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陈寅恪先生 以诗证史 的代表作,内容主要就是借助唐诗来考证唐史。文间旁征博引,融合文学,历史,地理,人事。可谓以一人之命运管窥乃至考据断代之典章,制度,器物,风俗,以市井所喜谈论流传之名妓,艳诗,传奇主角入手,丝丝入扣,兴起于俗而又俗之掌故逸闻,成就大雅之雅的学术名著。
《玉台新咏》10卷,是继《昭明文选》之后,于公元6世纪编成的一部上继《诗经》、《楚辞》的中国古代诗歌总集。历来认为是南朝徐陵在南朝梁中叶时所编。计有五言诗8卷,歌行1卷,五言四句诗1卷。除第9卷中的《越人歌》相传作於春秋战国之间外,其馀都是自汉迄梁的作品。内容中多收录男女感情的记述表达,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刻画出古代女子丰富的感情世界,也展示出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清代的吴兆宜对《玉台新咏》作了笺注,后程琰又对之进行了删补。此次即以吴兆宜注、程琰删补的《玉台新咏》为底本。
《中国诗学(第4卷)》着眼于多方位、多层次地介绍中国诗学的发展演变及相关文化知识,为诗学研究者及爱好者提供一套融可读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文化读物。中国是历有“诗的国度”之称。《中国诗学》是一套百科全书式的著述。《中国诗学(第4卷)》是第四卷,包含诗歌的形式、诗评以及典故三个方面。诗歌形式分为诗体、诗题、诗法三章,介绍诗歌的各种体裁、格式和技巧,如古风、近体、应制、口占、分题、限韵、平仄、对仗等。诗评在中国各体文学批评中最为早出也最为发达,是诗歌理论的主体部分,本章对其重要的术语和范畴一一作了讲解。喜用典故也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大特色,典故一章所收录的常用典故多由优美动人的故事组成,富含深意,耐人咀嚼。
本书选取了两汉时期(上起楚汉,下迄建安)190首诗,详加题解、注释。共分三编:上编诗近70首,为两汉乐府民歌;中编诗40余首,为无名古诗(包括“苏李诗”);下编诗近80首,为有主名作品,除“三曹”外,广有收录。本书具有选择精审、注释简明的特点,对了解两汉诗歌风貌很有帮助。 本套古“典诗词名家”系列丛书是中华书局精选历代诗词名家的名作,汇聚最新研究成果,为社会提供一套兼具学术品位和可读性,雅俗共赏的系统诗词选本。此次出版特意邀约了全国二十多家单位的三十多名专家学者共同编撰。 一、以传诵程度作为作品入选的首要标准,同时兼顾思想性和艺术性。 二、选文尽量使用权威版本,特别是权威的整理本,不出校勘记,一般异文不作说明,重要异文在注释中加以说明。 三、每种书正文前设“前言”,
本书是北宋诗人林逋诗的全集整理本。林逋是北宋有名隐逸诗人,工书善绘,长为诗,风格澄澈淡远,自写胸臆。诗歌构思精巧,颇富理趣,语言驾驭能力较强,字句清健、凝练精致,诗歌平易流畅,意格高远。性恬淡,不慕名
本书收录北宋词人柳永200多首词作。柳永是婉约派代表人物,以写情著称,善于铺叙,声韵谐美,传诵极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在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次出版,对柳永词中的疑难字词和涉及的典故作了简要的注释,并择要将词中化用的古人诗词文句列于词后,同时收录历代评论及与词作有关的本事、史实,择要列于每首词之后,以便读者阅读和欣赏。
《庾信诗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收录的作品包括:《昭君怨》、《怨歌行》、《舞媚娘》、《乌夜啼》、《燕歌行》、《杨柳哥》、《奉和泛江》、《奉和山地》、《游山》、《和宇文京兆游田》、《伏闻游猎》等。
《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是一套以文史为主的大型的古籍名著今译丛书。考虑到普及的需要,考虑到读者对象,就每一种名著而言,除个别是全译外,绝大多数是选译,即对从该名著中精选出来的部分予以译注,译文力求准确、通畅,为广大读者打通文字关,以求能读懂报纸的人都能读懂它。《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韩诗外传选译》是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之一。包括了:阿谷处女知礼、孔子论三死、原宪贫而乐道、孔子不式陈之修门者、公甫文伯之母、庄之善为君效死、赵宣子请兵救宋、申徒狄投河、鲍焦轻生、鲁监门之女、樊姬论忠贤、闵子骞修养易色、孔子路遇程本子等内容。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首,也是中唐时期有名诗人。他提出“不平则鸣”说,好作奇旬警语;又推崇李白、杜甫。以独特的“以文为诗”的表现形式,开创熔古朴、奇特、晦涩为一
《扬州画舫录》的许多版本会省去工段营造录这一章,本版本以原貌保留,是全本的珍藏本。 《扬州画舫录》是李斗历时30年写就的扬州奇书,被尊为迄今为止最最全面的扬州百科全书。朱自清先生最推崇的明清笔记体奇书。朱自清说:扬州从隋炀帝以来,是诗人文士所称道的地方——特别是没去过扬州而有念过唐诗的人,在他心里,扬州真象蜃楼海市一般美丽;他若念过《扬州画舫录》一类书,那更了不得了。 《扬州画舫录》内容丰赡、包容极广,涵盖城池水系沿革、山川园林、寺观庙坛、市肆文物,备载风物掌故。此书是清代鼎盛时期扬州文明的实录。李斗于乾隆二十九年开始为《扬州画舫录》搜集资料,于乾隆六十年成书刊行,前后历时三十余年。全书以地为经,以人物记事为纬,共分十八卷。
本书是从一千多年来有关唐诗学术探讨、思想论争及逸闻趣事中挑选出一些颇具代表性而又令一般读者感兴趣的问题,以简明流畅的语言,独立的思考在前人描述与研究基础上,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搞清楚掌故、趣事之来龙去脉。
《唐诗三百首》晚出于《全唐诗》。编者孙洙(1711-1776),字临面、号蘅塘退士,无锡人。根据序言所署,此书当编成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朱自清先生在《 指导大概》中说:“这部诗选很,流行量广,从前是家弦户诵的书,现在也学是相当普遍的书”,“唐代是诗的时代,许多大诗家都在这时代出现,各种诗体也都在这时代发展”。根据此书的序言,“可见本收是断代的选本,所选的只是‘择其尤要者’,所以只有三百余首,实数是三百一十首。所谓‘尤要者’大概着眼在陶冶性情上。至于以明白易解的为主,是‘家塾课本’的当然,无须特别提及。本书是分体编的,所以说‘每体得数十首’。引谚语一方面说明为什么只选三百余首,但编者显然同时在模仿‘三百篇’。《诗经》三百零五篇,连那有目无诗的六篇算上,共三百一十一篇;本书三百一十首,决
刘永济校释的《屈赋音注详解》是以其《屈赋通笺》、《笺屈余义》、《屈赋释词》及《我研究屈原及其作品的总结》四种著作得出的结论为基础,对《屈赋通笺》所考定的十篇作品《离骚》、《九辩》、《九歌》、《国殇》、《天问》、《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加以详细注解。 《屈赋释词》分上、中、下三卷对屈赋中的虚词、词汇、句例详加考释,引证赅博。 刘永济先生治学谨严,博通精微,在屈赋、《文心雕龙》、诗词曲诸研究领域均卓有建树,为海内外学术界所推重。 本册收录《屈赋音注详解》、《屈赋释词》两种,以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三年本校订重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