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牛津大学博登梵语教授麦克唐纳所编撰的一部简短实用的吠陀梵语语法手册。这部吠陀梵语语法初阶与作者影响深远的《古典梵语语法初阶》可谓姊妹书。作者采用平行比对的方法,对吠陀梵语语法进行介绍,因此适合已经有一定古典梵语语法基础的读者使用。中译本为了方便读者与古典梵语进行比对以及快速定位与翻检,制定了详细的目录。考虑到原著的篇幅,中译本先行译出了原著前四章及附录三重音部分(本书的附录一),故对书名根据内容加以改定,以飨读者。
庄会彬等编著的《转换生成语法的基本概念》,以他们独到的视角,对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基本概念做了精辟诠释。从标准理论到最简方案,从原则到参数,从哲学基础到技术手段,重要概念皆有涉及。该书不但强调了学术性,还考虑到了应用性,有助于读者理解转换生成语法的实质,适用于转换生成语法的初学者乃至高阶段提升者。
语篇的衔接有很多方式,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具体方式可以分为三类,即依赖性衔接、衔接词衔接和基于关系的衔接。汉语的语篇,依据其传递信息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语体,如叙事类、描写类、说明类和观点类等。不同语体的语篇,由于其传递信息的需要,在衔接方式的选择性方面可能存在差异。本书主要从三类衔接方式出发,具体考察它们在不同语体中的分布情况。
汉语的 有 在 是 是一个语义语法类。本书首先系统研究了三者成类的多维基础、内在关系及其基本的语义语法特征;其次个性与共性并重、古-普-方结合地考察了三者在情态表达、时体表达、语气表达及信息功能方面的性质、类别、意义/功能的衍生、特征与成因;最后分别对三者作了有限的跨语言比较。研究发现,三者不仅可以同时作用于不同层级的语法单位,并且在不同层级之上的功能/意义只有显与隐或强与弱之表现而无本质的差异,沟通其间的就是其基元或其特征。至于三者的性质、类别在发展衍生中的惰性表现及多样虚灵的意义/功能,则是其基元或其特征与不同的语法层级互动的结果。
本书以口传 花儿 为语料,以认知构式语法为理论,采取理论建模与语料分析相互验证的方法,基于 构式 与 程式 的理论关系,将 花儿 语篇界定为一种语篇类型和语篇样式相匹配的语篇构式。通过系统研究 花儿 语篇构式的形义匹配性、语义特征和语义结构等内容提出了 花儿 语篇构式语义构建的理论阐释模型;并以翻译的构式观为指导,提出了 花儿 语篇构式英译的基本策略,希冀为构建认知口头诗学提供思路借鉴。
这部词典是据《现代汉语词典》)(1983本)改排而成的。《现代汉语词典》原是按拼音顺序排列,现应读者要求,再出这本倒序排列本,即按多字条目的末一个字的次序排列。
本书基于 四维语法 思想,以清末民初传教士西南官话文献和西南文人白话作品为语料,纵向联系近代汉语文献及当代西南官话材料,横向比较早期北京官话文献,系统地描写了清末民初西南官话的构词法、虚词、句式等方面的特点,并探讨了名词的小称、名词的复数标记、动词的体貌、形容词的生动形式、程度表达的句法手段、数量的表达等语法范畴,为西南官话方言语法史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书系1986年作者在华盛顿大学所作年度院系讲座的结集,旨在系统地回应同时期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中的启蒙辩证主义“元叙事”。作者通过探讨与反讽相关的事物,对西方观念史进行了纲要性的梳理,将反讽从一种单纯的修辞手法阐释为一种哲学构型。作者在历史语境中将反讽标定为当下的不断“自我指涉性”,引出了一系列从浪漫派到后现代的“现代性的反讽话语”——“反讽主义者知道没有真理,如今必须完全不同地扮演哲学的角色。”
这几年我很看过几本讲现代汉语语法的书,得到一个印象是这些书的读者对象不明确,不知道是为谁写的。好像是谁都可以看看,看了都多少有点收获,但是谁的收获也不大。因为它既不能在理论上有所贡献,又不能在实用上有所裨益。最近刘月华同志把她和潘文娱同志、故桦同志合编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校样拿给我看,我愉快地把它看完,觉得这是一本很有用的书,会受到它的读者的欢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