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条件:

  • 49-69元
  • 3折-5折
清空筛选条件
顾客评分:
仅五星 以上 以上 以上 以上
销售价格:
25-49元49-69元
折扣力度:
1折-3折3折-5折5折-7折7折以上
筛选:
    • 早期中国知识观念与文献的生成(03战国卷)(精)
    •   ( 0 条评论 )
    • 刘全志|总主编:过常宝 /2024-09-01/ 北京师大
    • 本书对战国时期的知识、观念和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在各类制度性背景下,对这一时期知识、观念和文献之间的关系进行结构性研究,论述战国“百家之学”的生成与著述、历史知识与史书文献体系的建构、儒家知识观念与“仁”的衍生、“道”的阐释及其成为 范畴的过程、《太公》文献的形成与制度根据、阴阳家知识观念与文献的形成、阴阳家知识体系与诸子的互动、战国时期文献的类别与构成等重要内容,揭示各类知识观念与文献如何随着战国士阶层的崛起获得 的自由和活跃。探讨战国知识界在传承各种知识观念与文献的同时,又如何创造出新的、不同类型的知识观念,以至新的文献不断形成并得到系统化建构的过程。本书将文献置于历史文化研究的视域中进行考察,有助于了解战国时期的知识观念、制度理念和文献生成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学

    • ¥58.8 ¥118 折扣:5折
    • 外台秘要方 [唐] 王焘,吴少祯,王淑民 校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正版书】
    •   ( 1 条评论 )
    • [唐] 王焘,吴少祯,王淑民 校 /2011-08-01/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外台秘要方》主要介绍:王焘一生为官,曾在门下省国家图书馆“弘文馆”供职二十余载,接触到晋唐以前大量医学书籍,并探其奥秘,积累了大量医学文献资料。后因故遭贬,先后出任房陵、大宁太守。其地处僻陋,地方病、流行病盛行,多赖“经方”救助而幸存,遂发奋整理诸家医方,于公元752年编成此书。 《外台秘要方》共四十卷,收录了秦至唐中期五十六位医家方论,约六千余首医方,并将其按疾病分为1104门。每门类先引《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等名家医论,医方、灸法及各种外治法附录其后。凡援引或题书名,或记作者姓名,许多唐以前失传医籍赖其得以流传至今。本书是唐以前记载疾病种类最多的著作,首先用六卷的篇幅记载了伤寒、天行、温病、黄疸等数十种流行病证治;其次用十五卷的篇幅记载数百种内科杂病的证治;妇人胎前产后

    • ¥65 ¥175.37 折扣:3.7折
    • 华侨华人文献学刊(第三辑)
    •   ( 3 条评论 )
    • 张禹东 庄国土 /2016-09-01/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华侨华人文献学刊》是以华侨华人文献为研究对象的国际化、学术性专题学刊,内容包括华侨华人文献研究论文,立足于手华侨华人文献基础上的华侨华人社会研究论文,以及华侨华人文献评介,新近出版的华侨华人研究书籍的书评,世界各地华侨华人文献典藏机构、华侨华人研究机构的介绍,华侨华人研究学术动态等文章。

    • ¥49 ¥98 折扣:5折
    • 明治期博物馆学基本文献集成/日本博物馆学史基本文献集成/博物馆学史译丛
    •   ( 8 条评论 )
    • 编者:(日)青木丰|责编:韩琳|总主编:李丽辉|译者:王文玲//... /2021-07-01/ 陕西人民
    • 本书是湖南省博物馆主编的博物馆学史译丛《日本博物馆学史基本文献集成》的 本,丛书选编的都是堪称”日本博物馆学史”研究基石的著作。本册收录了明治时代博物馆学的相关论著,内容涉及博物馆的建立目的、博物馆的种类、博物馆存在的必要性、资料论、馆藏目录编制的必要性、经营论以及收藏论。其中如栗本锄云《博物馆论》、田原荣《博物馆陈列法》、黑板胜美《论古文献馆成立之必要性》等文章都极有价值,对我国博物馆学研究以及当代博物馆的管理有一定借鉴参考价值。

    • ¥64.5 ¥138 折扣:4.7折
    • 金匮要略解析
    •   ( 0 条评论 )
    • /2009-01-01/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 本书为满足具备一。定中医理论知识的自学者学习中医经典《金匮要略》的需要而编写。在对杂病及药方的解析中,阐述作者的观点。在药方后给出的正反两方面的案例,为读者的学习和应用提供了足够的借鉴。书后附有方剂索引,以便于读者查阅。本书对原文所做的解析,力求忠于《金匮要略》原著精神,努力做到论述精当,平正公允,重点突出,条理清晰,理论联系实际,切合临床应用,以突出《金匮要略》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 ¥50.9 ¥103.6 折扣:4.9折
    • 追踪数据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刘红云,张雷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正版】
    •   ( 0 条评论 )
    • 刘红云,张雷 著 /2005-05-01/ 教育科学出版社
    • 本书从应用的角度系统地介绍了几种常用的追踪数据分析方法,内容包括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多元方差分析,基于多层分析技术上的发展模型的方法和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基础上的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的方法。本书除了介绍不同的方法、软件的操作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外,还对不同方法在应用上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分析,就追踪研究的设计、缺失值的处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本书可作为有关专业研究生的教科书和应用工作才者的参考书。

    • ¥58.51 ¥124.69 折扣:4.7折
    • 华侨华人文献学刊(第九辑)
    •   ( 2 条评论 )
    • 张禹东庄国土游国 /2022-05-01/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华侨华人文献学刊》是世界海外华人研究与文献收藏机构联合会会刊,由华侨大学华侨华人文献中心和俄亥俄大学邵友保博士海外华人文献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旨在为全球华侨华人研究专家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平台,发表有关华侨华人历史文献、社团组织、人际关系、身份认同、文化心理、宗教信仰、华文教育、企业经营、文化变迁、文化冲突、国际问题等方面的原创性成果,从多学科的视角展示华侨华人的研究动态。

    • ¥49 ¥98 折扣:5折
    • 早期中国知识观念与文献的生成(04秦汉卷)(精)
    •   ( 1 条评论 )
    • 曲利丽//过常宝//田胜利//张朋兵|总主编:过常宝 /2024-10-01/ 北京师大
    • 本书对秦汉时期的知识、观念和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在各类制度性背景下,对这一时期知识、观念和文献之间的关系进行结构性研究。本书分别从秦汉时期知识观念的衍生与定型、《吕氏春秋》的知识融汇及体系建构、儒生的道统重建与经典阐释、董仲舒的《春秋》阐释与“大一统”思想建构、司马迁的世系和统系建构与《史记》的历史书写、汉大赋的“大一统”意识形态的文学阐释、谶纬文献的形成与神秘文化思潮、以图叙事传统与图像文献的创制等几大核心主题展开论述,探讨秦汉士人、经学家、史学家乃至民间社会对前代知识、观念、文献的接受,新知识类型和观念形态的生成方式和过程。本书将文献置于历史文化研究的视域中进行考察,有助于了解战国时期的知识观念、制度理念和文献生成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本书的论述,

    • ¥62.8 ¥126 折扣:5折
    • 早期中国知识观念与文献的生成(02春秋卷)(精)
    •   ( 1 条评论 )
    • 侯文华//韩高年//过常宝|总主编:过常宝 /2024-10-01/ 北京师大
    • 本书对春秋时期的知识、观念和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在各类制度性背景下,对这一时期知识、观念和文献之间的关系进行结构性研究,探讨这一时期不同知识、观念、制度,如天学知识、礼乐制度、史官文化、“立言不朽”观念、崇古观念、军事知识、刑罚观念与其相关文献生成之间的内在联系;论述春秋时期文献的生成和发展与其时文化群体知识的增长、观念的发展的因果联系。本书将文献置于历史文化研究的视域中进行考察,有助于了解春秋时期的知识观念、制度理念和文献生成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本书的论述,还有助于了解早期中国古典传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 ¥62.8 ¥126 折扣:5折
    • 串雅内外编 (清) 赵学敏,郭华 校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放心购买】
    •   ( 1 条评论 )
    • (清) 赵学敏,郭华 校 /2011-01-01/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串雅内外编》为“走方医”治疗技术方面的专著,清·赵学敏著,清·吴庚生补注。 全书共八卷,分《串雅内编》四卷、《串雅外编》四卷。其中《串雅内编》介绍了“顶、串、截”法,以及某些单方。《串雅外编》则分禁方(之类)、选元(各种急症抢救法)、药外(非药物疗法)、制品、医外等类。 另有清末名医吴庚生于若干治法与单方验方后,有按语,对学习和应用很有启迪。该书首次揭示了“走方医”的神秘内幕,是临床医生重要的学习参考著作。

    • ¥64.91 ¥139.82 折扣:4.6折
    • 平津馆鉴藏记书籍 廉石居藏书记 孙氏祠堂书目 (清)孙星衍 撰,焦桂美,沙莎 标点 上海古籍出版社【满额立减,优惠多多】
    •   ( 1 条评论 )
    • (清)孙星衍 撰,焦桂美,沙莎 标点 /2008-12-01/ 上海古籍出版社
    • 本书是《历代书目题跋丛刊》第三辑之一种,由《平津馆鉴藏记籍》、《 廉石居藏书记》、《孙氏祠堂书目》三种合订刊行。作者孙星衍,是清代乾嘉学派的重要学者之一,也是藏书家。《平津馆鉴藏记书籍》是作者所藏善本的书目,依宋版、元版、明版、旧影写本、影写本、外藩本分类,每书之下著录书名、卷数、作者、前后序跋、缺补情况,并明确提出黑口这一概念。《廉石居藏书记》系孙星衍为未收入《平津馆鉴藏书籍记》的善本写的解题,按经学、小学、诸子、天文、地理、医学、史学、类书、词赋、书画、说部十一类编排。在目录分类上有一定创新。《孙氏祠堂书目》著录两千余种古籍,均著录书名、卷数、著者、版本及年代,善本、通行本均收,其中较有特色是收入清人辑本580余种。

    • ¥61.4 ¥132.8 折扣:4.6折
    • 中国共产党广州市越秀区历史 第三卷(1978-2005) 中共广州市越秀区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著
    •   ( 1 条评论 )
    • /2024-06-01/ 广东人民出版社
    • 本书是关于1978-2005年中国共产党广州市越秀区历史的读物,系统记载和反映了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起,到2005年10月越秀、东山两区合并为止,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越秀地区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全书从以下四个阶段展开,呈现这27年间越秀区全区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在越秀区委的带领下,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推进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各方面建设全面腾飞的历史:“实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与改革开放的起步(1978年12月-1984年10月)”、“改革开放全面展开(1984年10月-1992年1月)”、“深化改革开放与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1月-1996年12月)”、“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幸福越秀(1997年1月-2005年10月)”。

    • ¥54.18 ¥126 折扣:4.3折
    • 怎样写好文献综述:案例及评述
    •   ( 1 条评论 )
    • 张黎 /2017-04-01/ 科学出版社
    • 文献综述是学术论文中关键的内容之一,如何撰写条理清晰和规范的文献综述是研究人员必须掌握的技能。本书通过对近二十篇文献综述案例的分析,指出了在文献综述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如对文献的简单罗列、不恰当的综述线索、逻辑混乱和不严密,以及没有基于文献提出研究问题和假设等。此外,本书对如何在文章的引言、文献回顾、研究方法和结果讨论等部分结合文献进行综述做了详细的阐述。本书可供管理学领域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以及涉足学术研究的本科生参考。此外,刚刚进入学术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以及尚未接受规范学术研究训练的管理学研究人员也会受益匪浅。当然,从事社会学、心理学和其他人文科学的研究人员也将从中得到启示和帮助。

    • ¥67 ¥135 折扣:5折
    • 民国江南医家著作选粹:秦伯未膏方集 秦伯未,张玉萍,鲍健欣校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正版书】
    •   ( 0 条评论 )
    • 秦伯未,张玉萍,鲍健欣校 /2007-08-01/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 《民国江南医家著作选粹:秦伯未膏方集》》由秦伯未两种膏方书——《膏方大全》、《谦斋膏方案》合编而成。《膏方大全》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通论,简述膏方的意义、性质、用量、煎熬加工、效力、服法经验及服用禁忌等内容;下篇择要选辑内科、妇科常见病证的治疗膏方16首。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本次点校以1930年上海中医书局铅印本为底本。 《谦斋膏方案》系秦氏临证验案之辑录,分上、下两册。载有临床各科医案69则,以胃脘痛、痰喘、咳嗽、咯血、心悸、眩晕、头痛、失眠、遗精等内科杂病为主,采用膏方治疗。内容详实,辨证精当,善用培补之法,对研究秦氏学术思想不乏参考价值。现仅存抄本,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 ¥67 ¥145 折扣:4.6折
    • 民国江南医家著作选粹:秦伯未膏方集 秦伯未,张玉萍,鲍健欣校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正版书】
    •   ( 0 条评论 )
    • 秦伯未,张玉萍,鲍健欣校 /2007-08-01/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 《民国江南医家著作选粹:秦伯未膏方集》》由秦伯未两种膏方书——《膏方大全》、《谦斋膏方案》合编而成。《膏方大全》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通论,简述膏方的意义、性质、用量、煎熬加工、效力、服法经验及服用禁忌等内容;下篇择要选辑内科、妇科常见病证的治疗膏方16首。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本次点校以1930年上海中医书局铅印本为底本。 《谦斋膏方案》系秦氏临证验案之辑录,分上、下两册。载有临床各科医案69则,以胃脘痛、痰喘、咳嗽、咯血、心悸、眩晕、头痛、失眠、遗精等内科杂病为主,采用膏方治疗。内容详实,辨证精当,善用培补之法,对研究秦氏学术思想不乏参考价值。现仅存抄本,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 ¥62 ¥151 折扣:4.1折
    • 古籍考辨丛刊 第二集 顾颉刚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版书】
    •   ( 0 条评论 )
    • 顾颉刚 /2009-01-01/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中国的疑古辨伪思想,萌芽于春秋之末,由孔子开其端。他虽然“信而好古”,但不语“怪、力、乱、神”,可见他爱好的是摈斥了不可信的神话传说的真实可信的古史。他又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这种对古代传下来的东西,考而后信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是中国文献学的优良传统,为历代从事考辨古籍真伪的学者所信奉。从战国、秦、汉,经唐、宋、元、明,一直到清代,他们做了大量的考辨工作。这是我们应当继承的文化遗产。 为了便于继承这些遗产,我国国学大师顾颉刚先生曾在20世纪30年代编辑《辨伪丛刊》,或整理专书,或辑录内容相类和时代相近的文字为一编,以易于看出发展的趋势,由朴杜出版了十余种。50年代又改题为《古籍考辨丛刊》,1955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了集,共十种。以后,又编

    • ¥57 ¥133 折扣:4.3折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