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劳动观念、劳动关系、劳动组织形式、劳动价值、劳动伦理等均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这要求从学术上重新深入审视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理论”。问题包括许多方面: 1. 劳动人权问题研究 2. 劳动人权的方法论意义 3. 人与劳动关系问题研究 4. 劳动人权与新兴权利 5. 劳动力商品化问题研究 6. 劳动幸福与消费问题研究 7. 劳动异化的当代新特征研究 8. 劳动异化、劳动解放与人的全面发展 9. 劳动正义与社会分配公平 10. 劳动伦理与职业/工匠精神 11. 劳动与财富关系研究 12. 互联网及现代科技
精神之谜是一个长期困扰人类的千古之谜,也是哲学、心理学、生命科学等诸多学科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和哲人对精神之谜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精神的革命》对这些探索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与总结,并对其做出了客观的评价。《精神的革命》重点介绍了一个原创精神理论——精神分子论,精神分子论对精神的本质给出了一个更新、更接近科学的答案:精神的本质是分子。为什么说精神的本质是分子?《精神的革命》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充分的论证,不仅提出了大量确凿有力的证据,而且还通过许多科学实验进行了检验与验证。除精神本质之谜外,还有许多精神现象之谜也是哲学、心理学等科学领域中的难题。《精神的革命》尝试从精神分子论的角度,对这些精神现象之谜——思维之谜、记忆之谜、意识之谜、感情之谜、智慧之谜、精
《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镜到符号之镜》以文本学解读方法,揭示了早期鲍德里亚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虽然早期鲍德里亚的思想在总体上处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中,并且将马克思的生产逻辑作为自己分析的理论构架,但他又认为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被符码所操控,外在的权力操控转变为无意识层面的自我投注。在消费社会中,既不是物,也不是主体占据着统治地位,而是符号统治一切,因此,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必须结合现代符号学研究的成果,发展为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正是在这个结合过程中,鲍德里亚意识到自己与马克思哲学思路间的差异,认为马电思从政治经济学出发的哲学批判,仍然处于现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之中。他认为面对现代资本上义社会,必须从马克思的生产逻辑转向符号逻辑,以另一种符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