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逻辑学的两个核心概念“命题”和“论证”出发,论述了符号逻辑学的两套推理(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使用的两种规范语言,以及相应的推导规则。命题逻辑系统具有可判定性,真值表方法和真值树方法都能够为命题,命题集和论证的所有可能赋值提供完整的且图表化的表征表;命题逻辑语言并不能完全充分表达所有有效论证和语义关系,谓词逻辑语言则弥补了其缺陷。谓词逻辑系统具有不可判定性,真值树方法只可为谓词逻辑提供部分决策过程。命题逻辑的整套推导规则都可引入谓词逻辑的推导中。
杨雪梅编著的这本《汉语近义词语辨析》通过大量例句及练习对汉语中常用的近义词语进行辨析,从而使学生了解、掌握它们之间的不同并能准确地使用,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辨析近义词语的一些基本方法。课文安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每一课的练习首先是“做一做”,让学习者选择这一课所讲的近义词填空;然后是“读一读”,让学生阅读包含所讲词语的完整句子;第三个环节是“想一想”,向学生就某个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第四个环节是“练一练”,再次给出填空练习题和正误判断题,让学生对刚学到的知识进行检验和巩固;后是“说一说”,让学生用口头表达的形式朗读和造句。这五种题型的安排相互衔接,很好地照顾了学习者的认知特点。 教学建议:每周课时2节,每周1课。每次课围绕3~5组容易混淆的近义词来组织
《古汉语词汇纲要》由蒋绍愚先生1983年为北大中文系汉语专业学生开设的 古汉语词汇 课程的讲稿整理而成,第一版于1989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95年获全国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5年由我馆再版,2022年8月第六次重印,我馆 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丛书亦收录该书。可谓常销书。本书是《蒋绍愚文集》的第一卷。本书对汉语词汇历史发展中的一些带规律性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在汉语历史词汇的研究中把传统训诂学的成果和现代语义学的理论结合起来,是研究古汉语词汇的重要著作。
系统性。本教程系统地讲解了汉语语法的词法与句法,全书分4章讲词法,6章讲句法,3章讲语法与语义、语法与语音。全书以核心(head)为纲,在绪论中指明核心决定着结构体的类别和与之共现的成分,其他各章围绕着核心的作用展开。比如说章以偏正结构与动宾结构的复合词为例展示核心决定复合词的类别;第二章以把字句、状态补语为例展示功能核心的选择作用,并讲解了“功能范畴假设”和限制嫁接方向的“嫁接与移位同向假设”;随后各章就根据这两条假设讲解动词短语、句子、名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并列短语、语法与语义、语法与语音,并以此反哺构词法。 学术性。本教程适用于高年级本科生,也适用于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相关专业的硕士生,他们有一定的汉语语法基础,所以针对这些学生的教材宜强调学术性。比如说两个语言
《研究生教学用书:词汇语义学(第3版)》为国务院学位评审委员会和评定并的研究生教学用书。《研究生教学用书:词汇语义学(第3版)》在西方词汇学研究的基础上,从学术思想史的高度俯瞰描写词汇语义学的中心 义位的多侧面和多层面,对语言学研究、教学以及词典编纂、计算机语言设计等有较大的参考价值。《研究生教学用书:词汇语义学(第3版)》在前两版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修订,改动和补入的有850多处,添加了一些前沿信息,充实了不少理论内容,对一些难点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等等。
本书以中心语名词作为分析和解释定语小句结构与意义的出发点,重点探求中心语名词对定语小句句法、语义上的选择限制作用,以及两者间的互动关系。本书主体章节分为三个部分,分别讨论定语小句内部分类的合理性(第二章)、两类特殊关系小句的限制条件(第三、四章)以及名词补足语小句的生成机制与表现(第五、六章)。通过对微观材料的细致分析,本书从新的视角对多类复杂定语小句现象进行解释,揭示出名词的语义特征及其与定语小句间的语义互动关系对定语小句结构的合法性、形成原因和解读倾向的深刻影响;进而分析特定的名词语义特征和概念结构在汉语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汉语从日语大量借词在历史上至少曾经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次是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一次是在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后。针对*次借词高潮,不少中日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关第二次借词高潮的相关论文虽然为数不少,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却仍并不多见。 《日源新词探微》的主要观点认为,汉语第二次向日语大量借词既存在语言本身的原因,又受到了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上的影响。《日源新词探微》对颇具代表性的汉语日源新词或极具能产性的构词语素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和考察。从这些具体词语的个案研究中可以看到日源新词的普遍性和个别借词的特殊性。《日源新词探微》翔实语料,观点可靠,颇具新意。
本书研究内容,就是对四大经典的 新词新义 ,作了四种 解构 ,再细加分析,更以科学比例量化。这是极细微的 针线工夫 ,将字字珠玑穿连成串,重新组合建构复原。苟非治学多能复发大悲心者,何能完成此一巨著! 李志夫 《基于梵汉对勘的魏晋南北朝佛经词汇语法研究》一书,在全面考察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译佛经的基础上,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四部汉译佛经,运用梵汉对勘和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穷尽性的调查,研究存在于这几部佛经中的共同的语言现象,总结其中的规律,从而探讨这一时期的中外语言接触对于汉语的影响。这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史研究提供了独特视角,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性工作,同时对佛教学、中印文化交流等相关学科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姚振武
《汉语词汇的生成与演化》是陈宝勤教授的博士论文。论文以汉语再生词和音译意译外族词为研究对象,以殷商至现代不同历史时段代表性文献为语料,采用语音、语位、语义、语法、语用五个平面相结合,共时与历时相结合、全面描写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将社会的变革、朝代的更替、历史的演进、科学的发展、语言的变化、中外文化交流等融为一体,对汉语词汇的生成与演化进行了多角度全面系统的研究,考察了汉语词汇生成与演化的动因,探讨了汉语词汇生成与演化的机制,寻求了汉语词汇生成与演化的个性特征与普遍规律,描绘了汉语词汇生成与演化的共时状况与历时面貌。论文从音节语素化、语素词缀化、词汇语法化、结构词汇化四个方面考察了汉语词汇的生成与演化;从词义转化、词义新化、诃义繁化、词义泛化、词义专化五个方面研究了
本书是作者几次讲座的演讲稿结集,共分六讲:*讲,汉语语法研究摆脱印欧语的眼光;作者认为用印欧语的框框来套汉语是不合适的,但用印欧语的眼光来观察汉语是必要的,因为汉语有自己的特点,如重叠、双音化、名动包含等。作者强调通过语言的对比来研究语言。第二讲,谈谈 摆事实和讲道理 语法研究方法示例;作者用自己做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两项研究,阐述了语言研究中 摆事实 和 讲道理 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语言研究中描写和解释的关系。第三讲,为什么说汉语的动词也是名词? 语法研究的破和立;这是作者对汉语词类问题的新看法,作者认为汉语里的名词和动词不像印欧语那样是两个分立的类,而是名词包含动词,动词是名词大类里的一个特殊次类,可以叫做 动态名词 。这是汉语词类问题上一个新的提法。第四讲,说,还是不说? 虚词研究
汉语知识丛书是商务印书馆推出的雅俗共赏的知识性读物,它由我国语言学家撰写,既有一般的汉语知识介绍,又有语言学方面的科研成果,既体现出学术性,又兼顾到通俗性,是大专院校文科及语言文学工作者的参考书。
本标准等同采用ISO1951:2007 Presentation/representation of entries in dictionaries-Requirements,recommendations and information。 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除对ISO1951:2007中附录A(资料性附录)和附录B(资料性附录)的内容未予考虑外,其余内容均等同采用。ISO1951:2007中附录A(资料性附录)和附录B(资料性附录)的内容属于GB/T11617-2000《辞书编纂符号》(ISO1951:1997,NEQ)。GB/T11617-2000非等效采用ISO1951:1997,而ISO1951:1997不包含目前本标准所采用的ISO1951:2007的内容。 本标准由全国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南京大学辞书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等单位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长青、程永红、肖玉
本书首先介绍配价语法的理论背景和学术渊源,明确配价语法跟依存语法、格语法和生成语法中的论元结构理论的关系;还从化学类比、戏剧隐喻和谓词逻辑等多个角度来说明 (配)价 的定义和性质,揭示配价研究对于语言的结构描写和语义刻画的重要作用。接着介绍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的历史进程,重点评述其中的理论分歧,比如:(i)配价这种范畴的性质和基础;(ii)确定价数的标准和测试办法,等等。然后,针对汉语动词(包括形容词)在实际话语中复杂的配价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配价层级和配位方式的汉语配价语法的描写模型;尝试把单一的价的概念分化为由联、项、位、元构成的配价层级,用以全面地反映动词在不同的句式中对名词性成分的各种支配能力及其各种句法组配方式。然后,在这种配价层级的控制下,分析了现代汉语中约1800多个动词(包括200个形容词
《古汉语大词典》是在《辞海·语词分册》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供广大读者阅读古文献时查检的实用工具书。原书以古汉语语词为主,兼收现代词汇,历经修订、增补,已成为广为人知的工具书之一。本社为与其他工具书配套,对其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增删。剔除所有现代汉语词汇和现代书证;纠正原书中字形、音注、释义、例证等各方面的讹误;删汰生僻而无检索价值的字词;增补大量古籍中常见而有用和的典故的词汇;并精简书证,统一体例。改编的指导思想是:力求在有限的篇幅中荷载尽可能多的信息量,以副其实用之旨。 本词典所收词目,包括单字、一般语词(复词、词组、成语)和古籍中常见的专科词语(如天文、地理、方术、佛道、动植物、古器物、古建筑物名称,以及有关古代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词语)。约6200条,其中单字(包括
《迈克尔·达米特的哲学语义学研究》探讨了英国当代著名哲学家迈克尔·达米特在语言哲学方面的语义思想,认为他对语义形成的论述其实是对人类思想的一种解释和对哲学问题的一种解答。在语义学发展的大背景下,把他的语义学观点放在以证据理论为基础的认知语义学框架下,分别就其具体内涵、理论架构、构成原则、逻辑基础、核心论题、基本特征及应用性进行了系统的考察,给出了刻画当代认知语义学内容的一个良好示范。这对我们把握达米特的哲学思想内涵,以及分析语义学研究的当代走向和方法论意义是大有禅益的。
本书是国内本论述汉语韵律框架整合效应的研究性著作,在汉语研究中具有开拓性价值。本课题的研究得到国家*人文社会科学科研项目、上海市哲学科学规划项目、上海市*科研创新项目的资助,具备相当的学术水平。本书主要读者为在读的语言学类专业的研究生,以及各高校从事语言教学研究的教师群体。
《汉语句法问题探究》以功能主义为理论背景,以专题形式对汉语中的一些句法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探究。全书重点探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句法省略、感叹句、语序和句法规范四大方面,同时也对有关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思考,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状况和理论动态进行了综述。书中讨论的一些问题如:会话省略、省略句的信息理解、感叹否定、数名组合的语序等都是以往学界关注不够,本书作者杜道流率先探讨的。对前人关注过的一些问题,如:以副词为标记的感叹句、古汉语中“问”字结构、“A不AB”结构的规范性、开展甲骨卜辞的语法研究等,本书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在研究方法上,本书走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道路,立足于语言事实,以描写为基础,以解释为目标,追求方法的实用性、理论的合理性和结论的可靠性。这就使得书中不
《汉字信息语法学》是适应信息时代需求的一部语法学专著。工业时代实现体力劳动机械化,信息时代将实现脑力劳动机械化。在信息时代的知识经济中重要的是知识。知识的主要载体是语言。电脑要处理知识,先要理解语言。于是语言学成为不同领域科学家们共同关注的焦点,出现多种科学与语言学相结合的认知语言学、对比语言学、计算语言学以及“信息语言学”。信息语言学的主要分支是“信息语法学”。本书只讨论语言的结构规则,不涉及信息处理的技术,通俗易懂。 英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词”,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字”。 英语是“形态语言”,语法学分为“词法学”和“句法学”。 汉语是“意合语言”,语法学分为“字法学”和“句法学”。 汉语和英语的差异都取决于各自的“认知模式”。 汉族人的认知模式侧重于:整体感知、
语义网格综合语义Web的语义表达技术和网格计算的分布式体系架构技术,为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和技术规范。本书在对这一国际前沿领域进行分析和综述的基础上,围绕语义网格的表达、信任计算、复杂问题求解、分布式数据集成、复杂流程与服务的管理、分布式的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等核心问题展开了系统性的论述。此外,还结合生命科学和智能交通系统两个应用领域的特点,介绍了语义网格一些相关核心技术的实际应用,展示相关技术的潜在应用前景。 本书可作为从事网格计算、语义Web、语义网格研究和开发工作的人员以及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的参考。
《功能语法导论》是M.A.K.Halliday介绍功能语法理论的经典学术著作,自1985年版出版以来,就成为国内外许多大学讲授功能语法的基本教科书。本书是M.A.K.Haliday与ChristianMatthiessen对第二版进行广泛修订后推出的第三版,与上一版相比,第三版的更新主要体现在: 1.增加了系统网络的内容。语言是系统的系统。作为功能语法的主要支柱,系统语法的内容在第3版获得凸现。 2.从小句描写走向语篇分析。系统功能语法不同于以句子为描写对象的形式语法或转换生成语法,它把语篇作为分析目标。 3.基于语料库的论述。韩礼德对语料库的研究外感兴趣,也一直试图把这个领域的内容用到他的语言研究中。 4.理论的修订与扩展。第3版在章节安排上进行了调整,加减少了句子成分的内容,为系统网络和语篇的描写和分析提供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