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国学科史研究报告系列丛书中的一册,由中国图书馆学会编著。学科史研究以考察学科的确立、本学科知识的发展进步为重点,同时研究本学科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社会文化作用,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现代学科制度在社会、文化背景中发生、发展的过程等。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大体遵循了古代、近代、现当代的时间顺序和学科孕育、萌芽、建立和发展的逻辑顺序。根据中国科协和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的要求,全书共分三编,九章,一个附录,一个附件和三个索引组成。前言(中国人民索传军教授),概述,中国图书馆学发展演变的历程(中国人民索传军教授和中国图书馆学会严向东秘书长编写)。编,中国图书馆学的孕育,包括中国古代藏书思想(北京师范,周晓燕副教授编写)和中国古代图书馆学知识的积累(黑龙江,傅荣贤教授编写),第二编,
馆校合作是国际教育和博物馆领域上世纪兴起的革新运动,其体现了现代博物馆的公共属性和教育转型,同时也体现了国际教育改革的潮流以及学校职能边界的调整。从上世纪开始,伴随着改革开放后期一批新型现代博物馆的建立,以及课程改革运动,中国也出现了一些博物馆群体和学校群体合作的尝试。基于此,本研究以中国馆校合作的历史、现状、主体行为、制度构建为主要线索,通过文献研究、访谈调查、质性及量化实证分析、理论建模等多重方法,对中国馆校合作进行了整体研究,试图获得在中国情境下对该问题的新发现及新理解,以及可能的未来建构路径。
《女法医手记》作者王雪梅,对生者来说,死亡永远是一个艰深的谜语,一本难以破译的密码。因为死者无法面对活着的人们讲述自己惨痛的死亡经历,因此死者和生者被一条看不见的但又真实存在着的鸿沟隔开了。这个世界上,只有法医才可能填平这条鸿沟。法医的天职就是用科学的手段,靠扎扎实实的本事,让死人开口说话,帮助他们将死亡的真相告诉活着的人们,做死亡的转述者。
《档案管理理论与实务》系上海市档案局组织编写的档案人员培训教材之一。 全书共分两部分、十三章。理论部分全面介绍了文件以及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检索、利用、编研等业务环节的基本要求,突出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论述了档案管理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强化通俗易懂的“实际需要的理论”。
内容简介
继《阅读史》之后,《书斋漫步》生动讲述了书斋或图书馆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作用。曼古埃尔在法国的家里策划修建了一个书斋,他受到这件事的启发,进而告诉我们书斋或图书馆怎样体现了许多个人乃至整个文明的回忆。本书轶事连篇,扣人心魄,从作者幼时的书架一直说到国际互联网的“全套”图书,从古代埃及、希腊到阿拉伯世界,从中国、罗马讲到“谷歌”。 这里有已消逝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有塞缪尔·佩皮斯的私人书斋:他给体积小的书本装上“高跟”,好让书架上的书整齐好看;有诗人兼建筑家米开朗基罗的纪念碑式的图书馆,慈善家卡内基建立的图书馆,监狱里囚犯的口头“回忆图书馆”;还有文学家的书斋,狄更斯、博尔赫斯等等…… 通过埃尔的思考、回忆和有关书籍和文明的广博知识,阅读《夜晚的书斋》是一段美好的旅程。
《出版学建设丛书:中国出版文化史》内容: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如果说即使一木一石都有着久远的历史的话,或许会有些夸大其词。但是,在这样一个悠远的文明面前,即使当方便面广告宣传中夸张地赫然出现诸如其在中国有“四千年历史”之类的词句时,也不能就此笼统地轻下断言,认为这有些荒诞无稽。如果我们要探究“拉面”“面条”的起源,大概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纪的西晋时代。当时出现的“水引饼”发展到唐代就演变成了“切面”,到宋代就变成“面”了,那就是:“水引饼”至宋代又发生了重要演变,最终成为现在所说的“面”了(青木正儿著,《华国风味》,“馄饨之历史”)。换句话说,“面”即使没有四千年的历史,但至少也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了。
《海豚简装:人文·民主·思想》节选自2010年5月时报出版社出版的《人文与民主》一书。《海豚简装:人文·民主·思想》选萃先生写于1980年代后,关于人文与民主议题的文章,以人文篇、民主篇与思想篇勾勒一代知识人的思想精华。《海豚简装:人文·民主·思想》代序为先生获克鲁格奖时所做演说的中文译稿,正文选了三篇文章:《“国学”与中国人文研究》、《人文与民主在“余纪忠讲座”上的演讲》、《中国思想史研究综述中国思想史上四次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