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性焦虑是指因预期会面临某种令人害怕的情境(如面试、旅行或重要的社交活动等)而出现的焦虑,往往使人犹豫不决,产生回避和灾难性想法。本书是写给受预期性焦虑问题困扰的众多读者的自助图书,由从业长达40多年的资深焦虑问题专家莎莉? ?M.温斯顿和马丁? ?N.塞夫所著。 本书以现代心理学理论与实证研究为基础,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预期性焦虑的概念、表现和生物学基础。作者摒弃了可能会适得其反的传统的单纯技能教授,采用目前国际循证医学证据最多、应用最广的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BT),以智慧心念引发读者思维模式的质变。同时,本书还介绍了以 期待、接纳、允许 为中心的 舞蹈 五部曲(DANCE),通过让步和承诺来解除预期性焦虑的桎梏,使读者重获心灵的自由感、自主性及愉悦感。 本书不仅适合焦虑障碍、强迫症患者阅读
《认知行为疗法进阶》是对《认知行为疗法入门》内容的深入与升级,目的是增强读者对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素养和实务工作能力。 《认知行为疗法进阶》内容侧重于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素养,一方面,为了教导读者从认知行为疗法的角度分析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而详细讲解了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中的概念化、结构化、认知评估和干预策略;另一方面,强调实务操作,深入讲解了自动思维阶段、中间信念阶段和核心信念阶段会用到的各种认知行为疗法的技术应用。另外,能够恰当处理与来访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心理咨询师成长必须经历的,本书还安排了咨询设置和咨询关系方面的内容来讨论这些问题。 希望读完本书,能够帮各位心理咨询师、认知行为疗法的初学者和爱好者以及有自助需求的朋友掌握认知行为疗法技术,在工作与生活中应用。
这部导论性的著作呈现了与经典的笛卡尔心智观相对应的一种全新的心智观,其并未将一切认知活动都框定在颅腔之内。罗兰兹相信,这种全新的心智观将奠定所谓“新认知科学”的基础,它强调心理过程的具身(非神经的身体结构与过程参与构成了心理过程)、嵌入(心理过程在特定环境中运行)、生成(行动是心理过程的构成成分)和延展(外部事物参与构成了心理过程)色彩,其脉络可追溯至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和梅洛-庞蒂等现象学家的观念之中。
万米高空正在飞行的飞机遇到突发情况,驾驶员如何快速制订几种应对方案并进行选择? 多人车祸现场救护人员如何将受伤人员进行等级分类从而能使救护工作化? 医护人员如何根据有限的线索判断患者是否心脏病发作而将其安排进重症室? 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在掌握全部信息后进行从容的分析与决策,总是在时间有限甚至紧迫、信息有限甚至匮乏的情形下做出抉择,各种启发式和惯性思维决定了我们的大多数判断和决策。那么,这些基于启发式和惯性思维的分类和决策是否科学?四位德国马克斯 普朗克人类发展研究所成员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作者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对分类思维进行了探讨,将心理学研究中的 分类 规则扩展到充满不确定性的现实决策中,阐释了简单、快捷、清晰的快速节俭分类法和快速节俭树构建法,并展示它们在医疗、司法、军事、金
创新不仅跟科学工作者有关,创新思维也不仅是少数人的天分。用对了方法,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身的创造力。这是一部讲述如何跳出传统认知框架并提升创新性思维的作品。作者认为我们的各种经验知识容易潜移默化成集体无意识,进而形成我们头脑中固有的认知框架——思维定势,从而了个体以及社会的进步与创新。比起笼统地叙述“如何创新”,本书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科学目前取得重大创新发现的经典案例。通过他们打破认知偏见从而有了惊人科学发现的经历,引出了“泥潭之猪”(PIG In MuD)的创新方法,帮助读者锻炼创新性思维。
为何当今社会,尤其是在网络上,不同群体、不同 圈子 之间的割裂和冲突愈发严重? 面对对立观点时,我们常常会认为对方 无视真相 不尊重事实 愚蠢 缺乏教育 。但是,我们的很多立场和观点真的来自我们对 真相 或证据的充分把握,并且都不偏不倚吗? 本书作者、心理学领域重量级学者基思 E.斯坦诺维奇尖锐地指出,无论是我们的 敌人 还是我们自己,虽没有忽视真相,但普遍陷入了一种认知偏差,即我侧思维:我们重视真相和事实,但只是在它们支持我们观点的时候! 斯坦诺维奇综合过往的心理学研究与自己的学术成果,认为我侧思维无处不在,遍及所有人群,即使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也不能幸免。在社交媒体的催化下,它不可避免地加剧了认识的极化和社会的分歧。我侧思维还削弱人们对学术研究的信任,导致了社会中反智主义的盛行。 本书有助
◎内容简介: 从人类懂得思考起,就一直在询问幸福的谜题,但至今仍无人能够解答。美国哈佛大学的 格兰特幸福公式 研究,完整记录了268名哈佛大学男性学生的人生轨迹。而这一切,只是为了寻找幸福人生的公式。人生太漫长、太多悬念、太多矛盾,无法被装进一个简单的 成功 概念里,对这个问题绝不能用 是 或 否 来回答。因此,研究负责人关注的核心问题不是研究对象遭遇了多少人生的磨难,而是他们如何应对那些磨难,以及相应的结果。 《自我的智慧》一书中,作者穿插了三条线索。条线索是大脑的自我欺骗和否认模式,有时这被称为防御机制。第二条线索是创造力,一种人类特有的能力,即带给这个世界以前没有的东西的审视。第三条线索,是对成人发展的认识。 这项对个体一生的前瞻性研究显示出成人的心理弹性及持续的成熟化。心理健康和
本书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编,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原所长傅小兰领衔撰写,融入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众多一线心理学专家多年的研究成果、精彩案例和丰富经验,从语言习得、认知发展、身体智慧、情绪调节、视觉世界、大脑透视六大篇章揭示心理学与我们的关系,帮助我们更好地认知自我与世界。几岁开始学外语*合适?音乐训练能让孩子变聪明吗?眼见真的为实?如何识别谎言?本书每篇文章均以简单、直接的问题切入主题,辅以极具可读性的心理学原理阐述,并结合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日常生活实例和生动形象的漫画插图进行轻松、有趣的解读,不仅能启发读者解决当前问题,还能加深读者对心理学原理的理解,将心理学知识应用到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让心理学的发展真正服务于大众与社会。本书兼具权威性、科普性、趣味性,对心理
本书就本时代一个重要的前沿新知 意识,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对此展开论述。有意识的人为什么与众不同?没有意识的其他动物为什么只能被称为是野兽机器?大脑和身体与意识的关系如何?意识和神经元的关系如何?意识问题为什么和人类基因组等纯生物学的问题不同?这些问题都是本书所探讨的问题。同时,本书还讨论了意识与人类对自我的概念理解以及对自我的认识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都与当下这个逐渐进入人工智能的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神经科学领域的重要问题。 作者以自己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整合认知科学、神经学、精神学、数学、哲学等领域知识,推进了新理论的诞生 关于我们如何生活才能使人与自然更好地融为一体。书中那些最新的理论将颠覆人们已有的认知。
集思广益的头脑风暴真的比个人决策更理性吗? 金钱奖励真的能激励员工表现得越来越好吗? 医生、法官在专业工作中真的足够理性吗? 金融危机是如何在理性与不理性行为链条中形成的? 理性如此重要,为何人类还没有演化得足够理性? 我们真的有必要事事都追求理性吗? 从亚里士多德将人类定义为 理性动物 ,到笛卡尔的 我思故我在 ,再到康德的 要鼓足勇气去使用理性 、亚当 斯密提出的理性经济人概念,理性一直被推崇为成事的法门。我们也普遍认为,几乎每个人都能在大多数时候保持理性。然而,我们真的有我们所以为的那么理性吗? 仔细审视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我们就会发现,不理性一直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思维、认知和行为之中,即使是被人们认为以理性主导生活的科学家也概莫能外。赌博、面试、购买、奖惩,我们常常会有意无意地不
在行为层面和生理层面上,常把通过他人的各种外部表现来了解其心智活动的过程称为心智解读。了解他人的心智活动,如想法、愿望、情感等,是人类社会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因此心智解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脑成像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心智解读的新途径,即通过分析他人的脑激活的实验数据推测其心智活动。唐孝威编著的《心智解读》是意识与脑科学丛书之一,《心智解读》介绍心智解读的研究近况,着重介绍分析脑激活的实验数据推测他人心智活动的技术。
聪明人更擅于学习,更容易成功?更容易获得幸福?NO! 某位得过两次诺奖的化学家真诚地相信维生素补充剂可以治疗癌症;柯南?道尔白天写福尔摩斯,晚上却沉迷于通灵术;NASA工程师忘了把英制换算成公制,致使卫星坠毁。 本书汇集心理学、神经科学、哲学和人类学领域*尖端研究,提出聪明人也许更擅于记忆和推理,但在做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常比一般人还容易犯傻错误。事实上,聪明人偏见盲点更多。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也常导致他们过于依赖固有的思维模式,难以应对变化。这一切,都是因为陷入了不同形式的智力陷阱。 为了突破思维局限,避开这些陷阱,作者大卫?罗布森给出了训练思维和智慧的一系列可行方法。借由这些认知反思模式,本书将帮 你在当下这个复杂世界里,建立起避免偏见和谬误的认知框架,进而更有效地学习,更精准地思
本书旨在帮助我们了解左右脑的差异是如何塑造我们的观点、倾向和态度的,即解读人类大脑功能的偏侧化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行为,从而方便我们利用这些信息为自己服务。本书所探索的是群体水平的“侧偏好”和群体趋势的“侧效应”,而不是针对个人的诊断或分析。为此,本书逐一呈现了我们身体中的侧偏好,例如,我们惯用手的侧偏好、摆造型拍照的侧偏好等。通过讨论不同的侧偏好,并将其与我们的认知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此来探索大脑功能的侧效应如何影响人类的习惯、思想和行为。
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曾经在维也纳人民学院的露天讲坛,举办每周一次的面向公众的心理学讲演,该演讲持续了一年多时间。《理解人性》正是由这些讲稿汇集并加以整理而成,旨在使普通大众了解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同时对这些原理在日常关系处理过程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阐述。阿德勒所指的日常关系不仅包括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同伴的关系,还包括人的生活风格。 《理解人性》全书分为两大部分:上篇 人的行为 ,下篇 性格科学 ,共13章。总体而言,阿德勒通过本书想要达到三个目的:指出个体的错误行为在如何影响社会和公共生活的和谐;教会个体认识自己的错误;指导个体如何融入社会生活。换句话说,阿德勒写作《理解人性》的基本动机之一,是要使人们自觉地掌握和运用关于人性的科学,获得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掌握自己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经在维也纳人民学院的露天讲坛,举办每周一次的面向公众的心理学讲演,该演讲持续了一年多时间。《理解人性》正是由这些讲稿汇集并加以整理而成,旨在使普通大众了解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同时对这些原理在日常关系处理过程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阐述。阿德勒所指的日常关系不仅包括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同伴的关系,还包括人的生活风格。《理解人性》全书分为两大部分:上篇“人的行为”,下篇“性格科学”,共13章。总体而言,阿德勒通过本书想要达到三个目的:指出个体的错误行为在如何影响社会和公共生活的和谐;教会个体认识自己的错误;指导个体如何融入社会生活。换句话说,阿德勒写作《理解人性》的基本动机之一,是要使人们自觉地掌握和运用关于人性的科学,获得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
本书通过追溯焦虑的根源——杏仁核,探讨了如何有效地管理焦虑。通过设定目标、了解焦虑产生的两种途径、学习杏仁核的语言以及以睡眠、运动和饮食等方式调节杏仁核的活动,读者可以学会控制焦虑。此外,书中还介绍了如何通过暴露疗法训练杏仁核,以及识别那些可能激活杏仁核的想法。重新训练你的大脑,有效地管理焦虑,不仅可以提高生活质量,还能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 加从容,重新掌握生活的 权。
在过去的10 年里,线上行为显然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线下行为。动机、需求、欲望、愿望和能力可能以一种与推动线下行为完全不同的方式推动着线上行为。互联网心理学的研究涵盖了从互联网的使用到移动电话和游戏机的使用,从如何使用文字处理器和统计软件,到如何操作网上银行。更确切地说,它专注于研究人们如何使用技术设备并通过其进行沟通的精神和行为。 本书整合了一批杰出的互联网心理学权威人士的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了跨越多个领域的互联网心理学内容。本书将为你呈现:互联网如何影响人们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人们如何利用互联网,以及人们使用互联网的动机和原因等。
物质如何产生感知、思维、梦境和创造力?我们的大脑如何理解思想、理论和概念?所有这些非物质的精神状态,包括意识本身到底植根于何处?在神经科学、心理学、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学等各学科繁忙的交汇处,这些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问题的答案正慢慢浮出水面。 在这部开创性的著作中,哲学家和认知科学家安迪·克拉克(Andy C1ark)从几个领域人手,揭示了大脑作为预测引擎这一现实—— 生物已经演化成为善于预测传人感知刺激流的复杂装置,这些预测会引发行动,构建我们的世界,并改变我们需要参与和预测之物。克拉克带领我们踏上了一段前所未有的发现之旅,描绘了预测加工的循环因果流程和有机体一环境的自组织结构,展示了一种大胆的、全新的、 前沿的视角。
《认知行为疗法进阶》是对《认知行为疗法入门》内容的深入与升级,目的是增强读者对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素养和实务工作能力。 《认知行为疗法进阶》内容侧重于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素养,一方面,为了教导读者从认知行为疗法的角度分析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而详细讲解了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中的概念化、结构化、认知评估和干预策略;另一方面,强调实务操作,深入讲解了自动思维阶段、中间信念阶段和核心信念阶段会用到的各种认知行为疗法的技术应用。另外,能够恰当处理与来访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心理咨询师成长必须经历的,本书还安排了咨询设置和咨询关系方面的内容来讨论这些问题。 希望读完本书,能够帮各位心理咨询师、认知行为疗法的初学者和爱好者以及有自助需求的朋友掌握认知行为疗法技术,在工作与生活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