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画较早以唐代新年时画 神荼、郁垒 于门户的形式出现,宋明时期逐渐于民间流行并形成规模,年画的题材和种类日臻多样,清代达到鼎盛。年画属民间美术范畴,民众把熟知和喜爱的历史佳话、传奇小说、遗闻轶事和新闻时事以及对生活的美好憧憬,通过年画呈现,创作者多是民间画工与匠人,其流传形式也与春节民俗密切相关。新春佳节前,百姓带着对来年生活的美好憧憬,制作、张贴年画,祈福迎祥。这些题材多样的传统年画,不仅反映了民间的自然崇拜、神灵信仰观念,更随着春节风俗的演变,形成了春节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中国多数地方依然保留着张贴年画的习俗,年画也成为民间美术、俗文化研究的重要对象。
《中国古代绘画精品集》精选了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的绘画名家及其名作,以馆藏书画珍品为源本,以册页的形式出版,呈现了较完善的中国古代绘画代表性流派和个人风格体系。李弘主编的、董其昌绘画的《山水册页(2)》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获取画卷信息,逼真再现了难得一见的原作风貌,读者能更准确欣赏到这些绘画的独有的用笔特征和微妙的墨色韵味;另外,设计上采用正面全图,背面局部放大的形式,以满足广大收藏和艺术爱好者欣赏、临摹的需求。《山水册页(2)》为丛书之一。
《二十四孝图绘本三种》是周殿富先生遴选清及现代著名画家三家绘本编著而成。分别是清代王素、任伯年和现代画家李霞的《二十四孝图》。三种版本,各有风格。王素本为此类作品中的麟角之作,画风古典精细,色彩丽而不艳;任伯年的作品,人物塑造与线条自有陈洪绶、任熊之遗响;李霞的作品则独具一格,笔墨行云流水酣畅淋漓,人物造型表情生动,既有传统中国画之画风,又集现代绘法技法于一炉。三位名家合集出版,既有欣赏价值,亦有收藏价值。
“金石”原指金属和美石。又指古代镌刻文字以颂功纪事的钟鼎彝器、碑碣石刻之属。此类钟鼎、丰碑年代久远,稀如星凤,且不易移动,为了更好地保存、研究、学习上面的文字,人们便采用摹搨的方式将这些文字保存在拓片上。而书写在这类拓片上的题跋,便称作金石题跋。初,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前面的文字称为“题”,写在后面的文字称为“跋”,后来统称“题跋”,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之类。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云:“题跋者,简编之后语也。凡经传子史诗文图书之类,前有序引,后有后序,可谓尽矣。其后览者,或因人之请求,或因感而有得,则复撰词以缀于末简,而总谓之题跋。”题跋的内容、形式与作品互相联系、互相增益,以致成为作品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根据不同的情况,题跋可以区分为若干类型:创作者本人所
《中国古代绘画精品集:法界源流图》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获取画卷信息,逼真再现了难得一见的原作风貌,读者能更准确欣赏到这些绘画的独有的用笔特征和微妙的墨色韵味;另外,设计上采用正面全图,背面局部放大处理的形式,来满足广大收藏和艺术爱好者欣赏、临摹的需求。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管理就是效益,管理就是生产力。良好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是企业成功的条件。企业的竞争成功与否,首先表现在管理体制上。 作为一家企业,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不可能有持续的发展,特别是在时下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当中。基于管理理念的重要,本书从近现代的西方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政治学家,行为科学家和企业家那里撷取了18则经典的管理定律,并结合一些时效性、现实性比较强的案例,把它们奉献给广大的管理实践者和管理学者,以期对他们在实际的企业管理工作中有所助益和启迪。
本书由启功先生的学生柴剑虹先生遴选了启功先生关于书画创作与鉴定的品介文章,及关于恩师知交如齐白石、吴镜汀、李叔同、溥心畲、赵朴初等先生的回忆文章而成,并配选适当图片,以纪念启功先生的百岁诞辰。
《十竹斋笺谱》是以牛皮纸内文、麻布面的形式制作的特种工艺笔记本,其中的插页选用国家图书馆善本部特藏《十竹斋笺谱》彩绘图8幅。该笺谱是中国明代末年版、拱花木刻彩印的画集。胡正言辑印。崇祯十七年(1644)刊行。有九龙李于坚、上元李克恭序文。共 4卷。画作小巧,刊印精美。市场上完全没有同类笔记本销售。 该选题的读者定位为中国文化爱好者、小资文艺青年以及国外游客。
《庚子销夏记》八卷,清孙承泽撰。一至三卷为作者所藏晋唐至明代的书画真迹,四至七卷为刻帖和石刻,共二百一十六件。第八卷为寓目记。内容以记述、评品、议论为主,大凡作者之生平、品性,作品之风格、得失、流传、真伪等皆所关注,其所论述或承前人之论,或发己之所见,皆娓娓道来。又间插考据,罗列证据,疏通线索,也多有知见。但此书仅为「销夏」之作,所以考证之中多有舛误,大约仅凭记忆,不及查阅资料所致。虽然有所疏失,但其真知灼见仍为后人所重。《四库提要》评论说:「其鉴裁精审,叙次雅洁,犹有米芾、黄长睿之遗风。视董逌之文笔晦涩者,实为胜之。其人可薄,其书未可薄也。」附录收入孙承泽传记、序跋、四库提要、何焯撰《庚子销夏记校文》及孙承泽《闲者轩帖考》。
本书为钱钟书*代表性的学术著作之一,初版于1948年,1965年他又作了大篇幅的补订工作,补订部分几占全书一半,足见作者对本著用心之良苦。此书系古诗词古文论赏析之作,以钱钟书之博学多才,文章中旁征博引,行文舒展,妙趣横生,实为作者集数十年学问之大成的难得的著作。
《孝经传说图解》是以《孝经》为旨义,配以历代民间流传的孝行故事绘刻而成,图文宣传孝道,敬老爱亲,身体力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读来,剔除其糟粕,仍不失为当今社会弘扬传统文化的通俗读物。该书据清嘉靖云豫堂刻本影印,共分4册,全册200则故事,文字易懂,故事性强,亦可为童蒙读本。
廖辅(生卒年不详)时代福建长汀人。字舜元,号东山。孝宗弘治二年贡知寿州,善诗,工草书,笔锋清劲,有草书家张弼笔意,为时所珍。
艺术文献集成 搜集中国古代艺术方面的经典原著,以可靠的版本为底本,并予以重新校点整理,本书即是其中的一种。《图画见闻志》六卷,[宋]郭若虚撰,是郭氏继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而撰写的一部史料、理论兼备的画学著作。《画继》十卷,[宋]邓椿撰,继《图画见闻志》而作,为宋熙字七年到乾道三年十四年间二百一十九位画家小传之汇录。
艺术文献集成 搜集中国古代艺术方面的经典原著,以可靠的版本为底本,并予以重新校点整理,本书即是其中的一种。该书为明代高濂所著《尊生八笺》之一笺,共三卷,内容涉及文玩鉴赏、书画、文房、梵香、养花等方方面面,是了解明人生活情趣的不错的读物,其中提到的笔墨纸砚的选择、书画之真伪鉴别、各窑瓷器之品第等,今日读来有其价值。
小篆为汉字首次规范化文体。它通过圆转匀称的绒条,使形体美观,确立了汉字的符号性,将原来无定型的各种偏旁加以统一。为汉字定型化打下坚实基础。它还确定了每一偏旁在汉字形体中的位置,笔画也基本固定。作为统一文字,小篆功不可没。 当今小篆的实用价值不如楷书、行书乃至隶书。但学小篆仍有其特殊意义。首先,写小篆要求笔笔中锋,故学写小篆有利于夯实用笔功底,促进写其它书体的技能。其次,有利于学字者了解汉字源流演变,增加书法端庄、古朴、厚重的气韵。克服粗疏浮躁,利于学书者修心养性。时至今日,小篆虽已纯属艺术品及金石篆刻的专用字体,但依然具有欣赏和实用价值。
《大瓢偶笔》,作者杨宾(1650——1720),字可师,号耕夫,别号大瓢,清康熙时浙江山阴人。是书凡八卷,卷一论夏周秦汉三国六朝碑帖,卷二论晋二王帖,卷三论唐人碑帖,卷四论唐名家碑帖,卷五论宋人书、论金元人书、论明人书,卷六论清人书、论各帖、论学书,卷七论笔法、论笔墨、论画,卷八偶笔。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以为是书“虽似为金石而作,实则偏重书法,不为琐琐考证。其论书法颇多独到语,要在不尚形模,参用篆隶,而于李北海、苏东坡、米南宫、董香光四家时致不满,谓为书家旁门,尤当屏绝。其论学书二诀亦具有特见,编中杨慰农按语颇多,亦足以资参证”此次整理以道光二十七年铁岭杨霈粤东粮道署刻本为校勘底本,这是按所论书家时代重编的本子,参校未编原钞本及其他诸本。附录杨宾传记资料及各本序跋。
《三礼图》为《仪礼》《礼记》《周礼》宫室、舆服等物之图,是解释中国古代礼制的附图文献。“三礼”的图释,始于郑玄对《礼记》所作的图注,又有阮谌的《三礼图》、夏侯伏朗的《三礼图》、张镒的《二礼图》、梁正的《三礼图》以及隋代开皇年间隋文帝敕撰的《三礼图》等。聂氏《三礼图》即参校此六家注释,重加考订而成。该书凡图三百八十余幅,文字约十余万言,共二十卷,分十六门类,依次为:冕服图、后服图、冠冕图、宫室图、投壶图、射侯图、弓矢图、旌旗图、玉瑞图、祭玉图、匏爵图、鼎俎图、尊彝图、丧服图、袭敛图和丧器图等。虽作图“未必尽如古昔”,但亦颇承旧式,而引经据典,考证器象,更集诸家之说,详加训释考辨,故而该书是了解和研究我国古代仪礼制度的重要典籍。
《孔子圣迹图》我国现存早的反映人物事迹较全、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连环图画,从颜母祷于尼山生孔子,到孔子死后弟子庐墓,真宗祀魯为止,对孔子的生平事迹进行了具体描绘,是一部形象化的孔子编年史。该图册图文并茂、绘制精细、形象传神,对后世连环画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仅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而且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
《篆字汇》一名《六书通》。著名的书法著作。清·闵齐伋辑。十六卷。齐伋探倉颉微旨,就三代秦汉诸篆法,备搜其形体,窮讨春本源,详辨其异同,劳精竭神五十余年,于顺治十八年(1661)成就是书。但原书在流传过程中残缺,后海监人毕宏述慎加篆订,故又称《订正文书通》。 是书体例仿《金石韵府》,依《洪武正韵》部次编排,楷书标目,以韵为序,首列《说文》篆文并释义,正列古文、籀文、金文及印章文字,注明出处,有变体必载,旨使觀者知其源流异同,得其变兴通,只有小篆而无别体的字附于后,曰‘附通’。综观此书,搜采广博,考核精到,是研究汉字字体演变及书法篆刻的重要工具书,舊时篆刻家篆刻文字多以此为依据,今据清刻本影印,为方便读者检索,我们通编而码后又酌加总目,其余仍其舊,读者鉴之。
本书收录《茶经》、《茶录》、《品茶要录》、《茶疏》、《续茶经》等五种茶学专著。《茶经》三卷,陆唐羽撰。《茶经》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现存早的关于茶叶的专著,内容涵盖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茶录》二卷,宋蔡襄撰。蔡襄有感于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丁谓《茶图》独论采制之本,未明烹试之法,凭借自己的经验,撰成《茶录》一书。该书上篇论茶,下篇论茶器,特别介绍表彰了建茶,使其驰名天下。《品茶要录》一卷,宋黄儒撰。《品茶要录》全书约一千九百余字,前后各有总论一篇,中分采造过时、白合盗叶、入杂、蒸不熟、过熟、焦釜、压黄、渍膏、伤焙,辨壑源沙溪等十目,主要讨论采制茶叶需注意的弊病,条理清晰,辨别详细,是茶叶质量鉴别的专门论著。《茶疏》一卷,明许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