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被誉为立功、立言、立德的卓越 完人 ,其写给自己家人的家书因为读者对象的特殊性,因而在笔法上少了诸多顾虑,多了许多真性情,饱含着他的人生哲学、为政治军的方法以及治国安邦之策。早在清光绪年间,曾国藩逝世短短数年之后,《曾文正公家书》便单独成书面世了。一两百年来,该书不断重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其价值世所公认。 岳麓书社出版的《曾国藩家书》由曾国藩研究专家、著名作家、学者唐浩明先生搜集整理,共计 100余 万字,收录曾国藩给祖父母、父母、叔父母、兄弟、妻子、儿子所写的家书近 1500 通,涵盖了目前所能搜集到的所有曾国藩家书,是迄今为止收录家书数量*多、*完整的家书全集。 本书据湖南图书馆提供的曾氏家藏原件、抄件及光绪五年传忠书局刻本《曾文正公家书》《曾文正公家训》编辑,并据台湾学生书
恽敬,生于清乾隆二十二年,卒于嘉庆二十二年,字子居,号简堂,阳湖人。清乾隆四十八年举人,官至吴城同知。他研精经训,旁览纵横,以散文著称,其散文理论系统精到,称一代之雄,开创了被后人美誉的 阳湖文派 。《大云山房文稿》包括初集四卷、二集四卷、《言事》二卷及补编一卷。此次整理,本者 竭泽而渔 的原则,以现存最全的《四部丛刊》本(即光绪十年重印同治八年刻本)为底本,校以嘉庆二十年本,同治二年本,同治八年本,光绪十四年本等几乎所有现存版本,并过录三个名家批校本 陶文冲批点本、沈达卿批校本、王秉恩手批本。辑佚除佚文外,还辑出诗词若干首;附录则包括传记资料、交游、汇评、序跋等五十余种。
本书为明代潮州*文献价值的大型文选之一 《潮州耆旧集》的点校本,原书为清道光年间顺德人、潮州府学教授冯奉初所辑,共37卷,收录了明代宣德至明清鼎革两百多年中潮州地区20家的著作。点校底本选用20世纪70年代末香港潮州会馆影印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藏道光原刻本,道光原刻本校勘较精,且影印时又做了一些校勘。点校者花费十年时间,广搜资料,反复查考,遵循古籍整理原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精心的校勘。本书的校勘出版,对于潮汕地域文化乃至我国整个明代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和意义。
恽敬,生于清乾隆二十二年,卒于嘉庆二十二年,字子居,号简堂,阳湖人。清乾隆四十八年举人,官至吴城同知。他研精经训,旁览纵横,以散文著称,其散文理论系统精到,称一代之雄,开创了被后人美誉的 阳湖文派 。《大云山房文稿》包括初集四卷、二集四卷、《言事》二卷及补编一卷。此次整理,本者 竭泽而渔 的原则,以现存最全的《四部丛刊》本(即光绪十年重印同治八年刻本)为底本,校以嘉庆二十年本,同治二年本,同治八年本,光绪十四年本等几乎所有现存版本,并过录三个名家批校本 陶文冲批点本、沈达卿批校本、王秉恩手批本。辑佚除佚文外,还辑出诗词若干首;附录则包括传记资料、交游、汇评、序跋等五十余种。
浙江省文化工程项目成果。这是编者几十年研究戴复古的成果,堪称是目前校点精准、收诗文全、为学界提供一本可信可用之全集。本书以台州丛书甲集本《石屏集》为底本,参校四部本、四库本、名贤本、宋诗抄本等版本互校。序言由社科院刘扬忠研究员、浙大教授胡可先各一篇;前言由校考结合几十年研究成果写成;计诗七卷词一卷,整理收集佚诗佚词84篇,佚文2篇,合为一卷,附录族人诗一卷,原序跋一卷,校点者论文选录一卷,共十二卷。
张孝祥历官至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并先后六守外郡,显示其从事政治活动的能力。同时,他对文学创作及书法等多方面也具有卓越才华和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南宋初年词风转变中的著名作家之一。《张孝祥词笺校》全书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前言》、《张孝祥词笺校》、《张孝祥年谱》。这本书是宛敏灏先生研究《于湖词》的有关论述的结晶。
高启(1336-1374),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高启诗天才高逸,实踞明一代诗人之上"(《四库全书总目》),其诗"言选则入于汉、魏,言律则入于唐"(周传《谢晋兰亭集序》卷首),开有明诗坛复古之先。高启诗集有《吹台集》、《江馆集》、《凤台集》、《娄江吟稿》、《姑苏杂咏》等,自选定为《缶鸣集》十二卷,为高启诗集*早的版本。景泰初年,徐庸缀拾遗佚合为一编,题作《高太史大全集》,凡十八卷,然此本亦有遗漏,且多阙脱、墨涂、抄写舛误。高启文集《凫藻集》词集《扣舷集》,正统九年由周忱刊行,内容完备。清雍正间金檀辑注的《高青丘诗集注》,是高启诗集*为完备的版本,文集、词集亦附之。本书既以此本为底本,而校以墨池馆本、竹素轩本、濂溪书院本和诸家所编合集(如《明三十家诗选》、《列朝诗集》
本书共辑清人诗话34种,除阙名《静居绪言》一种为未刊稿本,其余均以原刻本为底本,对引诗、引文中脱误者查核补正,并作校记说明,所引汉、魏、晋、南北朝、唐诗,据《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及《全唐诗》校勘,并参校《昭明文选》、《玉台新咏》等。竖排繁体字。
《沧溟先生集(套装上下册)》为迄今为完善的李攀龙集之整理本,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评选为"首届向全国推荐优秀古籍整理图书"。此书以道光二十七年(1847)李攀龙后裔李献方刻本为底本,李献方刻本与明王世贞隆庆六年(1572)刻本一脉相承,刊刻之时李献方与友人周乐等人进行了精细校勘,故而质量。
《古文观止译注(套装上中下册)》译注的底本采用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本,此本即据映雪堂本排印。《古文观止》是一部经典的文言散文汇编,问世于清初康熙年间,是由吴楚材、吴调侯选辑评注的,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此次整理,译注者同时用有关史书或别集校勘,择善而从,不出校记。每篇作品均作题解、注释,并附译文,对吴楚材、吴调侯原有的讲评,有选择地加以辑录,保存在题解之中。
本书1994年初版包括研究著作《明代驿站考》,附录整理的二种明代商书《一统路程图记》、《士商类要》,因印数不多,早已销完。由于本书在地理学、地图学、气象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方面皆有研究参考价值,国内外都有学者一再呼吁再版。有鉴于此,作者和本社决定出版本书增订本,作者为此新写了增订本前言,增入经整理的明代官修地志《寰宇通衢》,改正了初版中的错误,希望能满足有关读者的迫切需要。 这次再版,一、新写了增订本前言;二、改正了初版中的错误;三、统一了正文与附录的校勘体例;四、增加了附录《寰宇通衢》;其他没有大的变化。
《牧斋初学集诗注汇校(套装全2册)》以瞿式耜本为底本,笺注以何焯抄本为底本,参校凌凤翔刻本、周法高影印本、国图、上图、中山大学图书馆所藏抄本。其价值在于,通行本人病其简率,陈寅恪责钱曾“殊负牧斋”,抄本发现,几乎句句有注,价值不下于施注东坡,可为遵王一洗太简之冤。
诗至宋末,已见式微,元、明两代,鲜有足称,直到明、清易代之际,才又出现一个高峰。在那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烈深重的历史环境下,涌现了多若繁星的诗人,他们的作品既不悄为三杨之馆阁,也唾弃七子之摹拟,更无意于公安、竞陵之浮靡,而是务实重质,息息和时代相关,足以上摩三唐之垒。大抵殉明者多挺身抗拒的强者,入清者多缅怀故国之哀思。前者可以陈子龙为代表,而后者则应首推吴梅村。 本书以宣统三年董氏诵芬室刻梅村家藏稿为底本,增收梅村乐府3种,以原长乐郑氏藏顺治刻本为底本,参校了康熙九年卢·刻本梅村集四十卷、康熙十一年慎墨堂刻本郑汉仪辑诗观初集、顺治元年长洲朱隗辑本明诗平论、民国三十一年董诵芬室翻刻康熙中邹式金杂剧三集通天台、临春阁等31个版本。竖排繁体字。
陈祚明是清初著名的诗人兼诗论家,不仕清朝,以布衣终其一生。他所编选的《采菽堂古诗选》,是一部非常有特色的先唐古诗选本。他通过选诗评诗,表述了自己的诗学理论,确立了新的先唐古诗史,给我们提供了认识汉魏六朝诗歌的新视野。在《采菽堂古诗选》中,他对先唐古诗所作的精彩的评点,就被沈德潜的《古诗源》和闻人倓的《古诗笺》所吸收。因此,《采菽堂古诗选》是一部具有巨大理论价值和学术价值的古诗选本。 汉魏六朝诗选集。一名《采菽堂定本汉魏六朝诗钞》。38卷,附补遗4卷。编者陈祚明(1623~1674),字胤倩,号嵇留山人,其书室号采菽堂。杭州人。清顺治十三年 (1656)入北京,以清客身份遨游公卿间。工诗,取法唐人,格律精整。存诗集《嵇留山人集》21卷,本名《敝帚集》,收录1655至1673年之间所作,按年编次。《采菽堂
本书为西班牙埃斯克里亚尔修道院所藏《新刊按鉴汉谱三国志傅绘象足本大全》(明嘉靖二十七年元峰子序刊本)之影印、录文。 全书共十卷,但缺卷二及卷十。前四卷《卷一、二、四、五》录为上卷,后四卷《卷六、七、八、九》及解说录为下卷。 录文按照正文内容,每叶上半段为原书的影印,下半段为影印部分的录文。 原书使用较多简化字和异体字,但由于印刷原因,将其改为繁体。 原书中多有误排现象、已明确为误字者,则予以纠正。校订过程中适当参考现存的其它诸版本。另,尚有一些推测为脱字、脱文、衍字,但未补出因而文意不明的情况,未敢轻易校订,姑且先依原文。 原书中有若十小字注释 并且,还有一些相当于原注却以大字混入文中的情况,亦未敢轻易改为小字,而依原文处理。 原文有缺页和重复页 包含这些情况
由清代李鸿章、李瀚章兄弟编撰、校刊,传忠书局于光绪己卯年(1979年)刊刻的《曾文正公家书》是现存曾国藩家书中、经典的版本。《曾文正公家书》乃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流传为广泛的作品,是曾国藩一生思想经历的生动反映,也堪称世人修身、持家之经典读本。《曾文正公家书》囊括了曾国藩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到同治十年(1871年)前后给祖父母、父母、叔父母、诸弟、妻子及儿辈的写的家信,内容非常之广泛,有的谈家常琐事,有的讲做人的道理,有的论治学的方法,有的说处理人际关系和为官之道。同时,还劝勉后人精进,表达心事衷曲,言之凿凿,情意绵绵,实为后辈修身育人、捧读不倦之佳作。本《曾文正公家书》以传忠书局于光绪己卯年(1979年)的刻本为底本进行校对整理。采用大号字繁体竖排的方式排版装订,更具古书风貌,是收藏送礼之
李玉是明末清初杰出的传作家。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构思新颖,并茂,故能倾动当世,不少至今还在舞台上演。反映时代斗争云的《清忠谱》,本书辑集了这位多产作家的十七种剧作,其中包括罕见的本,并附录了相关的参考资料。 戏曲傅奇到了明末,犹如唐诗到了晚唐,形式与技巧虽然工致,却失去了全盛时期的那种清新与蓬勃,出现了衰飒的趋势。然而,在明末清初的苏州,却有一批为梨园撰戏的寒儒,自张一军,脱颖而们汲取现实和历史的题材,有意识地反映社会与人生,一扫浮艶绮靡,形成了个性鲜明、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戏曲史称这些忧伤家为“苏州派”,李玉正是其中突出的代表。
《中国近代文学丛书:越缦堂诗文集(套装共3册)》收录《白华绛阁诗集》十卷,《杏花香雪斋诗》十卷、补遗一卷,《霞川花隐词》二卷、补遗一卷,《越缦堂文集》十二卷,《越缦堂骈体文》四卷,《越缦堂文集补》三卷,《萝庵游堂小志》及《越缦堂诗话》各一卷,均以多种版本予以精审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