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明代名医吴昆(15511620)对《素问》的注释。他出生于中医世家,先后拜师不下72人。他注《素问》多与实践相合,务去空谈,创建颇多,为后人所推崇。本书以现存早的万历本为底本,以日本元禄六年书林吉村左卫门重刻明玉树堂本为补校,并参阅了清刻宏道堂本,及光绪己亥程氏刻本,点校注释而成。
中医火神三书,清.郑钦安著。包括《医理真传》四卷(1869年)、《医法圆通》四卷(1874年)及《伤寒恒论》十卷(1894年)。三书各有特点,又一脉相承。《医理真传》论乾坤坎离、五行、四诊、辨阳虚阴虚等中医基础理论;《医法圆通》论杂病证治,辨内外虚实及经方时方之要等,切合临床;《伤寒恒论》阐释《伤寒论》原文,解释方义,剖析脉症,诚为有识之见。以上三书可谓是中医院校师生及中医临床大夫之作。
《花韵楼医案:四卷本》由[清]顾德华著
本书讲述中医五运六气的天文渊源,结合临床印证中医“天人相应”的合理性,以古代天文知识为主,临床为辅,介绍伤寒钤法日干支治病的运用诀窍,不仅构建出《内经》的核心内容,而且复原完整的《伤寒论》,指出医圣文本之中的内在逻辑,与中医临床紧密衔接,验证于当下。
罗大伦著的《古代的中医--七大名医传奇(第3版)》介绍了古代中医的真实生活以及他们的成才之旅。在每一位医家之后,作者还总结了这位医家最拿手的养生精华。作者考证了大量的史实,使书中人物栩栩如生,情节环环相扣,仿佛诸位医家就是你身边的一个熟悉又亲切的老朋友,但内容又绝非虚构,皆有严谨的史学和文献学考证。语言生动有趣,行文流畅,养生部分更是方便可行。该书感人至深,读之者无不在嬉笑怒骂之中潸然泪下,堪称是一本难得的励志书和养生书。
《黄帝内经素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本书的成书年代,据多人考证,认为是春秋战国时代。 本书共二十四卷,分八十一篇(原缺“刺热论”、“本病论”两篇,今据别本补入,附于书后)。本书内容丰富,包括有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疗、预防、养生以及人与自然、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和运气学说等多方面内容。该书系统地反映了秦汉以前我国的医学成就,综括了中医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是学习中医者的古典医书。 本书可供中医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者阅读参考,也可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灵枢经》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古典医籍,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灵枢经》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灵枢经》共十二卷,分八十一篇。全书除了中医阴阳五行的理论原理、脏腑功能、病因、病机等以外,并论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以及治疗原则等,内容非常丰富。几千年来,一直对中医的临床实践起着指导性作用,所以仍是今天研究中医学、提高中医理论水平的古典医书。可供学习中医、中医教学,以及从事中医研究工作者阅读参考之用。 本书是根据明?赵府居敬堂刊本,经过校勘、标点排印的。 本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素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本书的成书年代,据多人考证,认为是春秋战国时代。 本书共二十四卷,分八十一篇(原缺“刺热论”、“本病论”两篇,今据别本补入,附于书后)。
《寿世保元》为明朝内府大御医龚廷贤所著,对该书的内容,龚氏自谓:"采摄于名藩之异授,内府之珍藏,宇内大夫之所家袭,方外异人之所秘传,并发诸前人之所未发,参互勘验而成"。全书共为十卷。卷一总体介绍有关诊断治疗的基础理论;卷二-十分述各科病症的辨证论治,搜集了较多的方药和治法,取材广泛,选方大多切于实用。并附医案。以启后学。本书自问世以来流行甚广,刊本达数十种之多。
《扶阳论坛.5》为2012年11月在成都召开的第五届扶阳论坛专家演讲稿等相关内容进行整理策划组稿的一部著作。与2008年出版的《扶阳论坛》、2009年出版的《扶阳论坛.2》、2011年出版的《扶阳论坛.3》、2012年的《扶阳论坛.4》为系列书,本书为将扶阳论坛的录音资料进行编辑转录,复经论坛主讲专家进行斟酌补益后组稿而成。本书延续了《扶阳论坛》的“完全现场实录”的鲜明特色,让无暇参会的广大中医同仁、中医爱好者也能够感受完整、真实的“实录现场”。
本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精选刘渡舟教授经方治验207例,并附其门人姜元安治案19例;下篇精选刘渡舟教授医论12篇。全书所选之医案及医论,紧扣临床治疗这一主题,从辨证思路、病机认识及方药特点各个方面阐述了经方的临床运用,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对于深入理解仲景学说以及掌握经方临床运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不但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而且有很高的指导临床实践的价值,是现代临床运用经方的专著。因此,本书是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及中医院校本科生、研究生、教师的推荐之书。
本书运用幽默睿智的语言解读中医经典之最——《伤寒论》,融合古今名医研习伤寒的精华,传递合而不同,立足临床的学习之道。秉承传统研究《伤寒论》的六经辩辨证之法,从表至里,循序渐进,不遗余力地贯穿以精妙的圆运动思想,令中医思维紧紧地拴在一个圆里,展示出了一气周游伤寒的精髓。解释医理和分析经方交替进行,势在让读者领略《伤寒论》的严谨和实用,原本枯涩难明的《伤寒论》终于再次被赋予了全新的血肉和灵魂。
本书以章回体小说的生动方式,对被誉为“岭南伤寒四大金刚”——易巨荪、陈伯坛、黎庇留、谭星缘对经方的验案进行了精彩诠释,把读者带到“四大金刚”身边,身临其境般地跟随“四大金刚”看病,研讨。 “四大金刚”的医案堪称经方医案的典范,处处体现了“方证对应”的原则,效如桴鼓。当代经方家黄仕沛先生对“四大金刚”的医案进行了注释,书中所论虽为黄仕沛本人的学术见解,但均以贴近仲景原意为原则。本书尤其突出的特色是借助“穿越体小说”的形式进行了演绎,且把岭南文化元素巧妙融入其中,读起来令人耳目一新。 本书适合中医临床者、经方学习者和应用者阅读。
《岭南中医药文库·典籍系列:伤寒论近言》是岭南地区较早的专门论述《伤寒论》的医著,在伤寒方面,何氏认为不同体质的人,同样感寒后,会表现出不同的症型。六经次第是从其行于躯壳之浅深划分。传经次序,只是大概而已,不可拘泥。治疗时,亦当遵循此原则,但见某经脉证,即治某经。伤寒六经,包括足经和手经。六经皆有经病和腑病。治疗大法以驱邪为要。否认喻昌的“三纲鼎力”说。反对“伏气温病说”。怀疑经典。认为《内经》未必出于岐黄,可能为后人托名所为。根据天津医药技术情报站藏清乾隆六十年乐只堂刻本影印。
《伤寒杂病论类编》,原名为《金匮玉函经类编》,初由内藤希哲执笔,撰成太阳病三卷、阳明病一卷、坏病篇二卷,共计六卷。希哲去世后,门人小岛伯玉继承其业,耗时近三十年完成全书十二卷,于明和二年(1765)脱稿,京都大学藏其写本。后又经馆林藩医大岛仲和与其侄小岛伯象重加修定,编为十三卷,于文政二年(1819)刊行。 本书将《伤寒杂病论》条文分类重编,并加注解,卷一为序论、脉法、辨证、治法篇,卷二至卷五为太阳篇,卷六至卷七为阳明篇,卷八至卷十为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篇,卷十一至卷十三为辨坏病脉证并治,末附《伤寒杂病论类编》附言、平脉法贬伪及后序。如果把内藤希哲所撰《医经解惑论》看作是希哲学术思想体系的总论,那么后人为希哲整理的《伤寒杂病论类编》则可以看作是研究各论,二书互为根本与补充,构成了内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全书共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并按药物的功效和主治分为上、中、下三品。本书作为《神农本草经》的通俗读本,在保留原著原有体系的前提下,集注释、导读于一体,并从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和临床实用研究价值入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每味药物进行论述。本书内容翔实,适合中医药院校师生、中医药临床工作者及广大中医药爱好者参考阅读。
《读素问钞》,医经著作。元·滑寿注,明·汪机续注。续注本刊于1519年。《读素问钞》选录《素问》中的重要内容:脏象、经度、脉候、病能、摄生、论治、色诊、针刺、阴阳、标本、运气和汇萃12类,予以简要注释。续注部分又作了若干补充,又名《续素问钞》。现有多种明刻本及《汪氏医学丛书》本。滑氏之前,对《内经》进行类编整理者代不乏人。滑氏是首次节略类编《素问》者,删其繁芜,撮其枢要,择《素问》之要,分为十二类,有利于读者对《素问》中有关问题的整体把握。滑氏类编《素问》对后世研究《内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张介宾著《类经》、李中梓著《内经知要》,对滑氏的分类方法皆有借鉴。本书对《读素问钞》进行校注,用简化字和现代标点编排,在正文中随文出校语,做注释。注释立足古今医家研究内经之基础,力求简明,以便阅读
《摄生总要》,明末洪基著。书凡九卷,分为四部分:《摄生秘剖》四卷、《房术奇书》二卷、《摄生种子秘剖》二卷、《种子方剖》二卷。其中《摄生秘剖》是著者精选“丸散方之最神奇切用者”80首汇录而成,涵盖了内、外、妇、儿、五官科疾病及养生等方面;《房术奇书》《摄生种子秘剖》《种子方剖》主要论述房中之术、养生导引之法,以及种子求嗣之理,共载方94首,并导引图8幅、八卦图1幅、十月受胎图10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