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子外篇'与'内篇'同为东晋葛洪撰述。作者自认为前者属儒家 后者属道家。实则'外篇'以儒家为主 兼采道家、法家 及少量的道教神仙养生思想。论时政得失 以古刺今;主张在下者藏器待时 己思君;在上者任贤举能 爱民节欲。'四库提要'谓其“辞旨辨博 饶有名理” 鲁迅赞其“论及晋末社会状态”。此次我们约请业内专家以'平津馆丛书'刻本'外篇'为底本 参校其他版本 精心解题、注释、翻译 以飨读者。'抱朴子外篇'与'内篇'同为东晋葛洪撰述。作者自认为前者属儒家 后者属道家。实则'外篇'以儒家为主 兼采道家、法家 及少量的道教神仙养生思想。论时政得失 以古刺今;主张在下者藏器待时 己思君;在上者任贤举能 爱民节欲。'四库提要'谓其“辞旨辨博 饶有名理” 鲁迅赞其“论及晋末社会状态”。此次我们约请业内专家以'平津馆丛书'刻本'外篇'为底本 参校其
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道德经幢矗立在河北省易县城内龙兴观遗址旁,建于唐开元年间,距今已有1273年历史。经幢镌刻着《老子道德经》81章。由唐玄宗李隆基亲自注释,甚为珍贵,故又称御注老子道德经幢。文字由唐著名书法家苏灵芝书,成为珍贵中的*。本书是贾延清、李金泉等积数年之力,将碑文整理,保持了碑文原貌,尤其是还原了唐明皇所作注解的原貌,并加上白话文注解,加以解释,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抱朴子外篇》与《内篇》同为东晋葛洪撰述。作者自认为前者属儒家,后者属道家。实则《外篇》以儒家为主,兼采道家、法家,及少量的道教神仙养生思想。论时政得失,以古刺今;主张在下者藏器待时,克己思君;在上者任贤举能,爱民节欲。《四库提要》谓其“辞旨辨博,饶有名理”,鲁迅赞其“论及晋末社会状态”。此次我们约请业内专家以《平津馆丛书》刻本《外篇》为底本,参校其他版本,精心解题、注释、翻译,以飨读者。
《道藏》本所收《老子指归》为底本。《道藏》本相对于其他诸本,多地保留了严遵《老子指归校笺》的原貌。从两汉时期章句体式来看,作者认为,严遵所作,当称为《老子章句》。今《道藏》本所附《老子》经文及注文,即严遵本《老子》及《隋书·经籍志》《经典释文序录》所录严遵《老子注》,及后人腰斩《章句》之“句”。《指归》即《章句》之“章指”。在整理过程中,作者参考多种《老子》经注,充分利用各类出土文献、秦汉文献流传和音韵学知识,尝试复《老子章句》之旧,将今本《老子指归》整理成为一部条例清晰的读本,并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辑佚,为《老子》学史和简帛《老子》的校勘提供一个有参考价值的文本。
《庄子全集:恣肆汪洋的修心智慧》是汪洋恣肆的修心智慧。《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庄子的代表作。《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鲁迅先生说过:“其文
《庄子》是道家的一部主要代表作,道教称为《南华经》,为战国及汉初庄子学派的著作总集。其内容博大精深,语言汪洋恣肆,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和极大影响,现通行本为晋郭象注本,凡八卷三十三篇。《庄子诠诂》基本上承袭马其昶《庄子故》之义例,体现了作者融儒道释为一体的《庄》学观点,也闪现了近代精神。
《道德经》又称《老子》,由《道经》和《德经》构成,共 81 章,五千余言,相传是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所著。《道德经》不仅是道家的开创性、奠基性著作,也是道教的理论基石和权威经典,被誉为 万经之王 。《道德经》玄奥精深、文约义丰、包罗万象、充满智慧,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化、政治、经济、科学、宗教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性格特质、心理特点、生命态度和行为习惯,以及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庄子(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姓庄,名周,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东北)人,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庄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后因吴起变法楚国发生内乱,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为了让读者全面理解和掌握《庄子》的真谛,本书对《庄子》原文进行了翻译并加以注释。
《道德经》由春秋时期的老子所作,是道家思想的主要来源,被奉为道教经典。《道德经》分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下篇《德经》,分别阐述「道」和「德」的深刻含义。它代表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历史上完整的哲学著作,其思想内容微言大义,一语万端,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巾箱本《老子》所影底本具有明代版刻风格,手写上板,版式精美,初刻初印。版心上镌“世德堂刊”。
《太平经》十部一百七十卷,据《后汉书》等史料记载为东汉末期道士干吉等人所传,是我国道教早期的主要经典之一。此经假托神人(又称天师)与六方真人问答,演说原始道教教义和方术,卷帙浩繁,内容庞杂。大抵以奉天法道,顺应阴阳五行为宗旨,广述治世之道、伦理准则,以及长寿成仙、治病养生、通神占验之术。其说虽受汉代谶纬神学影响,宣扬灾异祥瑞,善恶报应观念,“多巫觋杂语”。但亦自成体系,以顺天地之法,治政修身,达于天下太平为主旨。有代表下层民众反对统治者恃强凌弱,主张自食其力,周穷救急的思想。故为张角等早期民间道教领袖所利用,组织发动农民起义。后世道教各派教义,亦受此书影响。堪称了解中国道教的名典。本次译注作者杨寄林教授积数十年研究《太平经》之功力精心注译全本,注释详尽征引丰富,译文清晰流畅
《太平经》十部一百七十卷,据《后汉书》等史料记载为东汉末期道士干吉等人所传,是我国道教早期的主要经典之一。此经假托神人(又称天师)与六方真人问答,演说原始道教教义和方术,卷帙浩繁,内容庞杂。大抵以奉天法道,顺应阴阳五行为宗旨,广述治世之道、伦理准则,以及长寿成仙、治病养生、通神占验之术。其说虽受汉代谶纬神学影响,宣扬灾异祥瑞,善恶报应观念,“多巫觋杂语”。但亦自成体系,以顺天地之法,治政修身,达于天下太平为主旨。有代表下层民众反对统治者恃强凌弱,主张自食其力,周穷救急的思想。故为张角等早期民间道教领袖所利用,组织发动农民起义。后世道教各派教义,亦受此书影响。堪称了解中国道教的名典。本次译注作者杨寄林教授积数十年研究《太平经》之功力精心注译全本,注释详尽征引丰富,译文清晰流畅
《太上感应篇》是道教的经典著作之一,旨在劝善,简称《感应篇》,作者不详,内容融合了较多的佛、儒思想,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