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编研工作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各级各类档案机构立足馆藏,服务社会,基于真实可靠的档案,通过编研出版档案史料、举办档案展览、拍摄纪录片等形式开发利用档案。近年来,档案部门积极开展与电视台、杂志社、报社等媒体合作,并通过建设数字档案馆,开通网站及微博、微信平台等新途径,创新编研形式,深入挖掘馆藏,推出编研新成果,发挥档案文化作用。该文集集中地反映了全国各级各类档案部门推进档案编研开发与档案文化建设的新经验、新理念、新思考,是中国档案学会档案文献编纂学术委员会*的集体研究成果。
。。。
楼淑君、钟小安主编的《档案管理实务(第2版十 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依托档案行业标准,从 企事业单位实际档案工作任务及高职教育规律出发, 结合职业教育的*理念,按项目化形式组织教材内 容,重点突出实务操作技能。 全书共设计了十一个教学项目:档案与档案工作 、文书档案管理、科技档案管理、人事档案管理、会 计档案管理、特殊载体档案管理、档案保管、档案检 索、档案利用服务与编研工作、综合档案室建设与管 理、档案事务所的创建,力求体现 项目导向,任务 驱动 的指导思想,突出职业技能特色和创新创业能 力的培养。
《科技档案管理学》中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王传宇、沈永年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2月出版。全书6编20章。导论主要阐述科学技术档案管理学的对象和任务、产生和发展,以及研究方法等问题。*编科技档案和科技档案工作概述,阐述基本理论问题。第二编档案部门对科技文件材料的监督检查,包括科技文件材料及其管理工作,监督指导科技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工作,协助指导科技文件材料的整理归档等内容。第三编科技档案管理,阐述对科技档案实体进行收集、整理、分类、保管、编目等问题。第四编科技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开发利用的条件、检索、编研、提供服务的方式等内容。第五编科技档案的现代化管理,论述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研制,计算机检索原理,缩微与复印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等问题。第六编科技档案事业,包括其发展史、
胡元潮主编的《档案管理理论与实践》收编的是2016年度浙江省基层档案工作人员的**论文,共有86篇。全书按档案事业管理、文件与档案管理、专门档案与特殊载体档案管理、电子文件管理与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文化建设与开发利用等五个部分进行编排。这些论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实践性强,体现务实、创新、求真的特点,反映出浙江省广大基层档案工作者爱岗敬业、勤于钻研、勇于探索的理论勇气和实践精神。如《智慧电厂建设背景下档案管理智慧化问题的研究》《基于 一张图 系统的国土档案管理》《推进家庭档案建设的几点看法》《古建筑档案建档与管理的思考》《农村小微权力档案管理探讨》《构建中医药特色档案初探》《档案文化在旅游业的价值探讨》等文章选题都很有现实意义,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新观点,会给我们带来启发和指引,相信本
《高校档案工作实践操作指导手册》由北京联合大学档案(校史)馆结合自身管理经验编写,旨在梳理我校发展历程中大学分校时期各分校的档案管理规范,结合当前档案工作实际,编写文书档案等各类档案的实践操作规范,加强档案工作业务研究,提高档案工作水平和档案人员业务素质。全书由理论要点、实践指导、操作方法、应用方向、案例链接五个部分组成。
现代办公环境中,特别是伴随着电子文件的大量涌现,在外部环境与自身发展规律的双重影响下,文件与文件工作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面临诸多新挑战。文件的种类、处理方式、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文件工作的内涵外延、管理规则、组织形式,文件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素质要求等都相应地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乃至剧变。无论是理论研究人员还是实际工作人员,无论是机构领导还是一般工作人员,无论是行政管理人员还是业务人员,都必须了解和把握文件与文件工作的发展趋势,研究新领域,拓展新思维,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无论专职负责还是间接介入,毕竟文件与文件工作是机构依法行政、开展业务活动的重要工具,具有全员参与和全程管理的特点。 对现代办公环境中文件与文件工作的研究与探讨,是现代文书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本教材的
2002年以来,公共档案馆思潮与建设成为靠前档案界的热点话题。相对于欧美国家近一个世纪的公共档案馆建设历程来说,我国的公共档案馆建设刚刚起步。本书将系统梳理中外公共档案馆思想的演变历程、公共档案馆的形成机理与路径、公共档案馆的运行机制与发展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数字与移动互联时代公共档案馆进一步发展、提升的策略。
本书是《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的第四辑,所收文章立足文献资料,围绕档案整理的理论、方法与意义,以及文献考证、地方社会、行政制度、司法制度等问题展开探讨,利用多种研究方法,涉及历史学、法学、社会学、文献学等多种学科。既有对地方档案与文献整理和研究的经验、教训进行的总结,如:《清代民国县级档案整理与研究的意义》《清水江文书的特征、研究状况及当代启示》《长芦盐务档案整理的思路与实践》《孔府档案的保存、整理与研究》等;亦有利用地方档案与文献而展开的具体研究,如《明清卫所六房初探》《乡保制与地方治理 以乾嘉道时期巴县为中心》《明清徽州地区盗葬问题研究 以歙县程元谭墓纠纷为中心》等。随着视野的开阔和观念的更新,地方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方兴未艾,史料与方法的多元化特征日益凸显,成果颇为丰硕,本
本书为辽宁大学出版社2012年初版《档案学概论》的第二版。在该版的基础上,本书突出了对档案学根本问题的解读和时代发展性的阐释,对整体结构进行了改造和完善,形成了“客体(档案)+主体(档案形成者、档案工作者、档案机构、档案利用者)+主体之于客体的管理活动(档案工作)+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体系(档案学)”的总体结构。回答了有关档案、档案工作、档案活动的主体、档案学四个方面的基本理论问题,构建了学术理性和时代特点相统一的档案学基础理论体系。
本书是针对各企事业单位档案工作实际而编写的一本工学结合教材,由档案专业主管机关的专家会同长期从事档案专业教育的高校教师一起编写而成,全面介绍了档案工作的基础知识、工作流程以及各种不同档案的管理方法和技能。本书深入浅出、内容翔实、体例新颖,叙述生动,并以操作技能的训练为主,理论介绍为辅,每章由相关案例导入,增加了该书的实用性和可读性。
《档案学理论范式研究》从科学社会学的视角,运用库恩的范式(转换)理论.对档案学研究及其理论发展进行系统的学术考察.探讨了档案学发展中的理论转变和知识体系的建构,以及这种转变与建构的社会影响因素,为认识档案学发展变化的内在脉络提供理论阐释。作者通过对档案学术共同体、研究成果和学科定位的综合分析与重新解读.提炼出档案学发展中所潜含的档案史料整理理论、档案文件管理理论、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理论、档案知识管理理论、档案社会记忆理论等五种递进的理论范式型态;揭示出档案学理论范式的形成转换与特定学术共同体、学科形象、时代背景、社会动因和档案实践之间的交织关系;并展示出档案学理论范式的传统、主流与前沿.转换与共存,理论通约与实践互生的演化状态。全书在档案学、科学社会学、科学哲学等多学科知识的
档案和档案馆,曾经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杨树标先生就有这样的回忆:“‘石莲亭五号’曾经是省档案局(馆)的代名词,大门紧闭,门里有武装部队警卫,待敲门时才将小门打开,颇神秘。”那是1975年的事。改革开放以后,档案馆森严的大门开始洞开,档案开始面向社会,面向公众,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服务。 档案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利用,档案的生命在于服务。为了宣传档案的利用价值,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的档案意识,浙江省档案局向全省各级各类档案馆征集档案利用优秀案例,并从中选取100例汇编成这本《走近档案(浙江省档案利用100例)》,以供社会各界人士参考。 本书由吕红主编。
纪念上海市档案馆建馆5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3+1’档案论坛”文章。由杨永和主编的《回眸与展望》共收录了55篇文章。文章内涵丰富,有对档案馆建设的历史回顾和经验总结,有对档案馆未来的愿景展望和发展谋划,有对档案馆夯实基础建设的工作建言,有对档案馆在新时期拓展服务和推进信息化建设的献策。文章贴近实际、观点鲜明,不少文章阐释深刻,内容富有新意,反映出作者厚实的经验积累、宽阔的业务视野和较强的研究能力;许多真知灼见对深入研究、有力推进档案馆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本书是第5辑《上海档案史料研究》,内中具体收录了:近代上海苏州河沿岸工业考察、迟滞的角色转换——1927—1937年上海钱庄衰落分析、重庆市档案馆馆藏上海历史档案资料述评(二)、1939年上海扬子饭店经营概况、上海市城市建设十年总结(初稿)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历史档案馆现存明清档案1000余万件,上起明朝洪武年间,止于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时期,跨越500余年,是迄今保存数量 为完整系统的古代王朝档案的集合,巨量的皇宫遗存档案具有独特的文献、文物和文化价值。适逢 历史档案馆建馆九十五年之际,该馆在近年档案整理研究的基础上,撷取经典档案100余件,其中包含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及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珍贵档案在内,分为明朝档案、清帝诏令、清帝御笔、臣工奏章、清宫生活、文化典籍、民族档案、科举档案、外交档案、晚清档案、清宫藏图等11个类项,项下按编年进行梳理,每一类项及档案均配以简要的文字说明,全书高清拍摄,印制精美,具有较高的收藏和研究价值。
首次提出 档案学的性格 ,全面具体地对中国档案学的学科要素与政治行政的内在关联进行细化分析和探讨;从研究主体、研究对象和研究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中国档案学的政治性格,通过分析三个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探讨中国档案学政治性格的形成机理和内在逻辑;从特色结构、特色取向、特色方法三个方面分析中国档案学研究主体,认为中国档案学的研究主体具有鲜明的行政特色;从档案形成、档案管理、档案利用三个方面分析权力与中国档案学研究对象的相互建构;从政治发展环境、政治制度环境、意识形态环境、政策行政环境四个方面探讨中国档案学研究环境的政治熏染;辩证地看待中国档案学的政治性格,认为中国档案学政治性格存在五大优势,四大风险,主张对于中国档案学的政治性格不应一味地肯定或者否定,而应该保持和发扬其性格优势,同时采
本书为上海大学图情档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论文集,收录涵盖了以图书情报档案学科为研究方向的有关论文。
《档案管理实务》(第二版)是全国职业教育规划教材.文秘系列之一,是高职文秘、档案管理等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本书根据"能力本位"教学要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结合档案管理内容设计为十个项目模块,介绍档案工作的方法与技巧。全书分为十个项目,分别为:项目一 档案及档案管理体制、项目二 档案收集工作、项目三 档案整理立卷、项目四 档案价值鉴定、项目五 档案保管工作、项目六 档案检索与编研、项目七 档案统计与利用、项目八 实物档案、项目九 专门档案管理、项目十 档案数字化与数据库管理。本版教材结合档案工作的发展,进行了结构上的调整和内容上的增减,增加了实物档案、社保档案和档案数据库管理等新内容。
本书编选了第二届“‘3+1’档案论坛”的论文。主要有三部分内容:一为档案工作服务民生;二为政府信息公开与档案部门的责任;三为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本书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对转型中的档案工作新实践进行了有力度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