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寿世保元》是继他的《万病回春》等书之后的又一部综合性医学著作,也是集中反映和体现其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的一部高水平著作。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寿世保元》十卷,脏腑、经络、诊法、治则、药性、病证(内外妇儿)、方剂、民间单验方、急救、气功、食疗、养生、杂治、救荒本草、灸法等内容无所不包,其中有很多是 内府之珍藏,方外异人之秘传 ,有些是他 百投百效 的治疗经验,读起来真正感到是一部切切实实的好书,难怪刊刻后被医家所推崇而广泛流传。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寿世保元》名曰 寿世保元 者,意为保得人身之元神、元气,从而达到 仁寿之域 。书中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学术观点,而且更重要的是给了人们治病、防病和养生的方法。兹点校出版,更适合临床医生、中医爱好者,及广大群众阅
本书为日本著名汉方医学家大塚敬节(1900-1980)的代表作之一。 大塚敬节先生秉承“汉方医学研究,始于伤寒论,终于伤寒论”之说,毕生坚持持续研究《伤寒杂病论》。 大约从一九七二年秋季,大塚敬节先生开始执笔编写一部对于《金匮要略》解说的书籍,从一九七三年一月开始,以《金匮要略研究》为名,在财团法人日本汉方医学研究所的月刊会志《活》上连载。这项工作至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完成,跨越七年。 在《金匮要略研究》一书中,大塚敬节先生对于不出方药的条文大多轻轻放过,而对于方药着力尤深,包括药物的用量、加减和适应范围等。书中先生习惯于在“注释”栏目中讲药物,在“应用”栏目中讲方剂,并且注意和现代医学相结合。
《伤寒论今释》撰于1930年。陆氏综合前人注疏,参考日人学说,对《伤寒论》用较浅显的理论予以分析、归纳和诠释,选注精要。作者对《伤寒论》中的某些条文,试图用近代医学科学理论加以融汇或诠释,在中西汇通和中医发展方面做出了大胆尝试。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丹溪医集》是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一生著述的辑集、点校本。朱丹溪,名朱震亨,字彦修,元婺州义乌人,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朱氏一生著述颇丰,据文献记载,具名丹溪撰者不下二十余种。经考证,其中有其门人所撰,或其私淑者编写,有的则属托名之作。今将丹溪本人自撰,和门人、私淑者整理的著作,凡八种,编辑点校,勒成一册,名日《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丹溪医集》,以飨读者。 丹溪自撰三种。 《格致余论》,一卷。撰于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是丹溪晚年见解甚深之作。收医论四十一篇,倡导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的论点,治疗上注意 滋阴降火 ,为反映朱氏学术思想的代表作。 《局方发挥》,全书凡一卷,以问答题例讨论了三十多个问题,力辟滥用温补燥热之非,阐述 滋阴降火 学术见解,系针对《太
《张聿青医案》,为清末名医张乃修(字聿青)的临证治案集,经门人吴文涵(字玉纯)、邵清儒(字正蒙)等搜集整理编次,由吴氏于1918年铅印成书。全书20卷,将所治病证分为中风、风湿、湿温、伏暑等79门,另有丸方、膏方两门及论著(含评改门人医论)16篇。全案共计1139则,内容以外感、内伤及内科杂病为主,兼及五官、外科、妇科诸证。医案记录完整,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或简捷明了,或展开分析,或连续复诊,务在辨明病机,然后确定治法。张氏经典理论深厚,宗《内经》,法仲景,兼采各家之长,临证注重脉诊,用药灵活,疗效显著。大多医案辨析病情详尽透辟,部分医案附有门人按语,于临证多有裨益。本次以1918年江阴吴氏抢先发售铅印本为底本整理而成。
陶弘景以附经为说的方式整理魏晋以来流传的《本草经》传本,编成载药730种的《本草经集注》,该书采用朱墨分书合本子注的形式,使《本草经》原文与名医添附的内容判然有别。唐代显庆年间官修本草,即以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为蓝本,拓展成《新修本草》,宋代开宝、嘉祐官修,皆沿用唐代传统,所以《本草经集注》的主体部分通过《证类本草》得以保留下来。本次整理为辑佚复原,以宋本《证类本草》为主,利用敦煌、吐鲁蕃出土的《本草经集注》残本及《新修本草》残写本,优选地恢复失传700年的《本草经集注》。
《妇人大全良方》由宋朝医家陈自明所撰,成书于南宋嘉熙元年(1237)。全书24卷,分为调经、众疾、求嗣、胎教、妊娠、坐月、产难、产后8门。每门分列若干病证,以病设论,以医论冠其首,后叙病因、证治、方药,并间附医案。本书汇集了《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经效产宝》《千金方》《外台秘要》等40余种妇产科专著及有关医籍中的妇产科医学理论与临证经验,并结合了陈氏家传秘方及其多年积累的丰富的医疗实践,是一部全面系统论述中医妇产科的专著。本书自问世后,对后世医家产生了较大影响,为中医妇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至今对中医妇科的发展仍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本书是现存最早的全面论述经、带、胎、产的妇科专书,不仅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也有独特的学术价值。本次整理选用很好版本为底本。新增点评,反映了点评专家多年研
本书为日本著名汉方医学家大塚敬节(1900-1980)的代表作之一。 大塚敬节先生秉承“汉方医学研究,始于伤寒论,终于伤寒论”之说,毕生坚持持续研究《伤寒杂病论》。 大约从一九七二年秋季,大塚敬节先生开始执笔编写一部对于《金匮要略》解说的书籍,从一九七三年一月开始,以《金匮要略研究》为名,在财团法人日本汉方医学研究所的月刊会志《活》上连载。这项工作至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完成,跨越七年。 在《金匮要略研究》一书中,大塚敬节先生对于不出方药的条文大多轻轻放过,而对于方药着力尤深,包括药物的用量、加减和适应范围等。书中先生习惯于在“注释”栏目中讲药物,在“应用”栏目中讲方剂,并且注意和现代医学相结合。
《黄帝内经素问》(简称《素问》)作为中医学理论专着的鼻祖对它的研究代不乏人,有关《素问》的语译本、注释本及各种校勘本社会上多有流传,然而这些大多为一家之言。《黄帝内经素问校注》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下进行的科研项目之一,经过全国专家论证,作者郭霭春历经数年之久,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又挖掘出一些新的资料,采众家之长,结合自己的见解,整理研究了这部《素问》。内容设有提要(针对每一篇)、原文、校勘、注释、按语几项,名曰《黄帝内经素问校注》。另外,尚有它的姊妹篇《黄帝内经素问语译》同时出版。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资料丰富,校勘翔实,训解精当,其中对《素问》的一些研究论点,经全国有关专家审定,代表了八十年代研究的近期新水平,适用於临床、教学及广大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是一套中医古籍珍本影印和现代批注导读相结合的创新型古籍整理工程,该丛书保持了中医古籍的原貌,真实地反映出珍本古籍的特征,*限度地发挥珍本古籍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影印后在每本书的每卷后进行集中校勘、注释,每书前有导读来介绍作者生平、学术背景、该书临床价值和史料等,凝聚名家经验和学术思想,萃取精华,突出“法”、“术”,以达“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效。《伤寒金匮卷》收录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及其注释、发挥类著作35种,所收载版本多为首次出版,尤为珍贵。本书为《伤寒金匮卷》中的一本。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是一套中医古籍珍本影印和现代批注导读相结合的创新型古籍整理工程,该丛书保持了中医古籍的原貌,真实地反映出珍本古籍的特征,*限度地发挥珍本古籍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影印后在每本书的每卷后进行集中校勘、注释,每书前有导读来介绍作者生平、学术背景、该书临床价值和史料等,凝聚名家经验和学术思想,萃取精华,突出“法”、“术”,以达“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效。《伤寒金匮卷》收录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及其注释、发挥类著作35种,所收载版本多为首次出版,尤为珍贵。本书为《伤寒金匮卷》中的一本。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伤寒金匮卷金匮要略浅注)》是一套中医古籍珍本影印和现代批注导读相结合的创新型古籍整理工程,《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伤寒金匮卷金匮要略浅注)》保持了中医古籍的原貌,真实地反映出珍本古籍的特征,*限度地发挥珍本古籍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伤寒金匮卷尚论后篇)》是一套中医古籍珍本影印和现代批注导读相结合的创新型古籍整理工程,《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伤寒金匮卷尚论后篇)》保持了中医古籍的原貌,真实地反映出珍本古籍的特征,*限度地发挥珍本古籍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为了更好地整理保护中医文化遗产,利于读者深入研读中医古籍经典,由*、科技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立项、南京中医药大学领衔全国多所中医药院校及中医药研究机构共同编纂、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和岳麓书社联袂出版的大型中医药文献丛书《中医古籍珍本集成·温病卷》预计将于2014年8月面世。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上接《中国医学大成》余绪,补前贤之遗憾,以传承中医药之经典,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该套丛书将整理、点校、评注中医古籍文献300种,分为《医经卷》、《伤寒金匮卷》、《温病卷》、《诊断卷》、《本草卷》、《方书卷》、《内科卷》、《外伤科卷》、《妇科卷》、《儿科卷》、《五官科卷》、《针灸卷》、《养生卷》、《医案医话医论卷》、《综合卷》15个分卷。全套丛书采用珍本古籍原版影印,以求保持古籍原貌,真实反映珍本古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是一套中医古籍珍本影印和现代批注导读相结合的创新型古籍整理工程,该丛书保持了中医古籍的原貌,真实地反映出珍本古籍的特征,*限度地发挥珍本古籍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影印后在每本书的每卷后进行集中校勘、注释,每书前有导读来介绍作者生平、学术背景、该书临床价值和史料等,凝聚名家经验和学术思想,萃取精华,突出“法”、“术”,以达“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效。《伤寒金匮卷》收录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及其注释、发挥类著作35种,所收载版本多为首次出版,尤为珍贵。本书为《伤寒金匮卷》中的一本。
本书名为《 灵枢 直译》,是将黄帝内经灵枢81篇用现代汉语译出。以篇为单位,分题解、原文、注释及译文四部分。题解针对篇名及内容,原文是原文照录,注释针对字词,译文是现代汉语。
《疮疡经验全书》,原题宋代窦汉卿辑著,实为明代窦梦麟据家传本增辑而成,初刊于明隆庆三年(1569),共十二卷。卷一至卷七为窦梦麟家传藏本内容,按发病部位及类别论述外科病证的图例、证治,共816条。卷八至卷十二为辑编内容。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浩然楼刻本在十二卷之后又增录明代陈司成之《霉疮秘录》,合为十三卷,流传甚广。
《黄帝内经素问》(简称《素问》)作为中医学理论专着的鼻祖对它的研究代不乏人,有关《素问》的语译本、注释本及各种校勘本社会上多有流传,然而这些大多为一家之言。《黄帝内经素问校注》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下进行的科研项目之一,经过全国专家论证,作者郭霭春历经数年之久,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又挖掘出一些新的资料,采众家之长,结合自己的见解,整理研究了这部《素问》。内容设有提要(针对每一篇)、原文、校勘、注释、按语几项,名曰《黄帝内经素问校注》。另外,尚有它的姊妹篇《黄帝内经素问语译》同时出版。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资料丰富,校勘翔实,训解精当,其中对《素问》的一些研究论点,经全国有关专家审定,代表了八十年代研究的近期新水平,适用於临床、教学及广大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早、*完善的一部医学典籍,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性著作,被历代医家视为 圭臬 ,奉为 经典 。它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养生、防治,以及临床各科的内容,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理论发展及中医学科分化的母体。是学习中医学的之书。 本书首先对《内经》的医学与传统文化地位、成书年代及作者、名义和流传沿革,以及学术体系结构内涵和学术特征、历代研究略况等进行了简要叙述,从而使读者对《内经》一书的基本内容和研究状况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继而采用以注为主、校注结合的方式,将《内经》162篇原文,逐篇进行了精要的注释,并用意译和直译相结合的方式,逐句做出了通俗直白的翻译。从而将这部年代久远,
岭南,在传统上是指越城、大庾、骑田、都庞、萌渚五岭以南的地区。这个地区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富有特色,是我国地域文化中的重要分支。厂东是岭南地区的核心地域,近代以来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发展均走在地区的前列。在这里,传统中医药以独特的作用深得人们信赖,一直呈现生机勃勃的局面。
《温疫论》是我国*部系统研究急性传染病的医学巨著,不仅开创了瘟疫病辨证治疗的新领域,而且还充分继承了此前的伤寒学术成就,为此后的瘟病学说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书中关于瘟疫病病因的认识,是*接近现代微生物致病的学说,也是当时世界上*的理论。 作者吴又可开创的达原饮,是为瘟疫秽浊毒邪伏于膜原而设的,可用于 瘟疫 或疟疾邪伏膜原,憎寒壮热,日一至三发者。其使用达原饮力图直捣膜原、驱邪外出的治疗思想,一直影响后人对外感热病的认识,至今仍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本书译者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根据书中内容,结合注释,汇集大量药草图片,方便了今天的医学研究者对外感热病的研究,是中医药研究者、学习者和中医爱好者的重要读物。
龙欲飞腾,先阶尺木气中医古籍历来被视作巨人的肩膀,成就了历代名医大家。我国医籍浩如烟海,其数量之多、影响之大、贡献之巨,堪称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但是,在历史长河中,大量古医籍或散落失传,或囊侵蛀蚀,或风黄霉变,或战火焚毁,或盗窃丢弃,存世医书已不是原貌,给准确理解和传承中医学术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历代医家莫不以阅读古籍原著为夙愿。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以原版影印的形式以保存原貌,以校注批点的方式帮助阅读,以期完整保护中医文化遗产,力求真实反映中医古籍的初始面貌。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资助下,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史文献学科精心组织,团结国内古籍整理专家,精诚合作,共同编纂这部重要的医学文献。
我国现存早的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医学典籍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早的医学文献典籍,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反映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这一理论体系的建立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学史上的著名医家和医学流派,都是在《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内经》为医学之祖。 从形式结构上看,《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十八卷、各八十一篇。《内经》的学术理论体系是古代医家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在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下形成的。由于其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千百年来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内容又不仅限于医学,而与中国古代的哲学、天文、地理等学科密切相关,是一部关于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著作。 本书版
《傅山手录 丹亭真人卢祖师养真秘笈 校释》一书是继整理出版《傅山手录 丹亭真人卢祖师玄谈 校释》(以下简称:《玄谈》)之后的第二部书,也是首次系统整理出版的“傅山丹功导引经典传承系列”丛书的第二部书。 傅山丹功导引炼养医学体系主要分为:祛病部、延年部、成真部、了道部四大部,层层递进、次第严明,已经出版的《玄谈》一书所述的内容主要属于祛病部,而《养真》一书所述的内容主要属于成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