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学导论》(修订版)论述了汉语方言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方言的调查、记录、描写及方言地理、历史、变异、接触、比较、文字等。本书从普通方言学的立场出发,以汉语方言的事实为素材,讨论方言的理论和方法问题。由于本书的作者亲自调查并且研究心得较多的是吴语,故书中举例时也多用吴语,这可以避免用错语料,也可使读者多受益。
全手册收录上海市区方言词语约4500余条,用丁氏注音法标注了读音,大部分词条列出了注释并且给出了例句。对其他方言区的读者了解上海市市区方言提供了实质性的帮助,对研究上海市区口语的学者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汉语方言学教程》(第二版)综合汉语方言学的研究成果,结合作者多年来的研究心得,概述 汉语方言学 这一语言学的分支学科。内容包括调查方言的语音学和音韵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方言分类、方言历史、方言接触、方言演变、方言调查法、方言的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研究,以及汉语方言学史等。教程对各大方言的音系及主要特点作了介绍,而以探讨汉语方言学的理论和方法问题为主全面反映了本学科的新研究进展。
自1993年以来,客家方言学术研讨会差不多每隔两年召开一届,第十二届研讨会于12月3日、4日在广州中山大学中文堂举行。此次会议既继承历来客家方言学术研讨会求真务实的传统,又在客家方言比较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拓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会议在以往研究相对薄弱的客家方言语法、客家边界方言点、海内外客家方言文献、客家方言有声数据库建设等方面有所作为,丰富了客家方言研究的内涵,为新形势下客家方言的调查研究开辟了新路。本书选取了该次研讨会的40篇论文,内容涉及客家方言的田野调查研究成果,以及客家方言历史文献的整理研究成果,既有共时层面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研究,又有历时层面的客家方言发展演变规律的探讨,材料翔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主要选取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小报上的相关专栏,包括尉迟梦文,陈青如图的《上海新俗语图说》,与汪仲贤先生《上海俗语图说》均一脉相承,为之 续篇 不为过;以及姜太公撰述的《上海闲话新篇》、浅草撰述的《新语林》,仍然保持 俗语图说 特色,这些俗语和漫画展现了当时上海的风土人情和上海民众的人生百态,可谓是一幅上海 浮世绘 ,一定意义上也是早期海派文化的缩影。本次重新整理出版,无疑对于语言、民俗、文化、社会等各界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也有助于真实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与语言文字的变迁,对海派文化传承与研究具有较大意义。
本书共分四章对潮汕方言进行介绍,分别是方言古词语、 过番 文化词语、方言熟语和方言工具书,主要介绍大众读者容易看懂的潮汕方言词汇。
萧萧、亚凯、尤金、之明,都是民国小报撰稿人。此为 海派俗语丛录 之一。主要选取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小报上的相关专栏,包括萧萧撰文,江郎绘图《海派俗语图解》,由亚凯撰文,徐润绘图《舞场俗语图解》,由尤金撰文,佩卿绘图《舞场术语图解》,由之明撰文的《骂人辞典》,也反映了当时舞场 新语言 、海上舞场的典故,底层市民生活等,文字短小精悍,绘图诙谐幽默。这些俗语和漫画展现了当时上海的风土人情和上海民众的人生百态,可谓是一幅上海 浮世绘 ,一定意义上也是早期海派文化的缩影。本次重新整理出版,无疑对于语言、民俗、文化、社会等各界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也有助于真实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与语言文字的变迁,对海派文化传承与研究具有较大意义。
《藏语方言学》一书,主要论述藏语方言的形成和发展、方言的分区、藏语语音系统和字音系统、词汇差异和词汇系统、语法差异,尤其注重藏语方言的语音比较研究、词汇比较研究、语法的描写和比较研究、藏语方言与历史文化研究和藏语方言学的应用研究。立足于主要方言拉萨方言、安多方言、康巴方言的比较,兼顾历时与共时、内部与外部,以理论总结为主,也注意其应用价值,力图反映21世纪藏语方言学理论研究的前沿水平。
汉语方言正反问句(反复问句)一向是学界研究的热点,而客家话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本书以龙川客家话的 F-VP 正反问句为切入点,探讨客家话正反问句的类型及其特点,将客家话中一些有特色的正反问句与其他方言以及历史文献中的同类句式进行比较,探索其类型学上的意义。首先,对龙川(老隆)话的疑问句系统进行详细描写,总结老隆客家话与普通话疑问系统的对应关系。其次,探讨正反问句三种类型 VP-neg F-VP VP-neg-VP 在客家话中的大概分布和特点。再次,将客家话中有特色的正反问句式置于汉语方言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
《广州话词典》自1997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以来,广受欢迎,是目前市面上仅见的一本比较能反映当代广州话词汇全貌的方言工具书。 修订后的《广州话词典(第2版)》特色明显:(1)内容丰富,共收词约10000个,涵盖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义项后举广州话日常生活例句说明,并括注普通话翻译。(2)使用方便:按音序排列;注音全面、释义准确;有拼音音节索引和笔画索引。(3)附录科学:附有广州话音系说明、广州话普通话字音对照表、广州话的字母词、广州特殊字表等。
《哈好玩上海话入门》共有十二课,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介绍了当今、最实用的沪语口语。每课都围绕着一个生活主题,包含五个环节的内容。从一首趣味童谣“阿拉小辰光”开始引出话题,编集了上海话的特色词句“讲上海闲话”和相应的来源出处“侬晓得伐”、加入了沪语的有趣俚语“猜上海闲话”和幽默对话“哈好白相”。一章总结了全书出现的重点沪语词汇,帮助读者索引巩固。本书诙谐幽默的语言,生动活泼的CC猫形象,让读者循序渐进地学习地道沪语。
《现代蒙古族家庭教育研究:蒙古文》由套图格著
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于2008年启动“少数民族新词术语规范化建设”项目,及时收集整理翻译审定工作中所遇到的新词术语,并先后组织全国民族语文工作领域的专家学者1600人次开展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等7个语种的新词术语翻译审定工作。通过历时10多年的共同努力,截止2018年,7个语种新词术语形成了一批相对较为科学规范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生态、网络媒体等多个领域的新词术语。 本书按照民族化、大众化、科学化、时代化的要求,力求做到审定的词条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符合母语表达习惯与语法规则,不易引起歧义,经得起历史检验。
胡利华著的《蒙城方言研究/亳文化研究丛书》系统描写、分析了蒙城方言的音系、音韵特点及相关语音特征,并将蒙城方言读音与北京音、中古音加以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蒙城方言词汇、语法的主要特点,并较为详尽地列举了方言词表,搜集富有地方特征的民谣、童谣、谜语、谚语、歇后语、故事。该书的出版将进一步完善皖北方言研究,使安徽方言的研究更为系统、充实,并将对地方志的整理和地方文化的保护、挖掘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