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书(二十四史繁体竖排)(套装共2册)》共三十六卷,较为全面地记载了从陈霸先建国到陈叔宝时被隋所更时期的历史,是现存的关于陈朝历史的比较原始的记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除政治、军事外,《陈书(二十四史繁体竖排)(套装共2册)》在哲学史、文学史、宗教史、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都保存了一些资料。
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增订本)》全三册,中华书局出版的增订本,比原先的版本更为翔实,篇幅上也有很大的增加。其中百分之八九十都经过改动。搜罗的范围更为广泛,而且又吸纳了极新的研究资料。
? 《东京梦华录注》是作为研究北宋汴梁的重要资料而收入《中国古代都城资料选刊》的。195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鄧之诚先生的《东京梦华录注》,到目前为止,是这部书的注本,它提供了不少可以和原著相互印证的参考资料,因此,《选刊》决定采用鄧注本。在印行前,除对鄧注的个别条目作了删除以外,其它皆未改动。
宋代史料辑集。近人丁传靖辑。传靖,江苏丹徒人。此书引用书达500余种,辑录了宋代600多人包括许多文人的轶事。丁传靖*的《宋人轶事汇编(上下)》全书20卷,前3卷为帝后,4卷至19卷为臣民,大致按时代先后排列,20卷附故事、杂事、禅林、方士、叛逆等。 此书引用的*述,以笔记、诗话为多,亦间及文集、方志、杂史等,搜采丰富,往往能补正史所无;一些正史没有专门记载的文人事迹,也赖此书得见大略。前者如陆游与原配唐氏的离异,书中《陆游》一节引《齐东野语》,提到了此事;后者如宋遗民郑思肖、汪元量、龚开等,书内有专节。所引*述,有一小部分是宋以后人所撰辑。材料转引,难免失实。如《郭忠恕》引《宋稗类钞》一则,源出《东坡七集.东坡集》中《郭忠恕画赞》。《宋稗类钞》对苏轼原文有所增减,而又未注明出处。引用材料有时有删略
《左宗棠全集(套装共15册)》包括《左宗棠全集:秦稿(1-9)》、《左宗棠全集:附册》、《左宗棠全集:家书诗文》、《左宗棠全集:札件》、《左宗棠全集:书信(1-3)》。左宗棠(1812~1885)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十分重要而又极其复杂的人物。他比曾国藩仅小2岁,与曾同时而齐名,都是清末湘军首领,共同镇压过太平军和捻军;又都是清末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和力行者。而他比曾国藩晚逝世13年,较曾进行了更多的历史活动:先是领军镇压陕甘回民起义;继之大举督师西征,歼灭入侵新疆达15年并获得英、俄等国支持的西亚浩罕汗国阿古柏匪帮,收复祖国辽阔领土新疆,并促成新疆建省,推进西部开发;后人值军机、总督两江、督办福建军务,病殁于抗法前线。他是一位很值得深入研究的历史人物。自左宗棠逝世后的百馀年来,人们对他的生平和思想,对他的
本书选编了中国历史档案馆所藏关于浙江海塘工程的宫中朱批奏折八十八件。选编的档案自雍正元年至宣统二年,其内容主要包括:一、臣工奏报海塘的修建情况;二、清廷奖惩治塘有功及失职官员情况;三、厘定治塘章程事宜;四、捐修海塘工程情况等。选编档案大多数为首次公布,这些系统详尽的档案,是研究治理海塘工程的重要资料。
鲁迅编印《北平笺谱》,一方面是为了保存民族的文化遗产,一方面是为新生的艺术提供营养。今天西冷印社的同志们与费君重印此书,意愿当亦同此。联想起四十年前的往事,编者就更加感念西泠印社和千千万万为传承民族文化而尽心尽力的普通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历经多少劫难,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其所以能重新萌芽以至葱笼茂盛,绿遍天涯,不仅需要“春风”,更需要土壤,那土壤就是甘为文化献身的广大普通民众。 《北平笺谱》共收笺谱三百三十二幅。西泠印社出版社除了以宣纸按原貌大小重印、制作成高档精美的线装书外,还选编其中的近七十幅印成《北平笺谱精选》,以满足普通读者的需求。
《增注史要》, 一函四册。此書為普及歷史知識的啟蒙讀物,由清代學者任啟運輯撰、吴兆慶纂注、任麟徵增注。 任啟運(二八七○一七四四年》,江蘇荆溪人。字翼聖,號釣臺。清朝著名學者,精理學,宗朱熹。著有《宫室考》 《尚書内外篇傳》 《孝經章句》《禮記章句》《清芬樓文集》等。
史学名著。记载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部纪传体通史。现据上海涵芬楼影印南宋刻本仿真线装出版。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本书精选资治通鉴部分经典篇目,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也通过精美配图给读者以感观享受。
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抄》,宋代有《太平御觉》,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堪称鸿篇巨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又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朱筠以为《永乐大典》收录图书未为尽全,因此上书建议向民间广泛征求佚书,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一百六十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 本书的出版发行无论是对于历史文献的研究整理,还是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与思想文化的研究,其积极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同时,由于《
国语是一部重要的先秦古籍,所记内容以春秋史事为主,不少记叙与左傅相表裹,汉书苏文志将其与左傅亚列入“春秋家”,故自汉人以下,或径称之为“春秋外傅”,而称左傅为“春秋内傅”。唐刘知几作史通,始别左傅与语为两种不同的体裁,而以国语作为“六家”亦即诸种史学著述中的一家,即今所称“国别史”之首。清四库全书总目于史部下无“国别”一项,而将其列入“杂史类”。无论何说,国语长期以来被视为一部基本的史学著作,是没有异义的。 不过,从严格意义上讲,国语实际并是一部史,它的目的并不在于纪事;以国分类,亦不是它的主要特色。国语的特点在于它是一部“语”,“语”的本义是议论。说文云:“语,论也。”其解“言”字曰:“直言曰言,论难日语。”是国语本为一部议论总集。
李秀成供词版本流序,以上述四种为主,余则不足论。 李秀成(一八二三年至一八六四年),广西藤县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曾随舅父读书两年,因家贫不能多读,遂于村塾帮工以补家用。一八五一年参加太平军。一八五三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得杨秀清保举为右四军帅,继而升任后四监军,驻防天京城外高桥。同年秋,李秀成跟随石达开去安徽巡查民务,得石达开赏识。一八五六年,在救镇江和破江南大营两役中立功,委为地官副丞相。一八五七年十月,封合天侯,任副掌率之权,提兵符之令。因上请洪秀全重用翼王,疏远安王、福王而遭严斥,被革除封爵。一八五八年,任后军主将,与陈玉成同为军率。越年封忠王。一八六零年夏,李秀成与陈玉成、李世贤再破江南大营,攻占常州、苏州、嘉兴、松江等。一八六三年自丹阳回天京护都,力劝洪
《聊斋志异》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艺术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之*。
《资治通鉴》是我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鉴于往事,资于治道”。本书节选了其中为经典内容,阐述历史,治道用世。本书添加版画图和注释、译文,选取权威版本精心校对,延请专家精心翻译,双色宣纸印刷,是读者不可多得的珍藏版本。
唐长孺先生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古代史分期魏晋封建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一生治学谨严,论著宏富。《唐书兵志笺正(外2种)》为《唐长孺文集》之一种,本册收入唐先生上世纪50年代出版的两部名作《唐书兵志笺正》与《三至六世纪江南大土所有制的发展》,另外收入了唐先生多年讲授、曾内部刊印的《魏晋南北朝史籍举要》。
《册府元龟》共1000卷31部1116门,它虽与《太平御览》卷数相同,但各卷容量较大,所以总字数约超《太平御览》一倍,有940 余万字,在《四库全书》中是仅次于《佩文韵府》的第二部大书。这部书的编纂目的是“欲载历代事实,为将来典法,使开卷者动有资益”,编纂的特点是所采资料不改旧文,不恰时原文下加注,资料范围都是正经正史,每部前有总序,每门前有小序,言简意赅,有助于使用本书。但因所采多为常见书,不注资料出处,以至自宋至清不为学者所重视。直至近代,始为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所注意并予以肯定和提倡。这部书材料丰富,引文整篇整段,自上古至五代,按人事人物,分门编纂,以年代为序,凡君臣善迹、奸佞劣行、礼乐沿革、法令宽猛、官师议论、学士名行,无不具备,可以说概括了全部十七史。它所收的史书又都是北宋以前古
晚清是一个风云剧变的时代,乃名符其实地多事之秋现在仍大体完好地保存在国家档案馆的数十万份军机处录副的奏摺,是那个时代所留下的权威、直接、相对来说也是为真实的记录。 这部《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系二○○二年岳麓书社出版的《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的姊妹篇。选者从曾氏存世的二千余道奏章中精选四十七道折片,并对这些折片产生的时代背景、折里折外的相关情事以及它在当时的作用、历史上的影响等等加以评点,试图通过评点来撩开晚清复杂微妙的官场文化之一角。 奏折其实就是报告。为给今人提供一种报告范本,该书还分析所选折片的写作技巧,指出其于报告这类文体的可资借鉴之处;并抉出折片中的精彩文句,以醒耳目;同时还附有译文,以便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原折。
《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学方面的极其宝贵的贡献。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梁玉绳编著的《史记志疑(上中下)》对《史记》中的错误作出了不少校订,对其疑难之处提出了许多值得参考的意见,并对于三家旧注的缺略,作了不少补充。为读者阅读了解《史记》提供了方便。
本书共十三卷,是明代学者、诗人、戏曲作家梅鼎祚辑纂的一部奇书。本书广辑自汉魏经隋、唐、宋至元、明间数百名妓女事迹,并以满腔热忱表示同情与敬意,认为她们是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有关作品,除少量为梅氏自撰,多录自前人记载,散落在诸多古籍中的佳作,被《青泥莲花记》发掘问世,汇于一编。梅鼎祚通过描写那些妓女的遭遇和人品,对明代中、后期,甚至整个封建社会进行揭露与抨击。本书以明万历三十年壬寅刻本为底本,以清宣统石印本为参校本,并据各篇出处,尽量核对原书。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套装上下册)》撰者李心传(公元二六七 一二四四年)是南宋著名史学家。宋史有传,惜多疏误。近人台湾大学王德毅教授着有李秀岩先生年谱和李心传著述考见台北文海出版社出版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末》,上海大学来可泓教授着有李心传事迹著作编年一书(巴蜀书社一九九○年版),杭州大学梁太济教授所撰两朝纲目备要史源浅探一文(载文史第三十二辑),对李心传其人其书皆有新的创获,可供参考。 李心传的主要史学著作,除《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套装上下册)》外,尚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别名高宗系年要录,以下简称要录)、旧闻证误两书。要录二百卷,记载宋高宗一朝三十六年间史事,其书的材料来源,是以高宗朝的日历、中兴会要为主[注],并广泛参考源文件数据和大量私家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