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第四届全国文献编目工作研讨会的论文集,收录了本次研讨会的获奖论文及交流论文。内容涉及:信息组织与编目原则问题、网络资源编目的探索、编目实践问题、编目理论问题等,是一部对图书馆编目工作的实践有较大指导意义与参考价值的书。
本书为第29届全国十五城市公共图书馆工作研讨会论文集,为了更好地迎接文化部第六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进一步推动城市图书馆发展和图书馆创新管理的研究探索,而向十五城市图书馆工作者征集学术论文。这些论文均围绕以下主题:我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历史评价与未来展望);我国公共图书馆评估个别问题研究;中外公共图书馆评估比较研究;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及其政府责任研究等。
本书采用“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进行了纵向与横向的梳理阐发。在纵向上,以美国公共图书馆发展史为主线,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的发展历史。在横向上,以切合中国公共图书馆发展需要的主题为论,分类阐述了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纵横交织,史论结合,读者可以比较全面、深入地认识美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的全貌。
《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 立法支撑研究》希望通过对国内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立法的成果进行较全面梳理,对国外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立法的相关做法及法律条文进行较深入研究,厘清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立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同时欲以国内外较为先进的立法或制度成果为他山之石,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立法研究带来有益的启示。
本书以“国家图书馆视频数据加工标准与工作规范”项目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编写而成。书中共分为两个部分:部分主要阐述了视频数据加工原则、内容标记、加工流程、命名规则等标准;第二部分主要包括视频数字化项目规划、资料整理、内容采集、视频压缩、编辑、保存、检验等过程的操作指南。本书主旨是为国家图书馆视频数字对象加工提供原则性的指导,除指导国家图书馆数字加工业务实践,还体现了国际国内数字加工领域技术和标准的*发展。国内各相关单位在数字加工实践中、各相关领域和行业在进行数字对象加工与管理时,可以参考使用。
为了研究了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规律,剖析各地实践,总结成功经验,专门策划了本次调研。国家图书馆研究院编著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东莞调研报告》对于东莞地区在创建新型公共图书馆方面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归纳出目前我国进行公共图书馆服务提建设方面的成功因素,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学科不仅是知识分类系统,它是一种知识生产、人才培养、资源分配的制度系统。作为制度的学科分为两个部分:即价值层面和制度结构。所谓学科制度的价值层面包括规范学科科学研究与知识传播的行为准则体系;而学科制度结构,则是支撑学科发展和完善的基础结构,它包括大学内的院系建制、专门的学术共同体(学会)、学术交流网络(学术期刊)等。《制度与范式:中国图书馆学的历史考察(1909~2009)》以学科制度演变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了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学科制度的概念、内容、变迁、动力与机制。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学科制度之发育与成长”主要考察硬体部分,包括第1章“现代图书馆学教育体系之变迁”、第2章“图书馆学期刊的计量史学扫描”、第3章“中国图书馆组织的历史考察”、第4章“中外图书馆学之交流(1911~2010)”。下篇“学
本《报告》由中国图书馆学会、国家图书馆组织编纂,反映2006年度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基本情况。全书分综合报告和分报告两部分。其中分报告涉及国家图书馆、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党校图书馆等不同系统的图书馆。
全书结构分4个部分共10章:部分主要阐述了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对国内外知识管理文献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从知识视角研究了图书馆进化过程,全面分析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的深刻影响,揭示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特征,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基础,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理论的创新以及图书馆管理方法的创新。第三部分通过对国内外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的典型案例分析,为图书馆知识管理实践提供借鉴。第四部分主要探讨了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学体系,构建了新的模式,包括宏观图书馆学创新体系和微观图书馆学创新体系,进行了学科的抽象描述和发展的探索。
本书以国家图书馆“图像数据加工标准与工作规范”项目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编写,主要参考了前述国家科技部相关项目的图像数字对象成果,对国内外主要的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项目和国际通用的数字资源编码和文件格式标准进行了较全面的调研。研究注重数字对象加工的全流程控制和管理,根据文献载体特点和属性制定的加工标准和操作指南,较好地满足了国家图书馆图像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和应用的建设需求,具有科学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本书主旨是为国家图书馆图像数字对象加工提供原则性的指导,除指导国家图书馆数字加工业务实践,还体现了国际国内数字加工领域技术和标准的*发展,国内各相关单位在数字加工实践中、各相关领域和行业在进行数字对象加工与管理时,可以参考使用。本书由朱强,张春红等主编。
《中小学图书馆管理与服务》重在解决图书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在编辑体例上有着鲜明的特色,每章开头均列出本章的重点内容,对学习者进行导读指引;文中插入大量的“案例”、“样关链接”、“实证举例”,帮助学习者解决平时工作中出现的悬疑问题;每章以“本章小结”的形式结束,便于学习者对小学图书馆理论与工作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章末附有“学习与思考”和“推荐阅读书目”,便于学习者巩固所学知识,拓宽专业视野;书后的“附录”不仅利于图书馆工作人员掌握政策,也是中小学教育行政部门指导图书馆建设的规范。本身在上一版的基础上,参考《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对原有内容进行了修订。
在中华民族如火如荼、可歌可泣的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图书馆界作为中国全面抗战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以其 文化救国 的思想与实践,为抗战的 全覆盖 和 全员参与 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书阐述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图书馆界的文化救国活动,包括通过转移珍贵文献、抢救收购沦陷区文献等方式努力保存中国优秀典籍,传承中华传统文明;克服一切困难向国际社会征集书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西部地区的图书馆建设,打造新的文化基地;等等。中国图书馆界的举措配合了政府的抗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救国模式,在文化战线上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
本书从情报流程、情报支持等角度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领域的突出问题进行剖析研究,以大量的案例讲解介绍如何将情报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实践引入我国目前的情报工作中,提出具体安全问题的情报分析和反情报策略,为新时代下安全问题的情报研究提供参考。在案例分析部分,本书将6W理论应用到情报支持路径的分析中,把情报支持路径分为态势感知、分析推理、对抗策略,用于支撑安全问题的决策。理论联系实践研究后,本书还进一步探索了融合下的情报研究基础理论和学科建设,从而使情报研究真正服务于国家和组织的重大利益,为国家战略提供保障,确保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
本书对我国政府购买公共图书馆运营服务的理论基础和发展现状进行论证、梳理与分析,在剖析我国公共图书馆社会化运营的典型案例,以及借鉴域外公立图书馆管理外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政府购买公共图书馆运营服务的完善路径和改进策略,从而为推进我国政府购买图书馆运营服务的科学发展提供研究与智力支持。本书对政府部门、图书馆、社会服务机构等具有很强的实用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