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档案管理学》中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王传宇、沈永年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2月出版。全书6编20章。导论主要阐述科学技术档案管理学的对象和任务、产生和发展,以及研究方法等问题。*编科技档案和科技档案工作概述,阐述基本理论问题。第二编档案部门对科技文件材料的监督检查,包括科技文件材料及其管理工作,监督指导科技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工作,协助指导科技文件材料的整理归档等内容。第三编科技档案管理,阐述对科技档案实体进行收集、整理、分类、保管、编目等问题。第四编科技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开发利用的条件、检索、编研、提供服务的方式等内容。第五编科技档案的现代化管理,论述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研制,计算机检索原理,缩微与复印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等问题。第六编科技档案事业,包括其发展史、
本书为档案资料汇编,属于 中国科学社档案资料整理与研究 系列著作中的一种,主要内容是中国科学社自1916年至1948年召开的历次年会的开会情况,重点在于这些年会的总结报告和概况报道。将目前所见的中国科学社历次年会记录,经过收集、整理、选录、校注,汇编成书,供研究者和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
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档案事业正处于深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以档案治理能力建设为抓手,更好地发挥档案和档案工作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支撑作用,成为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我国档案治理能力建设研究》按照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的研究思路,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我国档案治理能力建设展开系统研究。首先,在分析档案治理能力建设基本概念和理论依据的基础上,对我国档案治理能力建设的演进历程、转型挑战、有利因素、面临困境和发展动力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了我国档案治理能力建设的时代处境和现实要求;其次,采用理论建构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由制度能力建设、档案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档案业务能力建设、统筹与组织能力建设、社会参与能力建设、监督与管理能力建设、回应能力建
《21世纪全国高职高专文秘类规划教材:档案工作实务(第2版)》是针对各企事业单位档案工作实际而编写的讳工学结合教材,由档案专业土管机关的专家会同长期从事档案专业教育的高校教师一起编写而成,全面介绍了档案工作的基础知识、工作流程以及各种不同档案的管理方法和技能。《21世纪全国高职高专文秘类规划教材:档案工作实务(第2版)》深入浅出、内容翔实、体例新颖,叙述生动,诈以操作技能的训练为主,理论介绍为辅,每章由相关案例导入,增加了《21世纪全国高职高专文秘类规划教材:档案工作实务(第2版)》的实用性和课读性。 本书既可以作为高职高专学生档案管理课程教材,也可以作为在职档案工作人员的培训教材。
《政协委员文库:中国当代档案事业史》是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档案局原副局长刘国能同志的专著。 《政协委员文库:中国当代档案事业史》分为九章,以历史发展为主线,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国家档案体系的形成、国家档案事业管理机制的逐步完善的历程,探索其规律和特色,展现了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前景。
科技档案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科技档案的理论概述、实体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科技档案事业宏观控制等方面,系统研究科技档案管理理论与实践问题。理论上,本书在对科技档案概念界定、种类构成、档案特性、功能作用进行重新梳理的同时,对其实体有序化整理和信息资源开发的理论方法进行全面阐释。实践上,既注重对传统科技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和利用等实践工作技能的论述,更重视对声像和电子科技档案管理方法的探讨。此外,依据大量国家科技档案管理法规与标准,构建管理规范,促进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发展。
《上海档案史料研究(第14辑)》分为专题研究;文化新语;读档随笔;档案指南;档案架;学术动态;书讯七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生态、市政、地产商:近代上海公共租界的河道卫生问题;1864-1870年间上海公共租界苦役制考察等。
金波、丁华东、倪代川编著的《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研究(精)》通过引入生态学思想,运用生态系统基本理论和思维方式,探讨和分析新形势下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与发展,以期通过系统研究使得生态学、信息学等学科理论在数字档案馆研究中得到融合运用,并促进数字档案馆实践工作的开展,推动档案学研究深化发展。
档案和档案馆,曾经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杨树标先生就有这样的回忆:“‘石莲亭五号’曾经是省档案局(馆)的代名词,大门紧闭,门里有武装部队警卫,待敲门时才将小门打开,颇神秘。”那是1975年的事。改革开放以后,档案馆森严的大门开始洞开,档案开始面向社会,面向公众,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服务。 档案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利用,档案的生命在于服务。为了宣传档案的利用价值,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的档案意识,浙江省档案局向全省各级各类档案馆征集档案利用优秀案例,并从中选取100例汇编成这本《走近档案(浙江省档案利用100例)》,以供社会各界人士参考。 本书由吕红主编。
民国初年至20世纪30年代,两地区间先后发生过3次纠纷,该书主要反映第三次康藏纠纷的始末。民国十九年(1930)六月,甘孜县大金寺与白利土司因争庙产发生纠纷,遂致驻康军队与向西康辖境进攻之藏军发生武装冲突,第三次康藏纠纷随之爆发。这次纠纷,双方发生了大规模军事冲突,嗣经中央政府派员调解,双方多次谈判和反复交涉,历经十载,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终告结束。为了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研究和探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与第二历史档案馆合作,将该馆所藏反映和记载第三次康藏纠纷始未的主要来往文电档案汇辑成册,以供有关专家、学者研究利用。该《选编》所辑档案史料,包括民国中央政府、行政院、蒙藏委员会、达赖喇嘛、西藏驻京办事处、川康边防总指挥刘文辉、青海省西康政务委员会、西康民众团体、中央特派专员等在处理和交涉康
本书集管理理论、技能训练、法律规范、案例思考于一体,共分12章。*章通过走进档案室(馆)实地观摩,学生可近距离接触档案,了解档案及收藏环境,了解档案工作人员及相关制度。第二至十章分别训练学生档案收集与鉴定、整理、登记与统计、检索、保管与利用、编研、人事档案管理、会计档案管理、特殊载体档案管理等技能。第十一章训练学生档案管理软件操作技能,以提高学生档案管理现代化适应能力。第十二章将档案管理由公共领域延伸到家庭,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档案及档案管理的认识、兴趣和能力。附录为一则企业档案管理制度,涉及档案管理的方方面面,用来巩固本书所学内容。本书有3个显著的创新点:一是附录现行主要的档案管理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特别是工业企业档案管理方面的法规、标准,旨在引导档案管理法制化、规范化;二是增加大
本书基于企业档案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认为企业档案管理有其构建的必要因素和运行规律,也与企业的各项工作在数据信息上进行关联和衔接,成为具有全员性和全过程性的管理体系。利用实际案例详尽描述企业档案管理体系建设和运行的具体工作,分析业务原理,涉及企业档案管理的体制、制度和标准、工作流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档案人员培养和企业档案工作考核,可以作为企业档案工作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的教材,并引导读者对国家相关标准的解读和理解。
对太平天国起义,以及清政府为镇压起义而展开的军事行动的研究,曾是学术热点,迄今为止,已知史料几乎利用殆尽。但在英国国家档案馆内,却珍藏着一批清代咸丰年间两广总督府等衙门用于镇压太平军的军事地图。这批舆图,自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被英军掠去后,百多年来几经搬迁,鲜为人知。因此,包括罗尔纲、郭廷以等一流近代史学者在内的专家,均未能在其研究中使用过这批舆图。 《英国国家档案馆庋藏近代中文舆图》分上、下两编。上编为专题研究,包括中英文前言及《英国国家档案馆庋藏传统中文舆图的学术价值》等三篇学术论文。下编收录了这批舆图,总共为74种、124幅。除了每幅图的收藏编号、中英文图名、绘制时间、方位地点、质地、尺寸等基本信息外,著者还根据舆图内容,对此做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对舆图的定名、绘制时间,
《清华大学档案精品集》以清华大学档案馆馆藏档案为基础,以学校建立和发展历史脉络为主线,从1909年到1958年共50年的时间跨度内,选取了部分珍贵档案资料,包括记载学校发展、变迁的公文、规章,凝聚前辈大师心血的文稿、手迹,记录莘莘学子学习、成长的学籍、成绩,伟人题字、名人实物、照片图表等。在档案选取时,只限于适宜公开的档案而舍弃涉密的档案,力图体现档案类别代表性而不求系统、全面及年代均衡,注重手稿内容及品相而非人物的社会及学术地位。 通过对这些珍贵档案的展示、考证,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清华大学创建、变迁、发展的奋斗历程,使清华师生、校友以及关心清华发展的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清华历史,感受清华文化,传承清华精神。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档案部门的生存与发展提高了新的挑战,如何有效地应对这一挑战,是时代赋于我们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題。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档案部门如果继续以往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思维,很可能会被社会“遗忘”在冰冷的角落里。所以,只有变革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与能量。那么变革的基本思路有哪些呢?关于这个问题,档案学术界已经有一些同志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但就总体水平来看,依然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題: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档案部门如果继续以往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思维,很可能会被社会“遗忘”在冰冷的角落里。所以,只有变革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与能量。那么变革的基本思路有哪些呢?关于这个问题,档案学术界已经有一些同志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但就总体水平来看,依然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題:
《档案管理实务》集档案管理基础知识、技能训练和案例思考于一体,以档案管理岗位需求为导向,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编写体例打破了以系统理论知识体系传授为主要特征的学科教材编写模式,加强了实训环节,更侧重于实际操作。全书分为七章,共设38个工作任务和8个专业技能实训项目,其内容主要涉及档案管理工作机构设置、规章制度建立、基础业务建设、信息资料开发利用、档案统计,以及人事、会计、照片、音像、电子等专门档案和实物、资料管理等方面。 本书通过任务设置、完成任务分析与提示,辅以相关表格和标准规范,指导学习者了解档案管理基础知识、熟悉和掌握实际操作方法与步骤、具备档案管理工作能力。 本书主要面向中职、高职高专的文秘、档案等专业课程及其他专业和层次的档案管理基础课程提供教学用书,也可作为档案管
首次提出 档案学的性格 ,全面具体地对中国档案学的学科要素与政治行政的内在关联进行细化分析和探讨;从研究主体、研究对象和研究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中国档案学的政治性格,通过分析三个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探讨中国档案学政治性格的形成机理和内在逻辑;从特色结构、特色取向、特色方法三个方面分析中国档案学研究主体,认为中国档案学的研究主体具有鲜明的行政特色;从档案形成、档案管理、档案利用三个方面分析权力与中国档案学研究对象的相互建构;从政治发展环境、政治制度环境、意识形态环境、政策行政环境四个方面探讨中国档案学研究环境的政治熏染;辩证地看待中国档案学的政治性格,认为中国档案学政治性格存在五大优势,四大风险,主张对于中国档案学的政治性格不应一味地肯定或者否定,而应该保持和发扬其性格优势,同时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