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经典:古玉辨》属于民国时期古玉研究中的 传统派 ,其在对历史文献的考释、玉器的分类定名准则、对中国玉文化内涵的阐述等方面,继承了传统古玉学研究体系,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书中也有局限之处,因其沿用旧考释方法诠释古玉,所探讨的内容,如玉的出产、释名、用途、相关制度、色沁、辨伪等内容,均依据文献记载和时代传承的定说,缺乏科学的实证方法,因而难免会有臆断的成分和谬误。如刘大同在书中虽然多次谈论了伪造古玉及鉴定的方法,然而记录均较简略,他本人并没有亲身实践过,应也是从其他书本传抄下来或耳濡目染传听而来。又如对玉器的特性、质地方面的描述,亦是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经验之谈,用今日的考古学眼光来看,其中有不少错误和纰漏,这在文中会一一评析。然而,瑕不掩瑜,这些观点的偏失代表了20世纪
《中国艺术文献丛刊:法书要录》十卷,唐张彦远撰。是书为我国部书法学论着总集,集录东汉至唐元和年间书法理论文章及著名法书三十余篇,均照录原文,另有未见原文者存其目,或疑无关书法者亦存目不录。《四库全书总目》称:其书采摭繁富,汉以来佚文绪论,多赖以存。《自序》谓好事者得此书及《历代名画记》,书画之事毕矣,殆非夸饰也。余绍宋穴书画书录解题》以为是书采辑至为精审,《四库提要》具言之。其后宋朱长文辑《墨池编》,陈思辑《书苑菁华》,矜多务博,所录唐以前论书之文颇多伪托之作,俱未见于是书,或彦远已灼知其伪矣。今天此书仍为书法艺术和书学史研究的重要文献,并对古典文学和文字学的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此次整理以穴津逮秘书》本为底本,参考其他诸刻本及相关文献,并吸取范祥雍校本的部分校勘成果。
《宣德鼎彝谱》,八卷,明吕震撰,《四库全书总目》收录。该书是明代宣德年间礼部尚书吕震等人奉旨编辑的一本书,据说在宣德年间,有一位掌管铸造冶炼的太监,名叫吴诚,他曾与吕震等人一同搜集编排此书,上贡给朝廷,此书并未流传。後来于谦在明正统年间《公元一四三六至一四四九年》任礼部祠曹《主祭官》时,才从吴诚那里得到副本,而文彭又向于谦的後人借来抄了一份。直到明嘉靖年间,这一书才得以在世面上流传。《宣德鼎彝谱》卷、第二卷为帝王的诏令告示、礼部所呈进的图谱以及工部议呈所需材料的奏摺;第三卷记载了工部在申请供给物料时所上呈的一些折疏、以及礼部、工部在商定各级地方政府及武学、武成两殿祭祀时所使用鼎彝的种类名称。
弘一大师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人物。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李叔同出家后除了书法以外其他诸艺皆广。其实不然,从大师弟子留存下来及近年一些收藏家拿出来的部分绘书作品来看,李叔同出家后的绘画艺术依然笔墨精深,造庇护极高,是一座艺术高峰,只是不像书法那样较多流传于民间,藏在深山无人识罢了。 据专家考试,其绘画创作的时间大体在1929年至1933年间,时大师常在上虞白马湖或法界寺及慈溪居住。目前健在的弘一弟子张人希在鉴定了该作品后表示,弘一大师那坚实的西洋画基础,和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在此画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在中国佛教题材美术史上也堪称精品。
《文选学》兴于唐初,经宋、元、明的发展,至清而大盛,有关校勘、注释、评论文选的著作,见于骆鸿凯文选学所著录的就有五十余种,而胡绍煐的《文选笺证》则是其中有参考价值的著作之一。这是一部关于文选训诂的书,朱右曾序谓其书“旁搜互考,正伪纠谬”,有功于文选。骆鸿凯誉其书“即文字声音以通诂训,旁推侧证,前此选学诸家所未有也”。足见是书深得前修后贤的重视,在文选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此次整理《余绍宋集》,共包括《寒柯堂诗》、《寒柯堂文录》以及《附录》三部分。其中,《寒柯堂诗》以民国三十五年刊四卷本为底本点读,并校以《寒柯堂避寇诗草》。《寒柯堂文录》则在阮辑本基础上,从《越风》、《胜流》、《金石书画》、《浙江通志馆馆刊》等报刊资料以及作者墨迹手稿中共辑录艺文类文字八十余篇。(其中不包括法律类文章和修纂方志具体措施类文章,前者如《累犯处人论》、《论犯人死亡与刑罚之关系》等,后者如《略评旧浙江通志兼述重修意见》、《浙江文徵例议》等。)为便于读者翻检,今将此八十余篇按题材厘为三卷:卷一为记、序、信札以及墓志铭等,卷二为金石书画题跋,卷三为论学杂著。因所辑依然为选录,故仍以《文录》名之。《附录》收录了集外诗词、相关评论选辑以及墓志铭等资料,以便读者进一步研读
按照點校整理古文的規範,下面把對《律呂正聲》進行點校的情況及方法做一簡要說明。 一、關於使用版本: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的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本為底本,臺北故宫博物院圖書館藏本為對校本。 二、本書目錄、卷次均按原書排列;李維楨序和林增志序的前後次序,則參考臺北故宫博物院圖書館藏本做相應的調整。 三、尊重所據版本,該書所引古籍文獻,均以書名號標示。所引古籍文獻原文均加引號,如係摘引所引古籍文獻的大意則不加引號。 四、原書正文用大字、釋義用小字編排,本書正文一仍其舊,釋義小字用上標格式。 五、原書錯訛、脫漏、衍文、倒文及異體字、生造字、俗字、通假字,點校時或改、或補、或刪、或正,一律出校。字跡漫漶不清者儘可能查證相關典籍補充完善,确实无法補充者則以“口”代之。 六、原
清圣祖(公元一六五四年一一七二二年)清朝皇帝。姓爱新觉罗氏,名玄烨。清世祖第三子。八岁即位,在位六十一年,半三藩,定台湾,统一漠北、西藏地区,国事大定。庙号圣祖,年号康熙。帝雅好文学,饬廷臣纂修《康熙字典》、《全唐诗》、《佩文韵府》、《古今图书集成》等书。工书法,酷爱董其昌书,海内真迹,搜访殆尽,玉牒金题,汇登秘阁。自书亦刻意模仿董法,并以宋、明皇帝之“宸翰书”为范,书韵宽舒畅,且喜以书赐廷臣及外国。
《中国艺术文献丛刊:李流芳集》主要内容包括:五言古诗凡人十一首、冬夜书怀、陇上别、酒后为郑闲孟画扇戏题、将赴试白下走笔别荃之、题荃之昼兰、燕中归为闲孟画烟林小景有感、而作、登慈云岭还访严印持忍公无敕、读壁问旧题如昨日耳而当时、共事者徐孺谷张君实与小史、荃之皆死矣退之有言人欲久、不死而观居此世者何也怆然、兴怀爰作此诗、西碛看花宿六浮阁上走笔示闲、孟兼呈同游诸子、登铜井访三乘上人、弹山左阜待月独饮等等。
顾蔼吉编写的《隶辨》是一部隶书字典,全书八卷。所收隶字均注出碑名和摘引例句。第六卷是偏旁分析;第七、八卷是碑考,说明碑之存亡及藏地。本书据康熙五十七年玉渊堂项氏刊本影印。为便于使用,特编制笔画检字附于书后。本书是汉字、语言、历史、金石、书法篆刻研究者的工具书和参考资料。
《近三百年学人翰墨(晚清卷1)》编著者许宏泉。《近三百年学人翰墨》丛书批包括五本,分别是清初卷一、清中卷一、晚清卷一、晚清卷二、民国卷一。该套丛书记录了吴伟业、袁枚、姚鼐等数百位名家的文化艺术创作,以及作者许宏泉对这些名家的解析等。此外,书中还收录了这些文化名家的书法、诗画代表作,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帮助读者理解。许宏泉称希望这套丛书能成为中国近三百年文化史的普及读本,他表示,收录其中的很多文化名家如果按照以往的主流学术史来选定,可能属于“边缘人物”,通过对他们文化艺术成就的研究,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
本书以中国新疆古楼兰鄯善为中心,以考古发现的材料和历史文献及前人研究成果为依据,结合实地考察,从多学科角度以该地区自远古至公元6世纪这一漫长历史时期的艺术发展状况、风格特征、文化源流、学术价值,以及对该地区艺术发展密切相关的民族关系、历史背景等作了综合性论述;提出了楼兰鄯善史前时期、两汉时期和魏晋地北朝时期三个艺术阶段的划分概念;首次建立了以图像为核心的较为系统和翔实的艺术谱系;并对楼兰鄯善艺术中所出现的经典艺术类型作了初步考释。作者认为,楼兰鄯善艺术是东西方及本土艺术相互交融的产物,蕴藏在该地区艺术遗产中的不同文化因素尤为丰富,它体现了楼兰鄯善艺术多元化的文化物质,从而构成了该地区独特的艺术形态和艺术特征。不仅如此,古楼兰鄯善艺术还曾对东西方艺术的发展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
《米芾集》这本书是宋代书法家米芾的诗文集、附录补遗、历代书目著录、作者论证资料、历代集评和翁方纲所撰米芾全谱。全书由米芾撰,张玉亮、辜艳红点校。平装,310页,120千字。本书框架结构合理,文字质量优秀,点校者参考了米芾集主要刻本作了汇校,是一部质量合格的古籍整理著作。
南戲《琵琶记》,元·高明(约一三○七——约一三七一年)著,该劇以宋元时民间流传的蔡伯喈故事及戲文《赵贞女蔡二郎》为基礎创作而成。剧中描写蔡伯喈進京应试中状元后,被迫入贅相府,其妻赵五娘在家奉飬公婆,艰难度日。公婆去世后,赵五娘剪发葬以安葬双亲。遂又一路琵琶賣唱至京尋夫,历尽艰辛,终成圑圆。《琵琶记》问世以后,影響很大,有“曲祖”、南曲”之宗”等美稱,并流傅海外。 本书共编录明凌濛初刻朱墨套印本《琵琶记》、明容与堂刻《李卓吾批评琵琶记》、清成裕堂刻《绣像第七才子书》、清末暖红室刻《陈眉公批评琵琶记》四种刻本的全部插图,所录插图共有一百三十八幅。影印时根据版面情况封原图略作缩小,每一种插图之前均封原书版本、尺寸、刻工、绘图者、插图情况等作简要说明,以便读者瞭解。
中國宋代金石學著作。共30卷。著錄了宋代皇室在宣和殿收藏的自商代至唐代的青銅器 839件。《博古圖》集中了宋代所藏青銅 器的精華。每類器物都有總說,有摹繪圖、銘文拓本及釋文,並記有器物尺寸、重量與容量。有些還附記出土地點、顏色和收藏家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