特点和规律出发,把多学科理论相融合,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语传播。本书共八章,主要是将生态学思想引入到新媒体发展框架内,将生态学思想与新媒体有机融合,进而提出新媒体生态的理念,围绕新媒体环境下的话语传播变化与挑战、新媒体生态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传播的生态变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传播联动、新媒体传播载体中的话语体系构建等方面探讨新媒体下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等,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提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视角。
2015年正值新文化运动百年纪念,《中华文化与现代世界 新文化运动一百年》围绕 科学与人文 中华文化的现代精神 历史与现实 新文化运动与现代中国 自由与秩序 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 三个基于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主题,分别就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科技与天气对社会心态的影响、哲学与科学的跨领域研究,《新青年》创刊与近代中国文化走向、国际视野下的北京研究,中国礼教与现代秩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对新文化运动对此后的中国历史及现代社会变迁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
本书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 理论部分,探讨了口述史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着重对口述历史项目如何策划、口述史访谈如何准备、重点如何把握、文稿如何整理等问题进行了论述,特别是对口述史访谈后期成果的评价问题,在国内尚属首次进行详尽探讨。实践部分,基于作者五年来的口述历史工作实践,选择 中国图书馆界重要人物 我们的文字 学者口述史 等专题进行重点介绍,包括作者所做口述史访谈准备、采访提纲、文稿整理、采访笔记等,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示范性。
........
本书是对北美媒介环境学第三代领军人保罗 莱文森媒介理论整体性研究的成果。以莱文森的媒介进化理论谱系为研究对象,详尽追溯了媒介进化理论的理论渊源,即进化理论、媒介环境学的理论和莱文森的媒介实践,特别是研究了莱文森对麦克卢汉思想的天才解读;在此基础上,全面考量和评析了人性化趋势理论、媒介进化三阶段理论、补救性媒介理论和 地球村 新说、新新之媒介说、媒介之媒介说等媒介进化论的次生理论;同时从其自身以及它与媒介情景理论的比较中对媒介进化论进行了总体反思,整体把握了媒介进化论的理论贡献和局限性,突显媒介进化论的价值和意义。
本书以新世界主义和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为核心出发点,以 整体全球化 为学术背景和研究指向,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方法,以多角度、多层面的和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以及古今中外相融通的分析视维,研究世界各民族的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信息与人、社会、世界的复杂互动关系,目的是共同建构一个和谐包容、开放合作、共进共演、共赢共享、良性发展的新型传播世界。其研究视维和论述框架既是对国际传播研究的补充和完善,也是对21世纪国际传播学发展乏力的激活和推进。
本书通过对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在不同媒体环境下的差异性比较,提出在智能媒体时代,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广告精准推送与营销提供了无限可能,但是也带来前所未有的隐私保护难题。通过研究美国、英国、国际与区域性组织等27个主要的行业协会,在自律监管政策、监管重点、合作方式、技术干预等方面的努力探索,思考如何提高行业自律的有效性问题。对一些代表性的自律规制进行了内容分析与比较研究,探讨美英等西方国家的自律监管对我国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的启发价值。
商品参数 船舶修造合同纠纷案例评析 定价 75.00 出版社 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4年02月 开本 16K 作者 《船舶修造合同案例评析》编委会 装帧 平装 页数 482 字数 580 ISBN编码 9787114107849 暂时没有目录
本书是南京大学杜骏飞教授关于 新闻人本主义 研究的一个全面总结,囊括了在这一命题下六年来的思想成果。作为一个长期研究的总结,本次出版对曾作为期刊文章发表的篇章作了系统性的修订。本书指出新闻学应保持批判精神,努力促进新闻价值观向人本主义转向,围绕 公正传播 数字交往 价值算法 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人本主义 等概念,解析这个新闻学在当下所面临的问题,强调以新闻人本主义熔铸新闻的专业性。本书还附录杜骏飞教授与史剑辉、宗益祥的两篇谈话,重申只有回归创造、批判和关怀的知识分子秉性,新闻业才能够保持它存在的理由,尤其在当下的数字交往时代,更要重视人文取向、强调 人的法则 ,在规范与自由之间执两用中,力图全面实现技术向善、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
《海子六讲》是张清华为纪念海子逝世三十周年所作的一个系列文章。作者分别从海子创作的背景、海子诗歌的精神现象学特征、海子诗歌的母体与美学根基、海子诗歌中的感性与身体、海子的文化写作与元写作等六个方面对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