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科学社会学的科学共同体理论为指导,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计量等多种研究方法,从群体结构、运行机制、研究活动等三个方面对中国档案学共同体展开研究,考察档案学共同体的内部规律、学术和学科功能、现状等,探究其对推动中国档案学不断向前发展的作用,并为进一步拓展中国档案学的发展空间进行探索。
本书是由浙江省档案干部教育培训中心征集遴选的2020年度浙江省基层档案工作者的优秀论文。内容涉及档案管理、档案服务、档案查询、档案建设等多方面的议题,包括档案事业管理、文件与档案管理、专门档案与特殊载体档案管理、电子文件与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文化建设与开发利用、高职院校档案馆的投入产出效益分析等,给广大基层档案工作者创造一个参与档案业务探讨和理论研究的平台,让来自基层的经验、做法和观点在推动档案工作理论和实践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书在梳理和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探索成果的基础上,以数字档案用户需求变化为切入点,研究数字档案资源内容揭示与语义化描述、跨媒体知识关联组织等问题的内在联系,探寻数字档案资源跨媒体知识集成服务实现模式与具体策略。
本书由多本台湾地区档案学方面的著述组成,包括张树三《档案学概要》,路守常《现代实用档案管理学》,张泽民《档案管理学》,倪宝坤《现代档案管理学》(上册),王征、李文燦、杜瑞青、张穉阳《建立档案管理统一制度之研究》等著作,这批著述有助于深入了解台湾地区档案学研究发展状况与内容,促进海峡两岸档案学术的交流与发展。
时代变化,档案利用与开发管理及其政策也要随之发生变化。为此,依据我国档案利用及开发总体状况的调查分析,梳理我国档案利用政策的发展历程,指明我国档案利用政策的潜力;并借鉴发达国家档案利用政策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我国档案利用政策在导向、体系和内容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的思路和建议。
本书包括了档案学十三本旧著中的四本著作,徐望之的《公牍通论》、许同莘《公牍学史》、陈国琛《文书之简化与管理》、黄彝忠《档案管理之理论与实际》,档案学十三本旧著不仅是民国时期档案学成果的一个典型缩影,也是一笔珍贵的档案学遗产,而且对今天档案学的发展仍有重要的启迪。这批著述为档案学赢取了发展的空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专业知识与档案人执着奉献的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学术薪火的持续传递则促使学界要不断研读这些经典之作。
本书全景展现我国档案事业发展历程中取得的辉煌成就,全面介绍新时代档案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并结合作者的多年工作经验及对档案工作的深层次思考,深入分析我国档案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系统的解决方案,提出一些列新时代档案工作的新思维、新方法。在新时代背景下,作者关于档案工作的新思考、新发展,不仅对我国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记录史实、传承文化、弘扬正确价值观、提 案领域干部队伍建设质量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地方档案作为我国地方传统文化的代表,是研究一地社会风貌、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等因素的重要文献资源。本书关注中国地方档案文献,围绕其研究历史与现状、整理研究、资源建设研究以及地方档案学科构建展开分析论证,主要回答了以下问题:什么是地方档案,地方档案保存现状如何,地方档案如何开发利用,地方档案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以及如何去建构地方档案学。本书以翔实的文献资料作为支撑,严肃认真地回答了这一系列问题。本书是一本了解和认识我国地方档案现状的学术著作,其中的观点对我国地方档案研究发展有所裨益。
2002年以来,公共档案馆思潮与建设成为靠前档案界的热点话题。相对于欧美国家近一个世纪的公共档案馆建设历程来说,我国的公共档案馆建设刚刚起步。本书将系统梳理中外公共档案馆思想的演变历程、公共档案馆的形成机理与路径、公共档案馆的运行机制与发展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数字与移动互联时代公共档案馆进一步发展、提升的策略。
《中国档案事业发展报告(2022)》是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事业发展研究中心推出的我国档案领域的蓝皮书。本报告于2022年出版,而实际上是针对2021年我国档案事业发展各方面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本报告包括1份总报告、12份专题报告、5份行业报告和2个附录,全面系统地回顾、总结2021年我国档案事业发展各方面成绩和特点,分析现存问题和不足,并展望未来我国档案事业发展趋势和方向。
本书为姚伯岳先生2004年版《中国图书版本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的修订本。该书分为上、下两编,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对中国图书版本诸问题进行探讨。上编为理论分析,对版本学理论、版本学史、版本分析、版本鉴定、版本目录等问题进行理论阐述;下编为实践指导,对中国从古至今各类图书版本鉴定的方法做了详细介绍,有很强的针对性。在新一版中,作者结合自身近20多年来的积累和新的研究成果,在保留初版主体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补充与修订,使本书在论述上 为全面、理论上 为醇熟、实践性上 具可操作性,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此书既有理论高度,又具有实际指导作用,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课程的教学参考书,亦适合广大古籍图书收藏者、版本学爱好者阅读使用。
本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1949年至1966年中国档案学的内外部关系、学说、规律作为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对中国档案学的独立化建制进行历史性考察。在探讨中国档案学所经历的不平凡历程中,既探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对档案学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又试图深入到档案学研究内部,探究档案学自身的发展逻辑和特殊规律,勾勒出新中国档案学创建时期的历史图景;同时,阐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档案学内在观念建制和外在社会建制的具体情况,记述新中国成立后 批档案学人的学术观点、社会实践和理论探索与争鸣,探析中国档案学与时代兴替、社会思潮的种种联系,并力求从学科视域、学理视域、历史视域与现实视域对1949年至1966年的中国档案学在整个档案学史中的学术地位和历史贡献予以相对客观的评价。
本书为“巴渝文库”名人名家文集之一种,完整辑录整理了民国图书馆学家、目录学家、现代档案学教育开拓者毛坤于抗战期间在渝撰写的课程讲义手稿《档案行政学》,并整理附入其所撰《机关文书处理规程》一文。毛坤的课程讲义手稿编写于战时重庆的特殊历史时期和艰难环境中,因条件所限,存在内容系统性和完整性方面的缺憾,但仍不影响其手稿是我国现代档案学教育起步阶段重要文献的重要价值。本书较为清晰地展现了毛坤所构建的我国现代档案学教育架构和侧重点,并专门编制了人名、机构、事件及文献索引,有助于学界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档案学科史及档案学教育史的深入研究。
本书为姚伯岳先生2004年版《中国图书版本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的修订本。该书分为上、下两编,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对中国图书版本诸问题进行探讨。上编为理论分析,对版本学理论、版本学史、版本分析、版本鉴定、版本目录等问题进行理论阐述;下编为实践指导,对中国从古至今各类图书版本鉴定的方法做了详细介绍,有很强的针对性。在新一版中,作者结合自身近20多年来的积累和新的研究成果,在保留初版主体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补充与修订,使本书在论述上 为全面、理论上 为醇熟、实践性上 具可操作性,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此书既有理论高度,又具有实际指导作用,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课程的教学参考书,亦适合广大古籍图书收藏者、版本学爱好者阅读使用。
本书全景展现我国档案事业发展历程中取得的辉煌成就,全面介绍新时代档案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并结合作者的多年工作经验及对档案工作的深层次思考,深入分析我国档案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系统的解决方案,提出一些列新时代档案工作的新思维、新方法。在新时代背景下,作者关于档案工作的新思考、新发展,不仅对我国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记录史实、传承文化、弘扬正确价值观、提 案领域干部队伍建设质量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