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抄》,宋代有《太平御觉》,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堪称鸿篇巨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又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朱筠以为《永乐大典》收录图书未为尽全,因此上书建议向民间广泛征求佚书,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一百六十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 本书的出版发行无论是对于历史文献的研究整理,还是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与思想文化的研究,其积极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同时
中西学术文丛(甲种)系中国传统典籍类,收入海内外一流注释及研究专著。
自盘古开天地以来,每个朝代皆有圣人创立教义或学说来满足当时社会人们的精神需要。华夏五千年的历史赋予了中国传统文人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古至先贤们穷其一生追寻着用博大精深的智慧来净化人心,并由此解救众生免于灵魂的痛苦,使平常人也能踏上达致卓越的坦途。 一代代的哲人智者就像辛勤的耕耘者,总是在生活的茫然之处挖掘出珍贵的宝藏。这些具备人生见识的智者们的思想,穿越时空,跟随着光阴的脚步,在人类社会中世代传袭。今天,当我们漫步在曲阜孔林间,再冷漠的参观者也无法不被一代文圣伟大的灵魂所吸引,想像着他与三千弟子树下谈经的玄妙精微;当庄子追求自由无碍的人生境界在我们的面前展现时,再精明老辣的政客也不得不叹服于他那洞明世事、大智若愚的入生姿态……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
本书对朱子《尚书》学研究作了系统梳理,对朱子尚书学研究的学术背景及学术流变作了详实而有说服力的研究总结,为朱子在此一领域中的研究成就及其学术定位提供了刻字评价与深入探讨的平台。 对朱子尚书学研究的特点、成就、历史地位及其影响作了深入的研究和发掘,并对朱子未能完成《尚书集注》的原因作了重点剖析,其结论具有独到见解。 研究了朱子与蔡沈《书集传》的关系,条分缕析,演绎归纳,阐明了蔡沈与朱子学术渊源,揭示了朱子以蔡氏为《尚书》学传人的可能原因。
《尚书》是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保存了大量弥足珍贵的先秦政治、思想、历史、文化诸方面的资料,但《尚书》文字却佶屈聱牙。本书博采众家之长,注释时有新意,译文通顺畅达,能帮助读者读通和理解《尚书》。
《朱子〈尚书〉学研究》拟以朱子《书》学为研究重心,剖析朱子《尚书》学的学术渊源及学术背景,理清朱子《书》学与其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以朱子《书》学为核心,探讨朱子解经的方法及价值取向,揭示经典现代化可资借鉴的路径,进而阐明朱子《书》学在《尚书》学史及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
此书为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该书文字洗练,对《四书》训诂文字,疏通文理,注重义理阐发,从整体上探求与把握儒学精义,堪称解读《四书》的经典之作。此次整理以清嘉庆十六年吴县吴氏父子校刻本为底本,用清康熙内府仿刻的宋淳祐二年大字本校勘。 此次推出的精装典藏本,开本大小由140毫米*203毫米,调整为150毫米*220毫米,各级字号随之有所加大,每面四周留白也增加不少,从而在方便读者研读的同时,也便于做随文笔记。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160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历时7年,共征集图书12237种;然后由四库馆臣对内府藏书以及从各地征集的图书进行校订,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其中,应抄、应刻之书被认为是合格的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而应存之书则不能收入《四库全书》,仅仅是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存目。《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收入图书3457种,凡79070卷,装订成36000余册,6752函。成为中国历史上卷帙多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的编纂抄写历时10余年,共抄出7部,全书底本藏于翰林院,部抄本藏于文渊阁,其他六部分别藏于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热河文津阁,是为北四阁;镇江金山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杭州西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