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从理论及实践层面介绍了中文图书编目工作,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引言 部分介绍了文献编目的内涵、标准、原则等基本知识; 著录 部分讲解了中文图书题名、责任说明、版本等信息的著录; 标引 部分阐述了标引规则及方法,并通过几类典型文献加以解析; 名称规范 部分介绍和阐述中文名称规范工作,并分析规范数据的功能需求(FRAD)带给名称规范工作的一些启示; 编目相关问题研究 部分探讨了实践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并提出了编目的应对之策。本书可供图书馆编目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从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的图书馆服务基本概念、图书馆文献服务、图书馆信息服务等方面,对图书馆服务及其相关知识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分析,力求从整体上反映图书馆服务在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历经的变革,为加强图书馆服务的研究与建设提出建议,为图书馆行业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本书是第四届全国文献编目工作研讨会的论文集,收录了本次研讨会的获奖论文及交流论文。内容涉及:信息组织与编目原则问题、网络资源编目的探索、编目实践问题、编目理论问题等,是一部对图书馆编目工作的实践有较大指导意义与参考价值的书。
本书为第29届全国十五城市公共图书馆工作研讨会论文集,为了更好地迎接文化部第六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进一步推动城市图书馆发展和图书馆创新管理的研究探索,而向十五城市图书馆工作者征集学术论文。这些论文均围绕以下主题:我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历史评价与未来展望);我国公共图书馆评估个别问题研究;中外公共图书馆评估比较研究;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及其政府责任研究等。
在中华民族如火如荼、可歌可泣的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图书馆界作为中国全面抗战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以其 文化救国 的思想与实践,为抗战的 全覆盖 和 全员参与 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书阐述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图书馆界的文化救国活动,包括通过转移珍贵文献、抢救收购沦陷区文献等方式努力保存中国优秀典籍,传承中华传统文明;克服一切困难向国际社会征集书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西部地区的图书馆建设,打造新的文化基地;等等。中国图书馆界的举措配合了政府的抗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救国模式,在文化战线上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
本书以服务标准理论、图书馆服务理论和图书馆标准化理论为基础,构建图书馆服务标准理论框架。运用实证方法,对高校图书馆服务标准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高校图书馆服务标准体系,分别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提出高校图书馆服务标准体系的应用策略,以推动高校图书馆服务标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
馆藏发展建设是图书馆工作的永恒主题。随着数字资源数量飞速的增长,图书馆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海量的数字资源如何挑选,那些数字资源能成为馆藏,已经入藏的数字资源如何保持活力,如何应对技术过时导致的资源风险,数字资源建设如何才能可持续发展,如何永久保存数字资源等。本书在国家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中选择了*代表性的一些图书馆,通过对这些国外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政策的介绍,全面反映了各类型图书馆在数字资源建设的战略、政策、实践等方面的现状和经验。本书能为图书馆作在面对数字化革命时起到积极的参考借鉴作用,并为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提供更好的参照。
《数字图书馆元数据基础》一书分别从元数据的基础理论、数字资源元数据建设等方面入手,着力探究自建数字馆藏与网络数字资源元数据建设及其整合方式,并结合古方志、网络政府信息作为元数据建设的典型实例,进而阐述以共建共享为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元数据建设模式的设想。相信对数字图书馆的元数据建设会有所助益。
《上海图书馆馆藏近现代中文期刊总目》收录上海图书馆收藏的自1853年到1949之间出版的中文期刊近二万种。主体目录采用刊名字顺排检法,按《连续出版物著录规则》和《国际标准书目著录》的有关规定著录,分为题名与责任者、卷期年月标识项。出版发行项、文献细节描述项、附注项等。
本书是《中国图书馆学报年刊(2010)》(英文版),收录了《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年所刊发文章中的精品,反映了这一阶段图书馆学研究的现状和热点。 本书适合从事图书馆学研究人员和图书馆馆员阅读。
张晓林教授作为数字图书馆技术研究和建设的重要组织者,长期从事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建设和管理。本文集收录作者自2000年以来就数字图书馆的体系架构、核心技术、标准规范、建设管理、发展趋势等方面所撰写的主要文章,理论联系实际,技术融合服务,当前贯通未来,反映了数字图书馆实务界和图书馆领导层对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思考,对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和文献情报服务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书稿对国家图书馆(1909-1949)从京师图书馆到国立北平图书馆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将其分为酝酿期、初创期、兴盛期、衰退期、复原期五阶段,详细述论了1909至1949年间国家图书馆在文献收藏、整理和文化传播方面的过程和成就。考察了国家图书馆在利用自身的文献为社会民众和学术界提供多方面多层次的服务同时,在保存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西学和弘扬近代科学方面所取得的许多成就。阐述了国家图书馆充分利用国立公共图书馆的身份优势,促进国内图书馆界联合和发展,积极建立与国外文化机构的联系,为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所做出的积极贡献。
《图书馆绩效评估》一书的编写,严格按照图书馆绩效评估的国际、国内标准及有关行业规范,结合图书馆的绩效评估实践,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本书前半部分为理论篇,由章~第五章组成,分别介绍了图书馆绩效评估的概念、影响图书馆绩效的因素、绩效评估的流程,重点论述了图书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制定和绩效评估的主要方法。 本书后半部分为应用篇,由第六章~第十一章组成。第六章总结了国内外图书馆绩效评估的理论与应用成果;第七章~第九章分别论述了图书馆读者满意度评估、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估、馆藏资源绩效评估;随着当今数字图书馆的兴起,数字馆藏资源的日益丰富,第十章专门论述了数字馆藏的绩效评估;图书馆联盟等合作体的出现,现代技术应用带来的图书馆服务方式的多样性,第十一章简要论述了图书馆联盟、
'《天禄论丛》为海外中国研究图书馆员的论文集,荟萃北美中国研究图书馆员之研究成果。本书分为论文、随笔与访谈两部分,内容涉及图书馆学、版本学、文学、哲学、文献学、史学、宗教等各方面。本书以中国文化为研究对象,其研究视角独特,方法严谨,充分拓掘馆藏资料,丰富了中国学研究的内容,对中国文史研究和图书馆学研究专业人员极有助益。
霍瑞娟著的《新业态环境下我国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定位研究》对图书馆所处的业态环境,包括所处的发展环境、工作方式、信息资源组织方式以及用户服务形式等做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对我国国家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定位转变中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准确把握其社会职能的变化方向,在梳理和总结国内外研究与实践进展的基础上,对影响我国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实现科学定位的社会环境和业态特征进行透析,并对国际上主要的国家图书馆的社会职能进行调研比较以便借鉴。在此基础上,提出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的对策组合方案,并就方案的可实施性做了探讨。这对于我国国家图书馆认清肩负的使命和承担的职责、引领行业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对于促进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浙江省高等学校图书馆指南》正式出版之时,正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之际,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取得的伟大成就。 浙江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藏书事业起源很早,至今还保存有宁波范氏天一阁、余姚黄氏五桂楼、海盐蒋氏西涧草堂、瑞安孙氏玉海楼、南浔刘氏嘉业堂藏书楼。这些藏书楼就是过去的私人图书馆。从高等学校图书馆来说,浙江早的高校图书馆是1987年(光绪二十三年)创办的求是书院藏书楼和育英书院藏书楼,它们都是现在浙江大学图书馆的前身。
公共图书馆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既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又不能严格满足受益的非竞争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属于混合公共产品。如何在保持公益性服务宗旨的前提下,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激发内部生产活力,增强公共服务水平,在公益性和效益性之间寻找有效合理的平衡点。从而达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探索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