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传播学现象,选取了16位享誉世界的传播学大师,把他们的观点以一种通俗易懂而又妙趣横生的方式介绍给读者。 本书以课堂演讲的方式,让每位传播学导师来讲解自己的传播学理论。为了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和应用,所选择的内容均是传播学经典内容,并且多与日常生活关联颇深。本书适合那些对传播学感兴趣,以及想要深入了解传播学经典的读者。
本书以晚清上海报刊上的医药广告造假现象为研究中心,重点围绕近代的两个著名假补药燕窝糖精和艾罗补脑汁展开,兼参考民国初期的医药广告资料,注重讨论报刊医药广告的制作过程、叙述结构和修辞特色,医药广告的读者及消费者反应,名人代言的医药广告情况,医药广告中的借名造假现象等,并在近代中国的身体文化与消费文化打造的视角下检讨医药广告对近代中国社会造成的深刻影响,如其对 东亚病夫 形象与记忆塑造的影响,藉此来讨论医药广告中的虚假宣传导致的社会影响问题。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笔者希望与既有的医药广告研究进行区隔,同时也希望借助更为丰富多元的资料收集与较为细致的解读,能够补充和纠正之前的相关研究,填补相关研究中的空白。 自序 导论:晚清的广告论述 第一章 制造虚假广告 第二章 当糖精变为燕窝 孙镜湖
近代以来,现代化大工业生产浪潮席卷全球,出版印刷业也无可避免地被卷入其中。十九世纪初,随着中国国门被渐次打开,绵延两千年的中国文化传统,包括中国的雕版印书业,不得不面对并经受全球现代化大势的挑战,开启向近代文化的转型。中国文化从传统转向近代,图书印刷方式的革命是个拐点。 本书主要探讨了十九世纪从1807年至1873年的六十余年间,各教会基督教传教士通过创立与经营西式中文印刷所,尝试引介西式金属铸字印刷中文图书,并*终试验成功的过程,也即支撑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引发新知爆炸、推动文化转型的物质基础及其发展史。 通过全书十二章内容,对七个传教士建立经营的中文图书印刷机构和东印度公司的澳门印刷所建立发展的精细研究,作者勾勒一副十九世纪西式印刷逐步登陆中国并渐次展开、至发展成熟的完整而
为什么20世纪70年代初的英国社会,在应对 行凶抢劫 现象时会走入? 本书从社会暴力问题所引发的政治、舆论反应和波及全社会的道德恐慌入手,深入考察了经济衰退、阶级矛盾加剧、社会共识瓦解和政治合法性危机的背景下,英国社会文化霸权斗争和意识形态合法性重构的文化机制问题。 行凶抢劫所引发的道德恐慌,蕴含着一种针对社会秩序面临挑战和崩溃风险的焦虑和恐慌,其根源远远超出了普通街头犯罪行为所带来的治安威胁,背后蕴含的是对既有道德秩序和主导意识形态危机的深刻担忧。整个英国社会把暴力犯罪的 暴增 看作社会秩序整合失败,白人主导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二战以来通过福利国家政策确立的社会共识日益分崩离析的征兆。行凶抢劫以及媒体围绕这一议题所建构起来的道德恐慌成为深层社会矛盾的一个表征。
本书作为 清华学报 独立精神丛书 作品,收录了朱剑编审十年来主要发表于《清华大学学报》的多篇文章,分为 学术研究 谁人评说 和 学术期刊 何以定位 两编。近年来学术界和学术期刊界热议的学术评价和学术期刊各方面的问题,这些文章不仅多有涉及,而且作者的眼光与见解,及其深刻的批判精神和建构设想,可谓独树一帜。
《政治传播:理论基础与经验研究成果》是德国政治传播学界的一本经典著作,也是一本德语政治传播教材。全书围绕政治与媒体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基于系统理论总结提出了开展经验研究的理论框架,并对该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梳理。全书内容涵盖政治的媒介真实、传播与参政、选战、政治利益的传播管理以及媒体对民主的影响,读者不仅能通过本书来掌握政治传播的关键议题,也能更好地了解德国政治传播的实践与研究脉络。
本书基于生态学、传播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从新媒体的特点和规律出发,把多学科理论相融合,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语传播。本书共八章,主要是将生态学思想引入到新媒体发展框架内,将生态学思想与新媒体有机融合,进而提出新媒体生态的理念,围绕新媒体环境下的话语传播变化与挑战、新媒体生态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传播的生态变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传播联动、新媒体传播载体中的话语体系构建等方面探讨新媒体下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等,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提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视角。
本书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 理论部分,探讨了口述史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着重对口述历史项目如何策划、口述史访谈如何准备、重点如何把握、文稿如何整理等问题进行了论述,特别是对口述史访谈后期成果的评价问题,在国内尚属首次进行详尽探讨。实践部分,基于作者五年来的口述历史工作实践,选择 中国图书馆界重要人物 我们的文字 学者口述史 等专题进行重点介绍,包括作者所做口述史访谈准备、采访提纲、文稿整理、采访笔记等,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示范性。
作为 一带一路 国际出版合作发展系列报告的卷,本书选取了21个 一带一路 相关国家和地区,并对各国的相关政策法规、图书出版、报刊出版、数字出版、全民阅读等情况进行整体梳理。这些国家分别代表了出版业较发达的国家、有一定出版基础的国家以及出版业比较薄弱的国家三种类型,符合 一带一路 国家出版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报告》还收集了三个典型案例,从不同角度展现我国在 一带一路 国际出版合作方面的成果。另外,《报告》还将各国的基本情况整理成表格作为本书附录,方便读者参考对比。
本书以新世界主义和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为核心出发点,以 整体全球化 为学术背景和研究指向,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方法,以多角度、多层面的和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以及古今中外相融通的分析视维,研究世界各民族的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信息与人、社会、世界的复杂互动关系,目的是共同建构一个和谐包容、开放合作、共进共演、共赢共享、良性发展的新型传播世界。其研究视维和论述框架既是对国际传播研究的补充和完善,也是对21世纪国际传播学发展乏力的激活和推进。
图书详情如下所示: 暂时没有目录 1651762700
以互联网、数字化和大数据为基础的传播技术革命为新闻传播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如何发展适用于当下发展的传播学理论及研究方法,使日益丰富的数据和科技为新闻传播学研究者提供帮助,已经成为当下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书包括四个专题,分别为文学表达与数字叙事、国家形象与城市传播、科学传播与数字化转型、情感表达与媒体消费。
由杨志平、马廷魁等*的《媒体单边战(9 11事件背景下西方媒体对异质文化的形象建构)》从新闻学与传播学的视角对西方媒体就 9 11 事件的新闻报道进行了研究。**,阐释了西方媒体话语霸权建立的基础、现状与表现,以及亚洲国家传媒力量与国际传播实力的孱弱;第二,分析了西方媒体如何针对东方文明(伊斯兰文明/中华文明)进行 议程设置 与 刻板形象 建构,曲解或丑化异质文明,从而达到配合其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的目的;第三,分析了西方媒体对伊斯兰文化报道的主观性与偏差性;第四,深入研究了西方媒体误导异质文化背后存在的政治、经济、军事、资源、意识形态、民族、文化、殖民历史等深层原因;第五,对新闻媒体如何报道异质文化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一点建议,以期规避误读或误导现象。
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发起于2016年的 记录中国 专业实践,坚持以新闻人的专业实践服务国家大战略,记录时代大发展,把思政课搬到中国大地上,使新闻青年与中国社会深度融合,激荡脚力、脑力、眼力、笔力,加深对国情、社情、民情的认知。 通过组织学生 真采真写真发表 ,四年来共成功开展六次集中报道实践,项目视角从中西部脱贫攻坚,到重走联大西迁路,再到聚焦改革开放40周年。足迹遍及全国20个省份,涵盖39个县市,采访对象超过200人。在澎湃新闻设立专栏,四年来共发表稿件50余篇,稿件及记者手记总计字数超过30万字,总阅读量破千万。同时得到人民网、新浪、百度、腾讯等媒体平台转载,被中新网、中国教育电视台广泛报道,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本书共收录了2016至2018年三年中 记录中国 项目的成果,呈现了一批优秀的复旦大学新闻学
《中国新媒体研究报告2021》是中国记协及其新媒体专业委员会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决策部署,加强新媒体引导与服务,促进和推动新媒体新闻信息传播事业健康发展的重点行业智库报告。 全书分为总报告、行业报告、专研报告和融合精品分析四个部分,结合丰富多元的实证数据与典型案例,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2020年到2021年期间全国新媒体行业发展以及主流媒体融合转型的趋势、现象与热点进行深入解析。本报告立体化聚焦新媒体发展的新动态、新形势与新议题,多方位分析媒体融合进程中的问题、趋势与规律,为我国各级主流媒体的深度融合发展实践切实提供决策依据与参考。
《人民日报》 军装照 H5超8 亿浏览量,如何打造现象级产品? 特朗普 玩转 希拉里和媒体界靠的是民意还是操纵? 面对用户免疫,如何设计产品才能激发用户下单,、让产品得到疯传? 面对瘟疫、医患、不公事件下撩拨痛点的文章,大众如何做到不被消费情绪? 没有微博的周杰伦超话排前列,粉丝 被迫营业 的动力是什么? 我们总会屈从群体的看法而压抑自己的质疑,如何摆脱从众压力? 当下,互联网实现了信息零时差、零距离的传播。但互联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哪些是人为操纵的,哪些只是代表特定群体,这都需要我们好好甄别和判断。 这是一本解析中国近10年来热点事件传播逻辑的舆情学图书。在书中,作者针对网络舆论场中的100种个关键现象,结合传播学、舆论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20余个学科,显而不浅地揭示了网络舆论的风险
《一个编辑出版者的自述:为编辑研究和编辑学学科建设尽一份力》一书是口述史丛书编委会全面规划、总体构思的系列丛书之一,由邵益文同志讲述其一生的工作历程,主要是从一个兢兢业业的编辑出版者的角度来对编辑研究和编辑学科建设方面讲述自己的一些看法,提供了一些史实资料,作为 口述出版史 系列的一部分,给研究者和史论作者以及读者以参考。
2019新版 水运定额 热卖套装
中国电视剧不断繁荣发展,随着创作的繁荣,关于电视剧的批评活动和批评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为了对中国的电视剧创作和批评提供理论上的指导,本书试图研究中国电视剧批评的理论模式和价模式,通过对历年来电视剧批评文献的梳理和研究,对中国电视剧批评的主要形态进行了归纳和理论探析。全书从审美批评、文化研究批评、性别批评、真实论批评、受众批评、类型批评和道德批评等方面,对中国的电视剧创作进行归纳和总结,从中总结出一些模式,在理论上进行模式建构。
本书聚焦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中新闻视听的移动社会化传播变革实践,把握守正创新的原则,厘清 变 与 不变 的总体规律和创新要义。把视听传播置于移动互联网这一技术创新语境下,融入我国媒体融合战略背景,在中国媒体实践中探讨视听传播的创新变革。 本书在理论批判、实证分析、个案研究、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研究成果,为我国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增强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