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传灯录》为北宋真宗朝吴僧道原所作禅宗灯史。其书集录自过去七佛,及历代禅宗诸祖五家五十二世,共一千七百零一人的传灯法系。此书编成之后,道原诣阙奉进,宋真宗命杨亿等人加以刊定,并敕准编入大藏流通,因此《景德传灯录》在宋、元、明各代流行极广,对教界文坛都有很深的影响。但是受近世禅宗研究重前期禅史研究的风气影响,学界对此书的关注有限,很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景德传灯录〉研究》共六章,前为引言,后为附录。引言部分对近世禅宗研究及《景德传灯录》研究的状况进行了回顾,并阐明本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所持的视角。正文六章对《景德传灯录》的成书背景、《景德传灯录》之前的灯史撰作、《景德传灯录》作者与成书、《景德传灯录》的刻印与版本、《景德传灯录》的注文、《景德传灯录》的文学性研究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乘佛教重要的经典之一,属经藏般若部。传入中国后,自东晋至唐先后有后秦鸠摩罗什、北魏菩提流支、陈真谛三藏、隋笈多、唐弦奘、唐义净等六种汉文译本并传于世,各本译文略有异同,其中以鸠摩罗什本流传广。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分上、下两卷,是古印度高僧伽斯那从《修多罗藏》十二部佛经中择取譬喻类的故事汇集而成的。萧齐永明年间,中印度法师求那毗地译成汉文。它是一部以寓言的方式来譬喻佛法义理的通俗读物。号称“百喻”,实则九十八则,以其概数而已。每则先讲故事,后阐述佛法义理,篇幅短小精悍,语言幽默诙谐,颇具文学趣味。 《百喻经》原无单刻本,一九一四年鲁迅捐资六十元于金陵刻经处刊刻,印行百册。此后流传渐广。
《明僧弘秀集》是明末毛晋编刻的一部专门收录明代僧人诗歌的总集,刊刻于崇祯十六年,之后未有重刻,故存世甚少,因此较少为世人所知。在目前通行的几套大型图书中,如《四库全书》系列、《四部备要》等皆未收此书,此次出版尚属首次。本书共辑录洪武元年(1368)至正德十六年(1521)年间197位僧人的1700余首诗作,目前仅见崇祯十六年(1643)毛氏汲古阁刻本,凡十三卷,九行十九字白口左右双边。各卷篇幅不一,各家所选诗歌数量亦不一,诗末为各家撰有小传。书前有毛晋崇祯十六年序。本次出版主要是对此书进行标点和整理,还对原著中大量的俗字、讹字作了整理,更便于今天的读者阅读和使用。此外,本书采用繁体竖排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原著风貌。
净土三经之一。此经说无量寿佛(阿弥陀佛)的因地修行,果满成佛,国土庄严,摄受十方念佛众生往生彼国等事。此经前后有十二译,存五译、失七译,会集、节略本四本。[1] 经中介绍了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接引众生的大愿、极乐世界的美好景象,以及娑婆世界的污秽不堪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