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在科技席卷一切的今天,人类该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坚持自主?《自主论:何为自主以及何以自主》一书提出了深刻的回答。作者倪考梦历时18年,结合古典哲学、心理科学与前沿技术,打造了 自主三角形 理论模型,全面解析自主的定义、价值及实现路径。他强调,自主不仅是自由的感受,更是对生活的掌控,是意愿、能力与资源三者平衡的结果。书中从个人的日常生活到社会集体的自主实践,层层深入,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提供实践的可操作性。在人工智能深刻影响社会与个体的时代背景下,这本书为追求自我成长的人们指明方向,是一部兼具思想启迪与现实指导意义的著作。 专家推荐语: 用十八年书写自我,带你见证从赫拉克勒斯到普罗米修斯的蜕变之旅。 胡泳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在AI时代的浪潮中,唯有自主,
《说谎心理学》 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我们每天会用到5~200次程度不等的谎言。事实也告诉我们,人际关系、职业生涯、爱情完满、人生幸福,与谎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说谎心理学》以幽默通俗的语言,揭示了哪些是谎言、为什么说谎、怎么利用好的谎言、谎言与真相的关系等问题,旨在帮助读者提高识别和利用谎言的能力,使人生更幸福、事业更成功。 《博弈心理学》 如何快速说服别人,让人无条件相信你? 如何引导对话过程,选择优势问答策略? 如何诱发他人欲望,洞悉他人内心需求? 如何扭转他人思维,做到进可攻退可守? 本书通过62堂心理课,配以贴合内容主题的插图,妙趣横生地讲述了职场、商场以及情感生活中应当如何掌握主动权,涉及人际交往、高端谈判、企业管理、情感对话等各个领域,是一本立竿见影的实用心理学指南。
在对整个自然秩序发表意见的科学家和哲学家当中,还原论的唯物主义被广泛视为专享严肃的可能性。人类正沉迷于一种希望,梦想做很后的清算,但理智的谦卑要求我们抵制住诱惑,不要以为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工具――哪怕是很发达、很成功的科学知识――原则上足以理解整个宇宙。 哲学的一个正当任务是考察当代科学知识的限度。 《心灵和宇宙(对唯物论的新达尔文主义自然观的诘问)》旨在论证心―物或心―身问题不仅是一个局部问题,而且涉及心灵、大脑和动物有机体的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且也会影响我们对整个宇宙及其历史的理解。 本书是当代杰出哲学家托马斯·内格尔的心灵哲学经典力作!层层诘问,发人深
计算主义,特别是认知计算主义提出之后,曾遇到很多挑战,比如“空泛性”挑战,“计算的主观性”挑战,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挑战,塞尔的“中文屋思想实验”的挑战, “无心人”的挑战,等等 面对这些挑战,计算主义的支持者通过不同的方式化解着这些挑战。 《当代新哲学丛书·计算主义:一种新的世界观》将追踪计算主义的兴起、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并对可能的挑战进行回应。
所谓“前沿”并不仅仅体现为时尚的理论话题和前卫的研究方法,实际上,文艺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恰恰是那些每个时代都能吸引人们关注的目光、激发人们探索的兴趣的亘古常新的问题,比如“再现”、“表现”、“形式”、“结构”、“理解”、“意义”等。在当代审美文化现实的语境中对上述问题作出适应时代需求的重新阐释,并以此促进人们当代文化艺术审美观念的丰富和完善,与人类文化发展的总体步伐相协调,并以理论本身的前瞻性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加以预测和引导,这才是我们所理解的理论之“前沿”意义的真正内涵。 总之,扣紧文艺学理论研究的前沿课题,在综合创新中建设当代形态的文艺学理论体系,这是本书系的研究者为自己设定的目标和宗旨。
研究色诺芬这个貌似古典时期最伟大的斯巴达钦慕者之一时,不禁时时让人想起所有现代斯巴达钦慕者中最重要的人物卢梭。假若恢复一种可靠的方法必定要清除卢梭的影响这种说法属实的话(有时人们如此断定),本文的主题可以这样作结,像色诺芬这样的人的教诲恰恰是我们需要的解毒剂。不必说,要驳斥或证明这样一个深远的主题并非本文的主旨。然而,假如本文促使一些读者重新思考那些关于色诺芬的传统观点及当下观点这些观点虽说可以理解,甚至某种程度上颇为正当,但对这颗真正高贵的灵魂几近是一种侮辱本文的写作就并非徒劳。因为,他是这样一个人,他宁愿穿着乞丐的伪装穿越若干个世纪,不愿向一大群人贩卖苏格拉底静默审慎的智慧珍贵的秘密,只有当他用充斥着出人意料而又眼花缭乱的情节的某个阿格西劳、某个居鲁士、某个色诺芬的巧妙
《约翰·洛克》是一本关于哲学思想研究的书籍,《约翰·洛克》用主要的篇幅来评介洛克的哲学代表作《人类理智论》中的种种难题,并对每个问题的始末、表述方式等详细阐述。
在“人文精神”问题的讨论中,有的学者把人文精神的危机归咎于市场经济,这一现点是不对的。市场经济并没有要求知识分子去当商人,更没有叫知识分子去当挂着“教授”、“学者”、“作家”招牌的奸商,所以市场经济对人文精神的危机不负任何责任。相反,如果我们真想提倡人文精神,倒是应该对市场经济时代的来临持热烈的欢迎态度。
正义的本性是什么?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是神圣的还是世俗的?是法律还是道德?是权利还是义务?是友谊还是利益?是平等还是等级?是战争还是和平?是美德还是制度?是自我保全还是财产所有?是积极的幸福追求还是消极的痛苦约束?是个体的还是整全的?是必要的还是可有可无的?纵观古今,不论在雅典还是耶路撒冷,对此的回答不一而足……毫无疑问,正义是西方文化一贯而永恒的、最为重要的叙事方式之一。
内容简介
《心理医生笔记·汶川/玉树:地震心理危机干预个案评析和反省》是两位心理咨询师余满华和冯淑仙面对震灾后普遍出现的刨伤后压力症候群“临床实战,摸爬滚打”的一份记录,含个人辅导及团体治疗二大部分,附加个案评析,务求理论与实践结合,按震灾心理康复工作、心理治疗的危机救援机制为主题而编辑。 心理咨询师详述了每宗案例中的重要对话,尤其是关键性的转折点,亦披露了自己当时的内心世界,让读者不但可以从中看到辅导流程及其起承转合,同时也得以了解咨询师所面对的挑战,以及所采取的因应之道的缘由和考量。个案评析则评论和分析了震灾心理治疗的援助过程及理论根基,深入浅出,带领读者进入心理咨询师的震灾经验中,并余留弹性的空间供读者研讨。 《心理医生笔记·汶川/玉树:地震心理危机干预个案评析和反省》对目前
在西方文明中,信仰作为人生根基,也是社会生活、历史发展、文化创造的基础。两千年来,无数贤哲关于信仰的诸多论述,构成了人类思想领域美丽动人、有益身心的一座大花园!本书从中采摘的二十几朵永不凋谢的珍品,能让你领略几分那座花园景象的壮美、花朵的明丽,呼吸几口草木的芬芳、空气的清新……
在传统形而上学以及本体论神学之中,身体还并没有自己的语言,如何让身体表达自身,让身体以身体的方式言说自身,回应尼采让生命返回大地的召唤,20世纪西方思想开始了艰难的冒险。 《身体——从感发性、生命技术到元素性》试图从身体的感受性出发,展开自身感发、它异感发与无感之感的结构。同时,通过身体的现象学重新思考身体与意识的关系,通过技术的历史生成展现身体的外在代具性,通过身体的欲望展布思考身体的谱系学,以及通过身体与自然的元素性的关系展开了身体的不同面相。《身体》的书写本身也体现出身体感,即试图让身体的诸多器官,口、耳、手以及乳房等,来表达自身的生命形式。
在西方激进理论界,齐泽克以“拉康 马克思”的理论模型“暴得大名”。本书的主题之一就是围绕“精神分析历史化”的理论构建,探索齐泽克建立于精神分析基础上的意识形态批判的真实底色,即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所开辟的资本主义批判的新“战场”:对于建立于特定历史形式上的,被建构的形式本身之压抑性的批判。《快感大转移》是齐泽克坦诚其法兰克福学派精神分析理论逻辑底色的文本;因此,以这本书作为分析的入口再合适不过了,本书将从此以点带面地揭示“精神分析 马克思”理论范式的各主题在齐泽克那里的继承与发展关系,从而在理论“效果历史”维度上给予齐泽克以可靠的参照系,也因此可以更好地发掘“精神分析 马克思”范式在解决当下现实问题方面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