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详尽介绍了作者原创的心理投射工具 东方真我图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东方真我图基于心理投射的原理,经过巧妙设计,融合了丰富的本土化生活场景、传统文化元素,能更好地触及华人的生活记忆,快速触发华人的潜意识。 东方真我图包含144张东真图、144张东真字、90张人像图、66个疗愈方子等,它们将构成无数种排列组合,能够让你与内心的真实自我深度联结,找到困扰你多年问题的答案。 本书通过案例的方式,解读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七个方面,分别是自我评价、原生家庭、亲密关系、财富、创伤、人生使命。它既可以供个人进行自我探索,看到自己的影子,获得人生启发,又可以用于心理咨询。
《德育古鉴》为清代史洁珵所辑。《德育古鉴》包含孝顺类、和睦类、慈教类、宽下类、劝化类、救济类、交财类、奢俭类、性行类等诸篇,取材于史料,文雅驯而事翔实。借生动的古代德育故事,以启迪人心、净化社会。《德育古鉴》可作为传统道德文化教材,常阅之,对于敦促向善之品性、培养美好之道德,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假设你在桥上,目睹电车即将撞上轨道上的五个人,拯救他们的办法,就是把站在你身旁的一个人推下去,你会怎么选择?假设博物馆里每一幅画都是相同的红色画布,只有画名和简介不同,策展人说每幅画想传达的意念也有所不同,你可以要求退钱吗?假设村里的理发师只能帮不自己刮胡子的村民刮胡子,不能帮会自己刮胡子的村民刮胡子,他自己的胡子要由谁来帮他刮?以上问题都是哲学家精心设计的“思想实验”,因为哲学无法用科学实验来检验其正确性,于是哲学家在脑中设计出具体的假设情境,测试哲学理论是否符合我们对于相关概念的理解,以找出人生根本问题的答案。苏格拉底、柏拉图、萨特、加缪、尼采……众多伟大的哲学家都曾设计过思想实验。新锐哲学家伊夫博萨尔特精选其中经典的55则,用清晰易懂的方式加以阐述、推演,读者探讨令人彷
《模型与认知:日常生活与科学中的预测和解释》以模型与认知为主线,从日常生活和科学活动中的预测及解释的角度展开讨论,内容涉及大众心理学对人们日常行为的有限预测和解释力,认知科学对意向内容的自然化,内在认知模型假设的可行性,表征对框架问题的免疫性,人工智能的框架问题与科学哲学中的均同条件问题、剩余意义问题,以及康德的综合先验知识的正确性等。
价值哲学是19世纪20世纪初形成独立学科的新兴的哲学学科,中国价值哲学已有近70年的历史。《当代中国价值哲学》是本系统回顾和研究20世纪30年代以来当代中国价值哲学发展情况的专著。本书在简要介绍价值哲学的学科名称、研究对象,价值哲学的地位、特点,研究价值哲学的意义、方法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价值哲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详细论述了20世纪80-90年代中国价值哲学研究的三个阶段;系统论述了中国价值哲学研究的主要特点、主要观点和理论体系;重点论述了中国学者对价值哲学理论的重大贡献及当前亟需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深刻分析了21世纪价值哲学的发展前景,价值哲学在21世纪哲学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21世纪价值哲学的主题——从自发到自觉,21世纪价值哲学的研究方法和生长点等。本书附录简要介绍了西方百年价值哲学发展的状况和中国古代
《印度吠檀多不二论哲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作者对印度吠檀多不二论的两位最重要的哲学家乔荼波陀和商羯罗的哲学思想的述评,这种述评是针对他们的重要哲学著作《圣教论》和《示教千则》来展开的。吠檀多哲学是印度最古老也是最主要的 哲学流派,其理论源于三千多年前的吠陀文献,并且至今还影响着占印度70%的人口。下篇是对商羯罗的梵文经典《示教千则》的汉译与注解商羯罗著述众多,但只有《示教千则》一书被认为是思想。此书也被称为是引导个人走向自我解脱的教科书。
《历史的观念译丛:18世纪哲学家的天城》是美国历史学家卡尔·贝克尔1931年在耶鲁大学所做的斯多尔斯讲座的文稿。这本才华横溢、妙趣横生的小书提出:伏尔泰、休谟、狄德罗和洛克等通常被视为近代意识形态先驱的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他们所缔造的“理性时代”实际上远不是理性的。这些“哲学家”从中世纪的舆论气候出发,以新的材料重新建造了另一座中世纪奥古斯丁式的“天城”。 本书出版后,在学界引起轰动,被《美国历史评论》誉为20世纪思想史上的经典著作之一。
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韦卓民先生,以研究西方哲学、尤其是康德哲学卓有成就而为人推崇,享誉学术界。他翻译的这四种康德名著和海外康德哲学研究名著,是有志于学习和研究西方哲学,尤其是康德哲学的学人的书。
在西方激进理论界,齐泽克以“拉康 马克思”的理论模型“暴得大名”。本书的主题之一就是围绕“精神分析历史化”的理论构建,探索齐泽克建立于精神分析基础上的意识形态批判的真实底色,即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所开辟的资本主义批判的新“战场”:对于建立于特定历史形式上的,被建构的形式本身之压抑性的批判。《快感大转移》是齐泽克坦诚其法兰克福学派精神分析理论逻辑底色的文本;因此,以这本书作为分析的入口再合适不过了,本书将从此以点带面地揭示“精神分析 马克思”理论范式的各主题在齐泽克那里的继承与发展关系,从而在理论“效果历史”维度上给予齐泽克以可靠的参照系,也因此可以更好地发掘“精神分析 马克思”范式在解决当下现实问题方面的潜能。
《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展开论述,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系统地对空间的概念、流变,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内容、结构、发展及其当代价值进行了阐释。不管是实践的“人化自然空间”、“资本”的全球空间布展,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交往空间,都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空间”本来就是“唯物史观”的题中之义,不应该将其拒之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大门之外。《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既深化了对马克思基本理论的研究,又观照了当下社会发展的空间现实问题。
本书试着就 “什么是疯狂”这个问题去找出答案。作者将系统论的理论知识引入到了与精神疾病患者的工作中,并在书中插入了很多自我试验的内容和实际的例子,借此把复杂的议题与实践联系在一起。这本书充满大量的关于控制论、系统论以及语言哲学方面的哲学内容。
本书运用政治学的分析方法,从政治概念的界定入手,从“政治教育”、“政治参与”、“政治整合”等九个方面,把握和分析毛泽东政治思想的理论体系,向人们展示了从另一种角度考察毛泽东政治理论的可能性。例如,把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放在政治学框架下进行分析,将其看做一个“启动-效果-反馈”的政治过程,就体现了不少独到的见解。该书使用西方政治理论框架分析毛泽东政治理论的方法,在西方学者中也受到了批评,但它对于中国学者开拓知识视野,建构问题意识,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构成毛泽东政治思想的核心观念是冲突或矛盾,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变化。在其政治著作中。毛泽东所论及的每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都是以冲突和变化概念为基础的。在他看来,政治领域里各个方面合乎规律的,恒常的冲害也变化,与自然界的冲突和变化的情形是
我们在冲突中封闭,我们在冲突中开放,我们在冲突中矜持,我们在冲突中对话,我们在……“我们是谁?”罗蒂这样问,以终结一个“我们是什么?”的“传统”。“德性之传统”如何?麦金泰尔如是探究──即便此“传统”在“我们是谁?”的笼罩下。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下,“我们”如何抒发我们的情怀,蒙培元先生的《心灵与境界》一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典范。 在中西哲学的冲突中,我们或封闭,或开放,或矜持,或对话,而开放与对话,则成为时代的主题。前人于此已作过卓有成效的探索,如冯友兰先生的“境界”说,牟宗三先生的“道德心”论。然以“境界”为“‘意义’的‘觉解’”,以“道德心”为“创生的实体”,所谓“意义”、所谓“实体”,是什么?“意义”是否是西方近代逻辑分析哲学的“意义”?“
《真与诗》是一本意大利哲学、文化研究文集,由三部分构成。一部分是20世纪意大利产生世界影响的思想家克罗齐、葛兰西、贝林格和帕累托的评传;着重阐述他们的理论思想,还介绍他们所处时代、在时代大潮中的活动、其文化背景及思想演进的轨迹。第二部分收录的是关于葛兰西、克罗齐、马基雅维利、布鲁诺、拉布里奥拉和蒙台梭利的学术论文以及对意大利学术名著的批评性评论。第三部分收录的学术性随笔涉及哲学、美学、文学、史学、艺术史和翻译实践。
《牛津哲学词典》为我社引进的牛津百科分类词典系列之一,内容广泛,信息全面,是目前最的哲学词典。本词典共收录词条2500条,包括的哲学术语和概念,以及 500多位哲学家的生平介绍和相邻学科中有关哲学的术语,介绍了从亚里斯多德到禅宗几乎所有的哲学家和哲学
《魅力何来:人际吸引的秘密》内容简介: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不知不觉中被他人吸引,同时也在吸引着他人。作为“社会性动物”,我们有着强烈的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归属需要,而人际吸引正是亲密关系得以建立的前提。那么,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魅力来自于何处呢?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但心理学中对此已经有了完整而科学的阐述。 《魅力何来:人际吸引的秘密》摘编自美国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的书《社会心理学》,这本在国外大学的心理学学生中几乎人手一册、同时大学心理学系采用率的书,集合了当今与我们的生活最为贴近的社会心理学中秀的成果。我们节选了其中关于吸引力和亲密关系的一部分,配以大量插图,并且修改了原书中过于学术性的语句,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示了吸引力产生的四个要素,即现实空间上的接近性、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