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礼德文集10卷中,都是国内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热门课题。译著全面向国内汉语界介绍韩礼德博士的研究成果,同时向国内其他学习和研究语言学的师生和研究者提供国际前沿成果的研究资料,因为有兴趣、而且能够顺利阅读英语文献的读者在国内毕竟是少数。这也是北京师范大学功能语言学研究中心的五年规划项目之一。韩礼德文集几乎含盖了韩礼德的所有论著。第四卷:婴幼儿的语言。涉及婴幼儿和原始母语、从儿童语向成人语言的过渡、以及早期语言和学习三个部分。
本书对近代汉语中的使令句、使役句、致使义处置式和致使性重动句等四种分析型致使结构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详细地探究了它们的来源和历史演变过程。从致使结构语义参数的角度分析了近代汉语致使结构的句法语义特点,揭示了其内部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致使、处置和被动三者之间的句法和语义异同。
本书是语言学大师王力先生研究汉语语法历史发展的专著。全书共26章,从词法、句法两个方面论述了汉语语法发展的历史面貌、发展阶段及其内在规律,重点是历史句法学的探讨。 本书以汉语基本理论为基础,讲述了名词、人称代词、构词法的发展、词序的发展、长句的发展、语气词的发展,以及 五四 以后新兴的句法等知识。 本书材料丰富、系统性强,规模可观,是语法学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
《元杂剧用韵研究》以现存元代一百五十六种杂剧的所有曲子作为研究底本,通过排比同曲牌曲子并辅以各种曲谱确定曲子韵脚用字,同时对照同时代的《中原音韵》,分析归纳韵字的韵部,展现了元杂剧记录的语音面貌及其与《中原音韵》的复杂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元杂剧各韵部的用韵尤其是出韵现象及其原因进行穷尽式探究。为使结论更加富于可信性与科学性,本书编者赵变亲把元杂剧与同时代的元散曲和略早于杂剧的诸宫调进行用韵上的比较,不仅论证了元代的实际语音状态,同时也发现了语音发展变化的一些规律。另外,还专门讨论了入声问题。书后附录了现存一百五十六种元杂剧的所有曲子押韵字表。
\" 《汉语历史词汇学概要》是蒋绍愚对汉语历史词汇研究的一些理论问题经过多年思考和探索写成的,较多地吸取了现代语义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并力图和汉语历史词汇的实际紧密结合,用以分析和解决汉语历史词汇研究的问题。书中结合概念化和词化的理论来讨论词义问题,用概念要素分析法来分析词义,用概念场的理论来分析词汇系统及其演变,对词义和词义演变,以及词汇和语音、词义和句法的关系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词义的扩大、缩小,同义词和反义词以及词汇和文化等以往讨论得较多的问题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儿童是一种充满意义的社会存在。婴儿从出生开始就已经在利用各种资源表达意义。 早可以利用的资源就是他们的表意的身体。原始母语的 个符号来自声音——即从哭叫转换为喊叫。儿童的表意能力随着身体功能的延伸而发展。儿童语言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原始母语阶段、从原始母语向母语的过渡阶段、学习成人语言阶段。在这些不同阶段中,与他人互动、识解经验、建构话语按照先后顺序成为儿童语言发展的内在动力,体现了人类语言的元功能。 “韩礼德教授对儿童如何通过意义行为进行活动的开拓性详细研究也揭示了作为识解经验和建构人际关系的资源的人类语言是如何逐渐发展的。韩礼德对语言发展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准确认识从学前闲谈到学术写作等不同教育阶段语言意义构建的核心作用。《婴幼儿的语言》对所有社会科学家、教育工作者以及研究
本书标注的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城的藏语,属于藏语康方言。甘孜话在古代藏语的基础上已有较大程度的发展。从音系的角度看,复辅音声母简化,辅音韵尾简化,发展出较为稳定的声调。从词汇的角度看,有继承,有借用,也有创新。从词类的角度看,量词在古代藏语的基础上已有发展。从形态的角度看,逐渐发展出一套较为完善的范畴标记。从语序的角度看,甘孜话是动词居尾型语言,常见的无标记语序为SOV。
过 在现代汉语中是动态助词的重要成员,探究其来源与语法化历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运用语法化相关理论,从句法、语义、语用、认知等层面对 过 的语法化过程与动因等进行了描写与解释。全书共七章,除绪论部分对助词 过 及语法化理论研究进行总结之外,主要内容包含三个方面:(一)探讨了完成体 过1 、经历体 过2 的语法化历程、语法化路径及其语法化动因与机制,并分析了 过1 和 过2 之间的差异;(二)考察了汉语完成体貌系统成员的更替变化及其对完成体 过1 的影响;(三)考察了古汉语中与 过 相关的 V 过趋 、 V 过结 、 不过X 和 X不过 几种句式。
本书从语言的实用性出发,对汉语语法本身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本书主要汇集了国际民航组织规定的无线电陆空通话专业术语及常用词汇,每个单词后标有音标、词性、中文,以及含有本单词的词组或例句及其相应的译文。全书按A-Z排序。
本书全面描述了汉语使令动词及使令兼语句的形成发展历程,在语言历史类型学框架内将其与英语带宾语补足语的使令义词做了历时比较;以此为基础,细致考察了其对汉语使动用法衰落、动结式产生的影响,从系统角度对汉语演变做了全面解释。
本书为作者多年来在古汉语语法研究领域的论文精选,共收录有代表性的论文18篇,大多反映了作者潜心研究的高水平。内容包括专题讨论、历史比较研究、专书语法研究几方面,涉及《左传》、《史记》、《世说新语》等专书,以及古汉语虚词体系的方方面面。作者以专书为对象,以穷尽式的研究方法和历史比较的科学原则对古代有代表性的典籍做出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为学界深入探讨一些语法问题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在英语语法范畴中,短语是很重要的一级语法单位。大多数语言学家都认为,小句是由短语构成的,而不是直接由词语构成的。对于短语的研究可以从内部结构、句法功能、语篇功能等角度进行。然而,类别和相关术语是描述和研究短语首要和基本的内容。英语中短语类别的划分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对短语类别的不同划分进行梳理,分析这些类别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对于英语中短语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本书不是要讲述英语短语高深的语法,也不是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而是从学习、记忆和运用的目的出发,让学习者能准确记忆每一个短语,能准确运用每一短语,这就是编写本书的初衷。本书精选日常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短语,剔除了那些比较生僻的内容,在程度上减轻了学习者的负担,而且更具有针对性。
本书的关注点并不停留在某种单一语义类型的非核心论元宾语上,也不局限于某一个具体语法方面,而是从构式的语言观出发,自上而下地对各种非核心论元宾语进行整体观察,试图揭示该构式具有统领、普遍意义的句法、语义特征和规律。 “吃食堂”“吃筷子”“洗热水”“写毛笔”这一类的非核心论元宾语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前贤对非核心论元宾语作出了大量的专题研究。但这些研究都仅以某一种单一语义类型的非核心论元宾语为研究对象,或者虽然关注非核心论元整体,但只研究非核心论元的允准机制,因此对非核心论元宾语缺少整体的、全面的、系统的研究。
本书从语篇类型和语篇结构出发,综合运用篇章语法和文章学的理论与方法,考察叙事语篇、论证语篇、说明语篇、新闻报道、新闻评论中的复句使用情况。叙事语篇、论证语篇、说明语篇是三种基本语篇类型,新闻报道隶属于叙事语篇,新闻评论隶属于论证语篇。基本语篇类型与下位语篇类型相结合,有助于更加清晰地展示宏观语篇对于微观复句的影响。本书围绕篇章结构及其凸显等级、语篇类型和结构以及 前景 背景 与复句运用等问题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