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有益斋读书志》六卷《续志》一卷,著录古籍凡一百七十馀种,遍及四部,既存《四库》未收秘笈,又多金陵乡邦文献;博考朝鲜、越南汉籍、古今妇女著作。集部诸书解题,尤著意补《宋诗纪事》之未备、纠《明诗综》之误考。解题兼述朱氏与钱泰吉、蒋光煦、劳格、钱培名诸人往来情形,藉之可详藏书、刻书故实。本次整理,以光绪间金陵翁氏茹古阁刻本为底本。
我国古代雕版印书,发端于唐,奠基于五代,兴盛于两宋,延袤于元明清,直至近代,雕版印刷一直占据着中国印刷业的主要位置。其间,举凡官署、藩府、私宅、坊肆、儒学、书院等竞相刻书,为后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典籍,弘扬了传统文化,但刷印这些典籍的版片迄今却万不一存,弥足珍贵。本书收录国内公私收藏的珍贵雕版上百块,是首次向国内外读者所作的珍贵雕版的大规模的集中展示。
《拾经楼紬书录》三卷,叶啓勋撰。《华鄂堂读书小识》四卷,叶啓发撰。二叶书录承其世父叶德辉《郋园读书志》之旨,录所藏书版本、行款、纸张、印记、校跋者姓名、收藏者姓名,天头地脚,卷端纸尾,书衣书根,朱笔墨笔,句读符号;并博考版本,揭橥一书版本之源流、刻印之先后、印本之优劣,并缕析各家著录之是非得失;兼述身世经历,于世道之日非、藏书之散亡、先人之遗泽、世父之亡故、子女之殇逝,随笔附记。本次《拾经楼紬书录》以民国间铅印本为底本整理,《华鄂堂读书小识》以湖南省图书馆藏稿本为底本整理。
《册府千华:珍贵古籍雕版特展图录》内容简介: 册府千华 珍贵古籍雕版特展 是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主办的展览,于2015年6月12日在国家典籍博物馆举行。此次展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对珍贵古籍雕版的全面展示,许多古籍版片为各馆的传世珍稀:西夏文《释摩诃衍论》版片反映了西夏刻书业的发达;清代内府《柯尔坪之战图》版片集西方凹版印刷术与中国传统凸版印刷术于一体,是中西文化交融的重要实证;清代刻版《当归草堂医学丛书四十卷》版片记载了诸多宋元时期失传的古籍内容。国家图书馆还专门展出馆藏早期代表性的雕版印刷品《大圣文殊师利菩萨像》、雷峰塔经《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开宝藏《大宝积经》等,让观众感受早期雕版书籍的魅力。
《章太炎藏书题跋批注校录》主要内容包括:附《序说》一卷、《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二十卷、《水道提纲》二十八卷、《前汉书补注》一百卷、《古籀拾遗》三卷、《世说新语》十一卷、《景德传灯录》三十卷、《伤寒明理论》四卷等。
本书是迄今著录金代文献最为详明的著作。作者在多年研究金代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广泛搜求,认真爬梳,整理出金代书目上千种,远远超出干嘉学者的二百余种。著录分为女真著述、文人著述、医学著述、佛教著述、道教著述等五部分。每部分先冠以序引,概括该类艺文状况;然后著录作者与书目,以作者为经、书目为纬;所收书目,一律说明存佚,引用文献均注明年代、作者、书名、卷数、篇目、版本及页码。内容丰富,体例规范严整,是了解和研究金代文化推荐的工具书。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成果。
本书对古佚书辑本进行了全面清量、考证,是文史所究者的参考书。
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是我国现存早的、具有提要内容的私藏书目,对于后世目录学影响极大。 该书收入的图书达1492部,基本上包括了宋代以前各类重要的典籍,尤以搜罗唐代和北宋时期的典籍为完备。这些典籍至今不少已亡佚和残缺,后世可据书目的提要而窥其大略。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部也又分45小类;书有总序,部有大序,多数小类前有小序;每书有解题,从而形成了一个严谨完备的体系。晁氏撰写的提要不仅翔实有据,而且注重考订,内容详略得当。其介绍作者生平、成书原委、学术渊源及有关典章制度、轶闻掌故,皆能引用唐宋实录、宋朝国史、登科记及有关史传目录,并详加考证。这些材料许多今已失传,因此晁氏所撰提要内容,很多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由孙猛整理的《郡斋读书志校证》,以清汪士钟初刊本为底本,用宋刊袁本
稽自有宋一代目录专籍流传至今者,以崇文总目、尤袤辽初堂书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四书为。崇文总目及遥初堂书目皆仅著录书名,不及孜订之事,未凿让者之愿。堤、陈二害,均能穷溯图书源流,有继往开来之功,为研治目录学之规范。顾晁志宋本具见袁、衢二刻,干载后犹得窥见原文。惟陈著书阙有间,今存世早可观者,祇元抄残书四卷而已。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所辑成之二十二卷本,以聚珍字印行流传。提要犹称〔当时编辑潦草,脱讹宏多,又原帙割裂,全失其旧〕,固非原本面目也,洎后流传之本,悉从此出。清代中叶,卢文招乃治理斯书,用力深,辑成《新订》直斋书录解题五十六卷,今存稿本,略有骏盘,然足以纠正大典本者,盖不胜枚举焉。此外,藏家时有校录之本,拾遗正讹,亦复不少。余少嗜流略之学,每虑斯书攸待
暂无内容简介。。。。。。
通志略是郑樵所著通志一书中的精华部分。通志全书共二百卷,由纪、谱、略、世家、列传、载记等六种形式组成。略分二十篇,五十二卷,通称通志二十略,简称为通志略。郑樵于史书编撰力主博通之论,通志即其所撰之通史。其书除二十略之外,皆为隋以前各史书之粗略综合,惟二十略有其独到之处,在体例方面,与其前杜佑之通典及其后马端临之文献通考相近,世人遂有“三通”之称,在史书编撰中,与纪传、编年二体可鼎立而三。 通志总序是一篇极好的史学论文,起首即说:“百川异趣,必会于海,然后九州无浸淫之患。万国殊途,必通诸夏,然后八荒无壅滞之忧。会通之义大矣哉!”各种学问包括史学,必须会通,是郑樵的重要学术理论。因此对于用通史体著书的司马迁评价很高,对于用断代史体著书的班固便力加贬抑,用词或不免于偏激,
《文史通义》是我国著名史学家章学诚(1738-1801)的代表作。由于种种原因,这部书自问世以来一直未曾有过令人满意而完整的定本。为了弥补这个缺憾,作者根据章氏著作此书的本意,在通行版本的基础上,对这部史学名著进行了重新整理和编定,对研究章氏学术思想,了解他的艰难的学术生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史通义新编》出版后,曾获得了中外学术界师友们的好评,为研究章氏学说创造了方便条件。许多学者并认为可以作为《文史通义》的定本。但是,同时亦有许多友人提出,特别是青年朋友提出,章氏之书比较难读,好能够有个注本。所以就校注了本书。 《文史通义》的内容十分庞杂,它既不像《史通》专门论史,也不像《文心雕龙》论文那么单一。 章实斋先生故里墟镇人员政府怀着对这位乡贤的崇敬心情,对该书出版还给以资助
《宝刻丛编》二十卷,南宋陈思编。陈思,字绩芸,生卒年不详,宋理宗时(二一二五-一二六四)在世。南宋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官成忠郎、国史实录院秘书省搜访。编刊《宝刻丛编》、《海棠谱》、《书苑菁华》、《小字录》和《雨宋名贤小集》,着有《书小史》十卷。 《宝刻丛编》著录从战国时秦国石鼓文、诅楚文到五代时的石刻文字的目录,除碑刻外也包括少量铜钮、铜钟、铁器的铭文,还收录了部分法帖石刻。全书按《元丰九域志》所载宋地方行政区划编排,并包括了淮河以北地区。将保存于各州郡的石刻名目依年代顺序排出,凡地点不详的石刻都列在第二十卷之中。书中每条石刻名称之后,摘录了各家的题跋,主要有《集古录》、《金石录》、《隶释》、《隶续》,还有《诸道石刻录》、《访碑录》、《京兆金石录》、《复斋碑录》、曾
《士礼居黄氏丛书(套装共2册)》包括了:《士礼居黄氏丛书(上册)》《士礼居黄氏丛书(下册)》。黄丕烈晚年因生计窘迫,藏书逐渐流散,一度曾为艺芸书舍、海源阁、铁琴铜剑楼等收藏。其藏书现存于国内者,绝大多数分藏于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台北“中央图书馆”等;流往国外的,则藏于日本静嘉堂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