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还记幸:修订本》由黄裳著
本书共八卷,为清人黄鸿藻模仿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所作的一部记录传闻逸事的笔记,对广东地区的天文地理、灾异、风俗民情、人物与传说等多有记载与考辨,内容丰富驳杂。
日常生活中的词语,因为熟视无睹,我们往往会忽略了它有趣的本义,更遑论洞察语义的演变,挖掘个中隐藏着的鲜活的异闻秘史了。借由词语考古,我们能够回到历史的现场,在山林河海、奇人异兽,甚至家常杂物中发现博物之美。《100个常用词中的古代博物志》以常用词为方法,从源头抽丝剥茧,在时间的流动中捕捉万千知识:“卤莽”原来指盐碱地上的荒草,“风筝”原来是传递消息的工具,“赝品”的“赝”竟然跟家鹅有关,“首饰”原来指男人的帽子及其饰物……原来,古人也都是科普小能手——一个个词里仿佛包含着一段段“山海经”,一幅幅画中更是蕴藏着“海错图”一般的细节。书中收录100幅印色细腻、细节精美的古画,犹如一场纸上展览,画面与文字相互见证,于细微之处遇见激荡的过往。
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起,黄裳开始有意识收集师友辈作家、学人的手书墨迹。积之既久,渐具规模。张元济、沈尹默、马叙伦、邓之诚、周作人、许寿裳、沈从文、废名、盾、朱自清、巴金、冰心、曹禺、叶圣陶、伯、钱锺书、杨绛等数十位现代名家皆应其约请题赠。随笔以作家、学人的手迹为缘起,或散记作者与其交游因缘,或述评其、创作、研究大端,或品藻其收艺风格,类乎师友记风神,而又兼具人物评传路数。而今,这些现代名家大多先后谢世,纸上烟云也化作历史遗存,于犹存的墨迹中重晤前贤,想见其道德文章,不无兴感。
中国文学中,《世说新语》无疑是古典精粹,其所蕴含的各类信息是了解魏晋生活日常与文化的重要线索。本书以《世说新语》为底本,从长物、饮食、民俗、礼仪、服饰、军政、官场等十个方面,展现魏晋时期的衣食住行、思想风尚、民俗生活、社会文化和政治景观,还原出一幅完整的魏晋社会生活图景,表现出魏晋时代的风华与气象,不失为一部“魏晋生活小百科”。
《掌上的烟云 春回札记:汇编本》由黄裳著
《笔祸史谈丛 妆台杂记》由黄裳著
《河里子集》:1986年1月由香港博益出版集团初版一印,系“中国当代作家介绍丛书”之一。此次为重新结集出版。辑游记,湖北、四川、甘肃、山东……到处都留下了作者的足迹。在第二辑中,作者表达了对友人们的感激、怀念和推崇。本书的第三、第四两辑都是记事、读书之作,妙义纷呈,新论迭出,篇幅短而韵味长。《负暄录》:1986年12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初版一印2600册,系“骆驼丛书”之一。作者的书桌放在南窗,只要是晴天,阳光是不会缺乏的……一入冬……搬来搬去倒是为了多晒到一点太阳。换一种风雅的说法,就是“负喧”……把“负喧”时产生的断想随手记下一些,就是这《负喧录》。《惊弦集》:《惊弦集》是1986年12月湖南人民出版社初版的图书,此书为杂文集,无序跋,收入《黄裳文集·珠还卷》。04年1月有河北教育出版社初版一印,系“世
《梦雨斋》是当代散文家黄裳01年后所作的结集,收入了八十余篇主要谈及清刻各种富有代表性的刻本,清刻的装饰风格,颇有艺术性。《惊鸿集》是笔记的结集。“三十年前,余日以买书为事,几无日不得书,书市亦盛,挟册归来则读之,考索其源流及转徙之迹,登之簿录。举凡纸墨行格印记之属,一一记之,积久有十数巨册。”《插图的故事》是黄裳关于明清(以明代刻本为主)木刻版画的旧作的结集。中国的木刻版画有着的历史,但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们却瞧不起它,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东书家也不收藏版画书籍。所以有木刻插图的书,不仅流传下来的很少,而且多为戏曲、小说等通俗读物。书中所收,是黄裳多年收集、研究木刻插图的结晶。全书收录了明清插绘共30幅,每幅又有一篇札记加以说明。作者学问渊博、文笔优美,使读者不仅能了解到古代人民的日
《黄裳集》整理了黄裳先生毕生著作,展示黄裳毕生辛勤笔耕的多方面实绩,《黄裳集》分创作卷、古籍研究卷、译文卷和书信卷四大部分,将作者生前已出版各书,大致按出版时间先后分门别类编入各卷,是目前黄裳先生全面的作品集。本书是黄裳先生散文的合集,书中文字是黄裳一以贯之的浪漫而感伤的格调,亦颇有魏晋名士的风流意味。黄裳的字里行间文史兴会,意聚笔端,仿不经意的撷引和联想,却能让人随着他的脚步品味山河古今、人文风情。黄裳先生的文学成就直追五四以降的周氏兄弟,在历史与现实、个人风格与文学传统的撞击中,迸发出迷人的光彩。正如者所说:“读黄裳,像在世事纷繁人声喧嚣的闹市里,看见一位名士款款而行。”
。。。
此次整理校勘《二程全集》(全2册),是在清同治年间涂朗轩宗瀛刻本基础上整理而成,参考了前辈的标点和校勘成果,做了必要的订正和调整,又搜罗了一些资料作为附录,以存后人反观二程子之大意。
中华国学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国学知识,编者对浩如烟海的国学知识进行了取舍,选取了具有代表性、实用性且读者感兴趣的内容,将其辑录成册。全书分为国学名家、国学典籍、哲学宗教、政治军事、古典文学、礼仪风俗、艺术美学、医学科技、名典名句等方面的内容,为读者轻松掌握国学知识提供了一条捷径。
《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字典,以六书说解汉字,探索汉字字源,疏通经史语义。国学大师黄侃将其列为十种小学根柢书之首。是书为考释甲骨、金文,沟通漠字古今演变的之书,亦为研读古代典籍之津筏。本版《说文解字》采用新式标点,於小篆字头之後附其楷体字形,书後附部首、笔昼、拼音检字法,便於读者查检。
《春在堂随笔》,共十卷,大体按年代排序。内容或为以经学、小学、诗文、石刻之考释和评定,或为师友间之酬和文字,或为游历览胜之实录实感,或为朝野之轶闻掌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九九销夏录》着重于对《易经》《诗经》《四书》的考校,也兼涉一些诸如琴棋书画、文房四宝、汉瓦京砖、文人轶事等杂事。
曹方向编著的《甲骨文读本(精)/古文字读本》涉及的材料,是商代晚期王室 留下的龟甲和胛骨。按照甲骨文字内容,分为“世系类”“军事政治类”“天文类”“环境与自然经济”“动物类”等部分,不仅对甲骨文字形有解释说明,对我国上古历史政治军事各方面的内容也有所涉及。
《离骚笺疏·李璟李煜词校注:花外集笺注》乃学者詹安泰古籍整理类着作的合集,包括《离骚笺疏》、《李璟李煜词校注》和《花外集笺注》三部作品。
本书提炼了《红楼梦》中的室内外装饰、陈设与种植的部分,内容以进入室内空间的路线为轴,由外至内,由大及小地分为三部分,即入口处的楹联匾额、空间内部的桌椅几塌以及细节处的装饰与搭配。 全书按照装饰元素的分类依次展开描写,分析古玩珍器在空间中的位置,并将其中部分装饰元素配以画作进行示意,将始于书本的描写通过古画的方式引入现实。一方面作为古典文学的衍生读物,可以为广大读者带来新鲜的解读视角;另一方面可以在弘扬中式美学的基础上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参考和学习。
《来燕榭读书记:汇编本.上》由黄裳著
本书从园林角度解读经典文学作品《红楼梦》,依据主要人物的住所院落来划分章节。围绕荣宁两府的院落格局和大观园的园林布局展开描写,涉及荣国府、宁国府、大观楼、潇湘馆、蘅芜苑等主要人物的居住活动场所。 大观园本是曹雪芹先生虚构出的人间仙境,作者通过对我国现存的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和造园理念的大量举例,从多个角度分析它们的差异和共性,并通过配图古画,使读者对《红楼梦》中描述的院落和园林有一个更加具象的认知。一方面帮助读者领会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工艺美,体会古人的智慧和高超技艺,另一方面为红学爱好者提供另一个研读《红楼梦》的角度,即使是大众读者,也能获益匪浅。
凡国栋编著的《金文读本(精)》为金文的入门读本。选取商周时期经典的金文器物,并对器物上的金文文字文字作了释文、注释以及延展阅读。注释方面,有定论的直接引用,无定论的用“一说”“有人认为”等列出;关于器物出土、收藏、断代、分域等均有说明;延展部分则介绍文字学的基本知识以及背景介绍等。
本书是一本日记体笔记,记载清同治四年正月至光绪五年十月,作者游幕广州、肇庆、钦州、合浦、廉州等地的见闻,涉及当地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文人逸事等,于了解晚清广东历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俞氏在粤西时间较长,且历经数地,对粤西观察描绘较为深入。俞氏也多次寓居广州,与粤地文人学者多有交往酬唱,包括陈恭尹、梁佩兰、黎简、冯敏昌、张维屏等。故本书中也记载了不少俞氏的诗文作品和他对其他文人作品的介绍点评。书中对近代广州之史事、中越边境匪患的记述,以及书中收录的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介绍、反映德国历史的“骚体诗”,也为读者管窥清末知识分子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中外冲突的态度提供一扇窗口。
《何逊集校注(修订本)(繁体竖排版)》主要内容简介:何逊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算不得大家;在南北朝时期,也数不上诗人。但自梁而后,特别是自唐宋而后,他的诗歌却颇受重视,历代诗话几乎也都涉及到他,原因何在?论者或谓因唐代大诗人杜甫曾说过颇学阴何苦用心,且化用不少何逊诗句;或谓何逊生当骈俪之时,摆脱填缀之习,清机自引,天怀独流而为沈约、范云所钦服,或谓其诗声尽人律语多流丽,重视审音炼字、工偶精对,对近体诗的形成与发展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清代诗人王士稹、田雯的看法,在清代颇具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