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学》第二卷在延续《曲学》卷分类的基础上,根据来稿的内容,新设了“民艺曲种”这一专题,主要刊登关于民族演艺、民俗演艺以及地方曲种的文章。另外,在《曲学》第二卷“域外曲学”这一栏目中,除继续辑刊目前较为热门的日本、韩国等“汉字文化圈”的研究文章外,还着意关注欧美诸国专家有关中国曲学的研究现状。本期所刊哈佛大学伊维德教授的论文是对元杂剧版本与翻译问题的研究。
吴兆骞的后期诗歌,从顺洽十五年(一六五八)到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吴兆骞二十七岁到五十三岁。这一时期的诗歌今存五百余首,绝大部分作于宁古塔戌所。丁酉科场案像一场狂飚,把诗人从脱离现实的云端,吹跌入生活的沃土之中。
中国古代学者对文学的认识、思考、研究和总结,是以多种形式书写、流传并发生影响的,有的是理论性的专著,有的是随笔式的评论,有的是作品前后的序跋,有的是作品之中的评点。这些典籍数量丰富,种类众多,涉及各个时期的不同的文学现象和文学思潮,以及不同的作家作品和文体文类。对这些典籍文献的收集、整理,在近百年来,一直是学术界着力的重点,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为了进一步推动这一工作的进展,我们组织了《中国文学研究典籍丛刊》,选择历代具有代表性的、比较重要的典籍,采用所能得到的善本,进行深人的整理。因各类典籍情况差异较大,整理的方式也因书而异,不求一律,或校勘,或标点,或注释,或辑佚,详见各书的前言与凡例。《丛刊》的目的,是系统地为学术界提供一套承载着中国古代学者文学研究成果的,内容更为准
本书以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为底本,参考张双棣等《吕氏春秋译注》修订本,对原文进行适当订正,对《吕氏春秋》逐篇作以题解、注释、今译、评析。各篇题目之下先作题解,原文之后依次进行注译评析,今译努力做到准确、简洁、流畅、优美,评析联系历史和现实,阐发出一些新意。诸子百家之学,源远流长,实为中华文化与精神之活水源头。揆诸当今形势,中华文化之复兴,既要植根于传统,又须着眼于世界。当代诸子之学,实已步入「新子学」阶段,当汇纳百家以成不朽,淘沙取金以锻精神,文化、学术之走向,助推民族、文化复兴之实现。在此学术背景下,「诸子现代版丛书」可谓应时势而生。丛书全注全译,务求变古奥为浅近,化艰深为平易。篇首设题解,篇尾有评析,前后呼应,解读通篇大意,论析主要观点,以期揭百家之面纱于众生,显诸
《史记十传纂评》五卷,由日本学者芳本铁三郎将前人编选的《史记十传》添加诸多评点,形成了《史记十传纂评》,颇具有代表性。该书选录《史记》名篇项羽、外戚、官晏、廉颇相如、荆轲、怀阴侯、魏其武安侯等十篇。本书汇集了四位中日学者的学术成果观点:清代吴见思的《史记论文》、李晚芳的《读史管见》和日本薇山西毅一、森田节斋,当然也包括芳本铁三郎的观点在内。
该书为(明)汤宾尹精遴,(明)朱之蕃详注,(明)龚三益摭评,于万历年间,由建阳余氏家族自新斋余绍崖出版。内容为《战国策》(十二战国)史文的评、选、注,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全书为一册,四卷。一卷:西周7篇、东周2篇、秦28篇、计37篇;二卷:齐29篇、楚14篇、计43篇;三卷:赵28篇、魏14篇、计42篇;四卷:魏11篇、韩11篇、燕13篇、宋1篇、卫3篇、中山1篇,计40篇,共计162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