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最具神秘色彩的奇书之一,承载着上古时代丰富的神话传说、地理知识与异兽奇观。本书收录了现今能找到的几乎所有《山海经》图文版本,并以白话全译、逐字逐句解读的方式,完整还原这部奇幻瑰丽的想象经典。书中详述4830种异兽、2665株奇木,不仅是历史学者的研究宝库,更是文创设计师的灵感源泉。全书精选320幅珍贵古版插画,取材自10部国宝级版本,并经全新彩绘着色,同时辅以基于张步天教授考据的地图,使神话中的山川异兽有了地理坐标。读懂上古奇幻巨著,尽览远古世界的神秘瑰宝,从这一本开始!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以 为君亲政、贤明之道 为出发点所编写的一部巨著,其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战国至五代期间1300多年的历史,向为史学界所推崇,在收集史料、考订事实、编排年月及文字剪裁润色等方面都代表了古代编年体史书的*成就,使古代历史研究的基本典籍。点校本以清朝胡克家翻刻的元刊胡三省注本为底本,是史学界通行的整理定本。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资治通鉴》是中国*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从古到今,许多文人政客都学习《通鉴》,从中得到益处。为了普及《通鉴》,使中等文化程度的人都能读懂,本书语译《通鉴》全书,题名为《资治通鉴(白话本)》。该书为辅助阅读,语译者增加了辅助资料。书前 导读 ,评介《通鉴》;行文中,每卷开头有 大事提要 ,卷后有 点评 ,行文中插入结构段意。此书结构清晰,力图为读者提供一个准确无误的白话《通鉴》。
班固编著的《汉书》是中国*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记述了自西汉的汉高祖元年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共二百三十年史事。此书文赡事详,奠定正史编例,为治文史学者之中华史学名著。今以点校本《汉书》为基础,简体横排刊印,更加方便读者学习和使用。
《史记》是我国通史,是 二十四史 中zui早的一部,也是zui重要的一部史书。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史记》叙事,始自黄帝,下迄西汉太初,采用了综合性的叙事模式,囊括记言、纪事、编年、国别等形式,开创纪传体史书 纪、传、表、志 的体例。就内容而言,《史记》是对前代史学的一次总结;就体例而言,《史记》也是集大成之作。 1959年,在毛*、周总理的指示下,顾颉刚先生等著名学者以金陵局本作为底本,对《史记》进行分段标点,并以方圆括弧来表明字句的删补,形成新中国以来zui有影响力的《史记》点校本。 2007年,中华书局组织点校本 二十四史 的修订工程,将《史记》作为重中之重,在原点校本的基础上,不仅对底本、通校本、参校本作了复核和补充,还改变了方圆括弧的校勘形式,增加了上千条校勘记;对原标点一一复核,进
《史记》是我国汉代伟大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它记载了上起轩辕、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经涉及了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天文、地理、人才、伦理道德甚至医学方面,几乎囊括了当时人类思想活动的全部内容,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箸。 《史记》是司马迁一生的结晶。集中著述,花了15年左右,如果把资料的准备工作在算在内,那要超过20年。《史记》记录的历史,是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为止,大约三千年。其体例为纪传体,多以人物或者家族为单位展开,故事性很强,文笔出众,是后代传记文学的先驱和样板,影响至深。在思想上,司马迁因为自身的经历,对 人 的思考要超出当时那个年代,真正做到了 以人为本 ,这是很罕见的。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130卷,包括帝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其叙事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 载记 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
Array
《汉书》是我国*部纪传体断代史书,凡120卷,包括13记,10表,18志,79列传,记载了西汉时期自汉高祖刘邦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凡230年的史事,是研究该时期历史的重要参考书。此点校本以清王先谦《汉书补注》本为底本。为了阅读方便,只收颜师古的注,不收后人的补注,并参校了北宋景 本、明毛晋汲古阁本、清乾隆武英殿本和同治金陵书局本。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撰,共二百卷,其中帝纪二十卷,志三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记载了自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至唐哀帝李柷天佑四年(公元907年)间近三百年的历史,是率先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史籍。其书原名《唐书》,后为与宋代欧阳修、宋祁等编写的《唐书》相区分,改称《旧唐书》。由于《旧唐书》修撰时间离唐代很近,所以书中对唐初至唐代宗时期的历史事件叙述比较完整,并收有唐高祖至唐文宗的各朝实录,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中华书局点校本《旧唐书》,以道光年间扬州岑氏惧盈斋本为工作本,参校了残宋本、闻人诠刻本、武英殿本、浙江书局本、葄古堂本,择善而从,并参考了《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书,同时吸收了大量前人研究成果,是目前*为通行的《旧唐书》版本。
为满足大众阅读的需要,这一时期印出大量使用百姓日常用语编写成的白话小说和戏曲,印出大量通俗易懂的插图本家庭用书和蒙学读本。《天工开物》应连而生,充分体现这一时代的图书特色。 《天工开物》,明宋应星著。这是一部有关农业、手工业生产和技术的实用性很强的图书。书中是大量精美插图,文字通俗易懂。全书分三卷,上卷叙述衣食方面的技术经验;中卷叙述各种日用生产技术经验;下卷叙述採矿等方面技术经验。全书反映当时我国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水平。所以此书被后人视为里程碑式的著作,被誉为『中国的百科全书』,是中国古代科技经典。
《宋史纪事本末》,古代汉族断代纪事本末体史书。一百零九卷,继《通鉴纪事本末》以后,用纪事本末的体裁,记述宋代(960-1279年),三百一十九年历史的大概轮廓和社会的重要事件。本书在保留原来版本面貌的前提下,参照其他宋代史料,采用他校和对校,对以往版本出现的错误进行了大量的校勘,目前来讲,可谓善本。
李百药撰的《北齐书(共2册)》共五十卷,内 容记载了公元五三四年前后北魏分裂,东魏政权建立 ,中经五五○年齐代东魏,到五七七年齐亡为止的王 朝兴亡史。 全书以竖排繁体字形式呈现。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年 649年)于贞观初年令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 采摭群书,剪截淫放 ,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取名为《群书治要》。这个 治 是政治,是治国*重要的理论与方法的指导,荟集了千百年古圣先贤治国的智慧、方法、效果及经验! 如此珍贵的一部典籍,然因当时中国雕版印刷尚未发达,此书至宋初已失传,《宋史》亦不见记载。此书经由日本遣唐使带到日本,从此被日本历代天皇及皇子、大臣奉为圭臬,成为学习研讨中华文化的一部重要经典。 20世纪90年代,我国原驻日本大使符浩先生通过日本皇室成员获得一
百科全书式的史学巨著,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公元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纪传体编写。本套书也是馆藏、历史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完整历史典籍。
《隋书》,唐魏徵等编撰,共八十五卷,包括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记载了隋代自建国至灭亡短短三十八年间的史事。由于隋代史料大多已遗失,《隋书》作为隋史专著的价值尤为重要。《隋书》注重以史为鉴,较少隐晦,保存了大量政治、经济以及科技文化资料,其中 十志 记载梁、陈、北齐、北周和隋五朝的典章制度,有些部分甚至追溯到汉魏,体现了较高的修史水平。 点校本《隋书》以宋刻递修本、宋中字本、元十行本、元九行本、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武英殿本、淮南书局本九本校勘,以宋小字本和两种元刻本互校,并参考其他刻本,择善而从。此外还参考了《通典》《太平御览》《资治通鉴》《通志》等书的有关部分,并采用了前人对《隋书》的研究成果,是目前zui完备的版本。
《明史(二十四史繁体竖排)(套装共28册)》包括《明史(1 28)》共28册。《明史(二十四史繁体竖排)(套装共28册)》332卷,记载了明朝自建国到灭亡将近三百年的历史。《明史(二十四史繁体竖排)(套装共28册)》的整理,以乾隆四年(1739)武英殿原刊本进行标点分段,以《明实录》、《明史稿》、《明会典》等近十种明代史籍进行校勘。
《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后人为区别于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便习称《旧五代史》。这是由宋太祖诏令编纂的官修史书。薛居正(公元912 981年)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李、刘兼、李穆、李九龄等同修。经始于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四月,至次年闰十月甲子日完竣呈上,前后只用了一年半左右时间。成书如此迅速,主要在于宋太祖十分重视,组织的撰修班子规格高、阵容强;同时也因为去古未远,可资参考的史料相当齐备。五代各朝均有实录,范质又在此基础上整理出实录简编 《建隆五代通录》,从而为修史提供了极大便利。 在我国历史上,唐朝和宋朝之间曾有过封建社会中*后一次的大规模分裂割据时期。从公元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的五十三年间,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
编年体史籍。明末清初谈迁撰。全书正文104卷,卷首4卷。约428万余字。作者家境清贫,以力、文墨事务为生。其以诸家明吏粗浅,实录又多有失实,故以《明实录》为聿,遍考群籍而编此书。记事起子元天历元年(1328),迄于南明弘光元年 (1645)。其中万历以后70年篇幅居全书三分之一。该书的特点是对于《明实录》中避而不淡的一些重要史实,敢于直书;对于明代重要事件,经常将自己以及诸家的评论并列于后;对于所收史实进行了精审考订。该书清代及民国间均无刊本,故未经改纂。1958年中华书局出版张宗祥据蒋氏衍芬草堂和卢氏抱经楼两抄本互校本。
《左传纪事本末》五十三卷,清高士奇编著。该书是以章冲所做《春秋左传是类始末》为基础,加以补充扩展而成的。他以春秋时期各国诸侯为中心,在每个国家之内,把重大事件标目成篇,一篇也就是一卷。计有:周四卷,鲁十一卷,齐七卷,晋十一卷,宋三卷,卫四卷,郑四卷,楚四卷,吴三卷,秦二卷和列国一卷。
《山海经》是一部经典古代世界地理博物志,有《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与《海内经》一卷,共18卷,并有《山海经图》。其中多神仙异兽,方术祀典。瑰丽多采,让人能够忘却自身而与天地同乐。陶渊明读后,挥笔写下《读 山海经 》诗十三首,感叹道:"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鲁迅先生一生挚爱,《故事新编》中的《奔月》《补天》皆取材于本书。 本次出版以南宋淳熙刻本为底本,考以清光绪十二年郝懿行《山海经笺疏》、涵芬楼影印明正统十年刻本、清乾隆刻本吴任臣《山海经广注》;完整收入陕西省古籍整理专家张艳云老师白话全译《山海经》;生僻字随文注音;完整收入清代吴任成金阊书业堂藏版《山海经图》五卷与日本江户时代《怪奇鸟兽图卷》全彩甄选鸟兽图;校录刘歆"上《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