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十八卷、各八十一篇,总共十八万字有余。《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现存的医学典籍之祖,其名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书以黄帝和岐伯等人对话的形式写成,但其内容不仅限于医学,而与中国古代的哲学、天文、地理等学科密切相关,是一部关于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著作。
康平本、康治本均为流传于日本的《伤寒论》古本,被认为是最贴近东汉张仲景《伤寒卒病论》原著的版本,对于学习和理解《伤寒论》有重要价值。本书中,《康平本伤寒论》以大塚敬节收藏的《康平本伤寒论》传抄本为底本,《康治本伤寒论》以日本京都书林于安政五年雕版刊行的《康治本伤寒论》为底本,均以宋本《伤寒论》为校本,改竖排繁体为横排简体,重新标点,其中与宋本《伤寒论》内容有异之处,保留原文,文下出注。为优选地反映古本的原貌,针对康平本中的原文、追文、旁注和嵌注等,分别采用不同颜色、字体字号等加以区分,清晰明了,以便于读者厘清关系,对照学习,更好地理解《伤寒论》内容。
“郭霭春中医经典白话解系列”丛书包含《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难经集注白话解》、《伤寒论校注白话解》、《金匮要略校注白话解》5种。 《伤寒论校注白话解》一书是对中医经典《伤寒论》的校注和白话解,体例上分为原文、成注、校、注、白话解五项内容。本书参考多种善本及诸家注本,校文严谨详实,注文旁征博引,白话解通俗易懂,互为补充印证,深刻揭示了《伤寒论》原文的奥旨。本书对学习和精研《伤寒论》具有较好的辅助作用,适合中医药院校学生、中医药从业者及广大中医药爱好者阅读。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是现存最早的中医临床经典著作,它所确立的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开拓了中医临证医学的新纪元,成为后世中医诊治疾病的准绳。全书以理、法、方、药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了多种外感病和许多杂病的辨证论治,涉及中医方剂学、药剂学、护理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中医的发展和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的方剂被后世称为“经方“,张仲景也被称为““医圣”。
钟耀奎一生以弘扬中医学理论、振兴中医药事业、培养中医人才为己任,孜孜不倦,鞠躬尽瘁。这次入选为现代岭南中医药名家,将他的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编辑成《岭南中医药文库 医家系列:岭南中医药名家钟耀奎》一书出版,全书以《伤寒论》研究、中医内科疾病诊治为重点,翔实反映了钟耀奎学术特色及临证遣方用药的宝贵经验,内容精要易览,实用性强,对深入发掘、整理、继承岭南中医药文化遗产,启迪后学具有积极的意义。本书由钟敏莹、张熹煜编著。
田合禄先生多年致力于五运六气研究,并用五运六气解读《伤寒论》,开拓了学习《伤寒论》的新思路,主张心主太阳、肺主阳明、三焦主少阳、脾主太阴,四经共主一年四时阴阳,从而揭开了“病发于阳”“病发于阴”的千古谜团,获得了可喜新成果,创建了田氏“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同时,田合禄先生正本清源,还提出了“六经病欲解时”是张仲景创作《伤寒论》之大纲的新观点,迎刃解除了以往百思不解的疑难问题,拨乱反正而见《伤寒论》真面目。《五运六气解读 伤寒论 》适合广大中医药爱好者、中医药院校学生、临床医师及《伤寒沦》研究者阅读参考使用。
《伤寒集验》初刊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卷首为总目录,卷一从总论起至房劳止,卷二从直中阴经起至水气止,卷三从脏结起至婴儿伤寒止,卷四从桂枝汤起至小半夏茯苓汤止,卷五从大黄黄连泻心汤起至甘草汤止,卷六从太阳丹起至大白术汤止,计一百三十余则,方近五百。后附伤寒六法、劫病各法、伤寒死候等。本书内容丰富,所载除伤寒病证外,尚论述时气温病、杂病诸症。详言其发病机理、所见证状、辨证方法、施治方药,后录伤寒、杂证诸方。间有评论,要言组方用药之理,偶记加减之法。列证较详,虽方药稍有枝蔓,但对丰富伤寒理论内涵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中医火神三书,清.郑钦安著。包括《医理真传》四卷(1869年)、《医法圆通》四卷(1874年)及《伤寒恒论》十卷(1894年)。三书各有特点,又一脉相承。《医理真传》论乾坤坎离、五行、四诊、辨阳虚阴虚等中医基础理论;《医法圆通》论杂病证治,辨内外虚实及经方时方之要等,切合临床;《伤寒恒论》阐释《伤寒论》原文,解释方义,剖析脉症,诚为有识之见。以上三书可谓是中医院校师生及中医临床大夫之作。
《棲隐楼医话》(1917)为清代医家俞彬蔚所辑。俞彬蔚,字舲芗,别号镘畊,江苏无锡县人,清末医家,亦精于书法,留有楹联数幅。本书共八卷,俞氏以医话、医论的形式,记载了基础理论、临床治疗、用药、养生、医案等内容,同时兼参当时的西医学说,各取所长,兼抒心得,各有详略,内容丰富,对当今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次校勘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生命科学图书馆所藏民国稿本为底本。经此次研究考证,该本应为作者民国稿本。
《医理发明》,清代黄元吉编辑,成书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全书共八卷,卷一、卷二论述脉证、医理及多种内科杂病的证;卷三、卷四记有内外妇儿医案180余则,卷五载有眼科、外科的理法方药及40余则医案,卷六为药性论,收载药物200余味;卷七为经验杂方用法,收载经方验方100余方;卷八记载伤科穴道图及方剂。全书立论处方,推崇方药以合宜为用,力陈滥用成法成方之弊,故多以自拟方为主。本次整理以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什邡广济堂刻春林堂重修本为底本。
《摄生总要》,明末洪基著。书凡九卷,分为四部分:《摄生秘剖》四卷、《房术奇书》二卷、《摄生种子秘剖》二卷、《种子方剖》二卷。其中《摄生秘剖》是著者精选“丸散方之最神奇切用者”80首汇录而成,涵盖了内、外、妇、儿、五官科疾病及养生等方面;《房术奇书》《摄生种子秘剖》《种子方剖》主要论述房中之术、养生导引之法,以及种子求嗣之理,共载方94首,并导引图8幅、八卦图1幅、十月受胎图10幅。
《千金方 千金翼方》:唐朝百岁药王孙思邈对前人食疗养生理论的系统总结 中华养生经典 丛书之《千金方?千金翼方》,是我国唐代名医 药王 孙思邈两部传世名著养生内容的合辑本。孙思邈在书中首次汇集了大量前代养生论著和民间流传的养生食谱与按摩导引锻炼方法,加上孙氏自己高寿一百余岁的养生经验记载,使这两部著作在官方和民间均有很高的知名度,其中的养生知识也为历代民众所信服遵行。本次出版我们对文言原文进行了全文注解和白话翻译,对原文中涉及的养生知识原理在 点评 部分用现代中医药科学知识进行了分析鉴别,并配有与内容相关之生动插图六十余幅,有助于广大读者理解这两部古代中医药名著。
《黄帝内经素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本书的成书年代,据多人考证,认为是春秋战国时代。 本书共二十四卷,分八十一篇(原缺“刺热论”、“本病论”两篇,今据别本补入,附于书后)。本书内容丰富,包括有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疗、预防、养生以及人与自然、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和运气学说等多方面内容。该书系统地反映了秦汉以前我国的医学成就,综括了中医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是学习中医者的古典医书。 本书可供中医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者阅读参考,也可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宋本《伤寒论》和《金匮玉函经》是同一部书的两个不同版本,均经过北宋“校正医书局”的整理而流传后世。《金匮玉函经》虽与《金匮要略》书名相近,但并不相同。 为了方便读者研读宋本《伤寒论》和《金匮玉函经》这两部古医籍,本书采用左右页而对照编排版式,帮助读者近距离地同时阅读两书的文本,考察其异同,从而能够以新的视角理解《伤寒论》条文,对全面学习六经辨证、正确理解仲景学说颇有助益。
为整理胡希恕经方医学的师承细节、传承脉络,在胡希恕先生诞辰120周年前夕,胡老学术传人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编纂了这本文集和画册。这本由马家驹主编的《走近胡希恕:胡老弟子跟师追忆与经方医学传承纪实(彩图画册版:)》内容为胡希恕先生生平事迹、生前所带学生的回忆性文章或专题访谈,追忆和重温了一代经方大师胡希恕生活和学术生涯的点滴风貌。此外,本书内容还包括胡老学术传人团队传承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活动纪实,希望为中医师承教育提供一个细节化的生动模板。
《岭南中医药文库 典籍系列:岭南卫生方》集宋元以前岭南地区多发之瘴疟研究之大成,其内容是对《黄帝内经》关于 因地治宜 学说的继承与发扬。书中从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者等方面,提出瘴疠与伤寒、温病的区别,早于吴又可的《温疫论》三百余年,在对岭南流行性传染病的认识和诊治上有很大的进步,也给宋元之后甘温补元、扶正治瘴以启示。
《医学统宗》,明代医家何柬编纂,大约成书于明代晚期(1500年以前)。本书由《(难经本义)补遗》《治病针法》《诊家枢要》《医书大略统体》《后言》《杂录》《试论》七部分组成,详细记载了《黄帝内经》《难经》等医经原文及滑寿、刘纯、何柬等医家对经文的解读和临证心得,内容涉及医理、针法、脉诊方药以及对医书的评述等,是一部学术价值较高的医学丛书。书中还附载了明代地方医政部门的试卷,为研究明代医事制度提供了珍贵资料本次点校以日本京都大学图书馆所藏《医学统宗》影印本为底本。
《成方切用》是清代吴仪洛、史欣撰。该书是继《医方考》(明)、《医方集解》(清)后又一部较为著名的方论类著作。全书共十四卷,卷首为制方总义及《内经》一十二方;第一至第十二卷每卷又各分上下,各为一门,共设治气、理血、补养、涩固、表散、涌吐、攻下、消导、和解、表里、祛风、祛寒、消暑、燥湿、润燥、泻火、除痰、杀虫、经带、胎产、婴孩、痈疡、眼目、救急二十四门。每门开篇有总论,后列诸方,每方先记主治病证,并分析每种症状产生的机理;继出组方用药、剂量与服用法;再论配伍原理,即方论(方义),及用方禁忌等;最后有方剂加减变通运用方法。全书共收正方656首(含《内经》12方),附方与类方共(有方名者)446首,涉及异名31个。合计收方1102首。卷末为"勿药元诠",介绍历代调神、调息等非药物养生保健法。本次整理是以乾隆本为底本进行校
《疮疡经验全书》,原题宋代窦汉卿辑著,实为明代窦梦麟据家传本增辑而成,初刊于明隆庆三年(1569),共十二卷。卷一至卷七为窦梦麟家传藏本内容,按发病部位及类别论述外科病证的图例、证治,共816条。卷八至卷十二为辑编内容。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浩然楼刻本在十二卷之后又增录明代陈司成之《霉疮秘录》,合为十三卷,流传甚广。
《傅山手录 丹亭真人卢祖师养真秘笈 校释》一书是继整理出版《傅山手录 丹亭真人卢祖师玄谈 校释》(以下简称:《玄谈》)之后的第二部书,也是首次系统整理出版的“傅山丹功导引经典传承系列”丛书的第二部书。 傅山丹功导引炼养医学体系主要分为:祛病部、延年部、成真部、了道部四大部,层层递进、次第严明,已经出版的《玄谈》一书所述的内容主要属于祛病部,而《养真》一书所述的内容主要属于成真部。
本书主要分为概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概论简要地论述了《神农本草经》的产生与发展史、经方的形成与发展、经方用药思路启示及本书之指要。各论将仲景书之用药164味适当归类,分为16章。内容旨在对文字古奥的《神农本草经》原文探微索隐、探索仲景书之252首经方运用164味药物的方法与规律、对经方与祖药(专指《神农本草经》之药)的“血缘关系”进行系统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是作者几十年潜心经典,勤于临证,学用结合,深思领悟,缜密构思,精心通释之结晶,另有附录“论用好经方的十九大关系及案例”。本书适合从事《中药学》《方剂学》教与学的人员学习,更适合研究《神农本草经》经方及二者关系的学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