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论文集系列”精选了近20年来国内语言类刊物上发表的有关认知语言学的代表性论文,共有五个分册。本系列集中展示了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发展过程和相关成果,为国内语言学研究者、语言专业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学习认知语言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了解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历史和现状的重要文献。 构式语法理论虽然传入国内时间还不到20年,但对我国的语言学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出现了许多有见地的相关研究成果。《构式语法研究》收录了其中的37篇,分为8个专题:基础理论研究,词义与构式互动关系研究,中动构式研究,双及物构式研究,“把”字句研究、致使构式研究,构式与论元结构研究,动结式结构研究,这些论文从认知的视角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新观点和新方法。由刘正光主编的《构式语法研究》对构式语法研究具
韩礼德文集10卷中,都是国内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热门课题。译著全面向国内汉语界介绍韩礼德博士的研究成果,同时向国内其他学习和研究语言学的师生和研究者提供国际前沿成果的研究资料,因为有兴趣、而且能够顺利阅读英语文献的读者在国内毕竟是少数。这也是北京师范大学功能语言学研究中心的五年规划项目之一。韩礼德文集几乎含盖了韩礼德的所有论著。第四卷:婴幼儿的语言。涉及婴幼儿和原始母语、从儿童语向成人语言的过渡、以及早期语言和学习三个部分。
《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是用当代语言学的“管辖与约束理论”理论研究现代汉语的典范之作。2001年出版初版,本书是作者结合当前的研究成果的修订版,书稿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原则本位的语法理论,提出语言研究就是要寻找简单、明晰、有限的语法原则这一基本纲领。在此背景下,成功地分析了现代汉语中的一系列引人入胜的语法现象。本书深刻的洞察力和令人折服的表述力,带给读者的绝不仅仅是具体问题的思考成果,更是一条走向普遍语法之路。
  形式和意义的关系是语言学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汉语语法隐喻研究》的目的是借助语法隐喻现象的分析,深入探讨汉语中形式与意义的复杂互动关系,同时从语言类型学角度对汉语和英语在形义互动上的差异进行解读。《汉语语法隐喻研究》是一部系统研究汉语中语法隐喻现象的著作。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描述了汉语语法隐喻的识别方法、分类标准和分布特征;揭示了汉英语法隐喻的异同点,并从语言类型学角度做出了解释;确定了语言演进和语境要素对汉语语法隐喻使用的具体影响。对汉语语法隐喻的深入分析及汉英语法隐喻的对比,丰富和完善了语法隐喻理论。
本书是语言学大师王力先生研究汉语语法历史发展的专著。全书共26章,从词法、句法两个方面论述了汉语语法发展的历史面貌、发展阶段及其内在规律,重点是历史句法学的探讨。 本书以汉语基本理论为基础,讲述了名词、人称代词、构词法的发展、词序的发展、长句的发展、语气词的发展,以及 五四 以后新兴的句法等知识。 本书材料丰富、系统性强,规模可观,是语法学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
本书是对我们过去十几年来研究语法化的一个理论概括,研究对象以汉语发展史为主,并参照其他语言的有关现象,尝试建立一个全新的语法化理论系统。本书重点讨论了诱发语言发展的各种可能因素,包括语音变化、语义基础、诠释角度、句法环境、使用频率等。此外还讨论了语法化的两种主要机制一一类推和重新分析,以及多标记之间的竞争关系、语言接触对语法发展的影响等。当今国际语法化研究领域的一个薄弱环节是对诱发语法变化动因的探讨很不充分,国内的语法化研究则缺乏理论上的思考,弥补这些缺陷就是本书的特色与价值所在。
以兼顾核心词和层次的 向心层次分析法 ,以及由有限多项式构成的 向心轨道 的语法描写形式、结构观念为出发点,对词本位、短语本位等进行系统分析。
《元杂剧用韵研究》以现存元代一百五十六种杂剧的所有曲子作为研究底本,通过排比同曲牌曲子并辅以各种曲谱确定曲子韵脚用字,同时对照同时代的《中原音韵》,分析归纳韵字的韵部,展现了元杂剧记录的语音面貌及其与《中原音韵》的复杂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元杂剧各韵部的用韵尤其是出韵现象及其原因进行穷尽式探究。为使结论更加富于可信性与科学性,本书编者赵变亲把元杂剧与同时代的元散曲和略早于杂剧的诸宫调进行用韵上的比较,不仅论证了元代的实际语音状态,同时也发现了语音发展变化的一些规律。另外,还专门讨论了入声问题。书后附录了现存一百五十六种元杂剧的所有曲子押韵字表。
汉语虚词研究是汉语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连词是汉语中典型的虚词词类,是汉语组词成句的重要的语法功能词。本书作者认为魏晋南北朝汉语是中古汉语的主干部分,这个时期使用的连词大致可以体现中古汉语连词的全貌。因此,作者选取魏晋南北朝汉语的连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全面描写分析此时期使用的连词,试图揭示出中古汉语连词的特点及中古汉语连词在整个汉语连词发展进程中的某些演变规律。
《诸子锦言录》是一部汇编诸子名言的著作。所谓“诸子”即以先秦汉魏诸子为代表的子学著作,“锦言”即体现诸子思想精华的佳言妙语。全书收录先秦至隋代的诸子类著作近百种,对每种著作都有简要介绍,选文近八千条,均依据 版本选录原文,并加以注释翻译,末附主题分类索引。 由于本书收录的诸子类著作基本是隋代以前的著作,故大体依《隋书·经籍志》的分类和顺序排列,分为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兵家、医家、 等十二类。选文原文多依据中华书局的古籍整理本(如三全本、新编诸子集成本等)为底本,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负责注释翻译,准确可靠。为方便读者查找相关主题内容的选文,我们编制了《主题分类索引》,根据选文内容将其分到八十多个主题之下,括注出处,标明册数页码。 我们致力
《诸子锦言录》是一部汇编诸子名言的著作。所谓“诸子”即以先秦汉魏诸子为代表的子学著作,“锦言”即体现诸子思想精华的佳言妙语。全书收录先秦至隋代的诸子类著作近百种,对每种著作都有简要介绍,选文近八千条,均依据 版本选录原文,并加以注释翻译,末附主题分类索引。 由于本书收录的诸子类著作基本是隋代以前的著作,故大体依《隋书·经籍志》的分类和顺序排列,分为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兵家、医家、 等十二类。选文原文多依据中华书局的古籍整理本(如三全本、新编诸子集成本等)为底本,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负责注释翻译,准确可靠。为方便读者查找相关主题内容的选文,我们编制了《主题分类索引》,根据选文内容将其分到八十多个主题之下,括注出处,标明册数页码。 我们致力
本书《突厥语历史比较语法(语音学)》乃是上世纪80年代前苏联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突厥语和蒙古语研究室集体撰写、编辑出版的一部总括性科研巨著。 本书的责任编辑也是它的主要编辑前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著名突厥学家捷尼舍夫是俄罗斯著名突厥学家,也是我国突厥学界比较熟悉的一位学者。
王寅教授在《构式语法研究(上下)》中不是单纯地简单介绍国外学者的理论,而是能鞭辟入里地评述其中的利弊,有理有节地阐发自己的观点,积极慎重地提出许多补救方案,这在上下卷中到处可见。他在国内早提出“语言体验观”,并发表系列论文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证,又基于此提出“体验性普遍观”(第3章第2节)、“体验性概念化”(第5章第2节),这为语言学研究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方向。基于这一观点本书又详细论述了构式的体验性(第9章第1节),这当算作者对认知语言学的一大贡献。
《现代汉语:实用语法分析》是专门为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编写的一套实用型语法教材,适合已经学完汉语基本语法并掌握了两千个左右汉语常用词语的中级学生使用。本教材第二版分为上、下两册,各十四课,每课均设有知识讲解、语词分析、病句分析和应用练习四项内容。 《现代汉语实用语法分析》上册,以汉语中常见的语法形式,尤其是常用的句型句式为基础,从词语入手,系统而深入地介绍十分实用的语法项目,特别是某些在基础课堂教学中未能涉及而在实际语言应用中又具有特殊意义的语法内容,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复习和巩固的同时,加深对汉语语法的印象,提高他们汉语语法的实际应用能力。 《现代汉语实用语法分析》下册,是把汉语中常用并与汉语语法密切相关的词语及一些比较特殊的固定搭配格式作为主要内容,采用对比分
作为*部在汉语语料基础上讨论语法化理论问题的专著,本书试图在语法化普遍规律和汉语事实之间找到一个交汇点,即不仅以语法化理论方法来观照汉语历时形态句法变化,更重要地是以汉语历时形态句法变化的现象来证实或证伪既有理论,从而达到修正、补缺和创新的目的。全书共十二章,所涉及的主要课题包括 ?语法化环境 ?语法化链 ?语法化窄化观和扩展观 ?频率和语法化的关系 ?图式性构式的历时演变 对以上课题的讨论都以扎实的汉语语料分析为基础。此外,本书还分析了语法化理论的跨语言性和跨范畴性,并探讨了语法化过程重构的理据和方法。
《事实挖掘与理论探索:汉语语法问题的多维思辨》共包括四个章节,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语法研究,各个章节讲述的内容具体如下:章总论;第二章动词与宾语问题研究;第三章句法格式与特殊句式研究;第四章词语演化及使用情况考察。
20世纪以来,哲学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向“语言学转向”的思潮,但这种转向却停留在对语言的工具性反思层面。本书从语言的生存行为入手,重新探查世界的本体和人的存在问题。首先,语言既是生态化的,更是生存语义化的;其次,语言的生存语义是以“场”的形式敞开并以“场”的方式发挥功能;其三,以生存语义为内涵充盈形态的场,既可以生境方式也可以死境方式构成人存在敞开的原动力。人们所熟悉的存在与意识、物质与精神、自然与人、环境与社会、群体与个体、历史与发展、过去与未来、现实与想望、真理与价值、自由与伦理、永恒与美等等,无不构成这个动态生成的生存语义“场”的具体内容。以生存语义场的方式来重新审视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可能发生的一切,将为当代哲学创构新本体论基石,更可能为当代学术打开一扇新窗口,开
本书是一部集古今汉语语词之大成的大型汉语语文词典,该书古今兼收,源流并重,义项细密,释义精深,书证宏富,资料丰赡,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使用价值,其成就是多方面的,出版后蜚声海内外,成为中国辞书中的一面旗帜。 作为是一部大型历时性详解语文词典,《汉语大词典》的编纂方针是“古今兼收,源流并重”,力图反映出汉语词汇的历史演变。所以在每一词条的书证中,既要溯源,又要探流,这样才能反映该词的历史发展过程。而其中的工作,尤以溯源为重要,因为早的用例即“早书证”或“始见书证”标志着一个词语的正式产生。在溯源的基础上,才可能探究语词的流变乃至定型,寻求其体式沿革、意义更迭,理清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比喻义之相互关系与演变规律。《汉语大词典》在书证溯源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
全书272万字,所收汉语复词词条近七万条(《现代汉语词典》收多音节词条,仅五万),是一部收词完备,具有思想水平、学术水平和技术水平的中型汉语工具书。 这是一部别具特色的实用性词典,具有独创性。其主要特色有三:其一、专收双音节复词,是迄今为止汉语工具书中唯有的一部“汉语复词词典”。其二、所收词全部注明词性,堪称我国部“汉语词性词典”。其三、正序、倒序并排,如“高兴”、“高低”……“升高”、“跳高”,极便查检,是其他词典所不具有的。应当说,在林林总总的工具书中,此书独树一帜,别开生面、独具特色。 作者遵循汉语词汇发展的客观规律,精心编纂,仔细推敲每一个词条,汲取了*的研究成果,体现了严肃的思想性、严谨的科学性。此书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注意社会政治性词语的准确性。例如“人权”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