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四书五经(全3册)》包括《四书》和《五经》两部分。《四书》含《论语》、《孟子》二书和《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二篇。宋代淳熙年问,我国著名教育家朱熹将这四种著作用作小学教科书,为它们作了注解,名为《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四书》一名得以流传。《五经》包括《易》、《尚书》、《诗》、《礼》、《春秋》五部著作。汉武帝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始有“五经”之称。《五经》中的《礼》,汉代指《仪礼》,后代指《礼记》。《春秋》后来又与《左传》合并,称《春秋左传》。因《四书》和《五经》都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同是士子求取功名的之书,所以后人将其合刻为《四书五经》明代已有学人将“四书五经”用于书名。《四书五经》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正宗传统,对中国社会乃至整个东南亚汉文化圈产生过深远
《新学伪经考》是晚清维新康有为的重要作品,极具历史意义但从学术角度而言,则此书缺陷颇多。本书以一九一七年万木草堂重刻本为底本,并与原刊本对校。原著全部引文。均经覆核。校勘所见舛误及作者修改原文处,已知转引他书而不言所本处,底本与原刊本相异而文意有别处,均以边注形式出校记指出。
我国古代的文章选本,根据现有的记载,当以西晋杜预的《善文》为最早。但此书久已散佚,从《史记·李斯列传》《集解》说到佚名的《遗章邯书》“在《善文》中”看来,则此书所选作品,上包秦楚之际,它是否还选录了战国或更早的作品,已无从考知。现今尚存的总集,则以梁萧统的《文选》为最早。《文选》所收的作品,不但有赋、有文,而且有诗,实际上包括了当时所有的文体。就《文选》所收的作品而论,辞赋虽上采屈宋,而散文则基本上自秦李斯的《谏逐客书》开始,其中的一篇先秦文章是托名于孔子弟子卜子夏的《诗大序》,其实据现代多数学者研究,大抵认为此文是汉代人的作品。因此我们至少可以说,编选汉魏六朝文的工作,实际上从杜预已开始,中经挚虞的《文章流别集》、李充的《翰林论》,至《文选》的出现已经有了二百多年的历史。
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由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 《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韩非从“性恶论”出发,证明了法治的必要性以及可能获得的政治利益。他深刻地批判了儒家的“仁义道德”之说,认为这些观点是极其迂腐和不切实际的,法治比单纯的德治要更胜一筹。韩非总结了“往者得失之变”,找到了“法与时转则治”的历史规律,树立了正确的历史进化论思想。韩非学说最讲功用,从功用的方面为法律下了定义;建立了法、术、势三位一体的学说,把慎到的“势”转化为“自然之势”和“人为之势”,主张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学者、官员,曾参与王安石变法,历任史馆检讨、集贤院校理、提举司天监、翰林学士、三司使、延州知州等职,晚年退居梦溪园,撰写《梦溪笔谈》一书。 《梦溪笔谈》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作者是北宋学者沈括。该书正编二十六卷,又有《补笔谈》三卷、《续笔谈》一卷,共六百余条,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学、艺术、军事、科技等多个文化领域,内容广博,记叙精当,见解独特。书名虽为《笔谈》,学术价值却远胜于当时的同类作品,特别对自然科学知识的论述与记载,在历代文人笔记中都极为罕见。
《论语》是一本集合了孔子以及门下弟子言行的智慧语录,其中所体现的儒家先贤思想,今天依旧贴近普通人的生活,给读者以启示。开篇题解提纲挈领,文章阅读随性自由。名家注疏与原文相应,忠实原文,彰显不朽价值。生僻字、古今异音字注音,使读者诵读酣畅淋漓。版画插图展现场景,提升趣味性和欣赏性。
“艺术文献集成”搜集中国古代艺术方面的经典原著,以可靠的版本为底本,并予以重新校点整理,本书即是其中的一种。是清代学者吴荣光撰写的记录书画作品的笔记作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值得美术古籍爱好者收藏翻阅。
《传习录》是明代著名心学思想家、哲学家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全书共分上、中、下三部分:上卷是王阳明教学问答语录;中卷共书信八篇,出自王阳明亲笔;下卷则为王阳明晚年思想的论述,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入门读物。 本书是较早一批译注《传习录》的经典作品,2018年全新修订。由中国社科院哲学博士、中国社科院特邀研究员鲍希福参校南本、宋本、朱本、陈本等多种版本对《传习录》进行校注,修订差错、溯本清源;内容翔实,旁征博引;不仅逐字逐句详细翻译了传习录原文,更标明了出现在文章中的相关人物的基本情况,以便读者区分与查阅,旨在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原汁原味的王阳明心学思想,帮助读者理解,是学习心学理论和王阳明思想的诚意之作。
《论语》是记述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言行的宝典。《史记》里为孔子写专篇《孔子世家》,清代学者孙星衍还搜集古书里有关孔子的事迹传说编成《孔子集语》,但研究孔子思想和言行的主要文献仍推这部《论语》。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是由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的,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主要资料。 《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文选辨命论注》引《傅子》也说: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论语》的意思大概就是讨论问题或事物的话语记录,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编纂起来。它成书于孔子死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其名称应该与成书同步。前人为求行文便利,简称作“论”或“语”;又因《论语》简策短于经书,而别称作“传”或“记”。 今本《论语》共计二十篇,一万两千字。篇幅不大,但内容丰富广泛,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
《鲍鹏山说孔子》编著者鲍鹏山。孔子不但是中国人心中的圣人,也是整个人类文明史上的精神导师。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然而他的身世却并未被广泛熟知。那么孔子到底有着怎样的家世,又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它是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其中保存了大量极为珍贵的先秦思想、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历史资料,战国时总称为《书》,直到西汉时期才改称为《尚书》。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