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袁珂先生在系统研究《山海经》基础之上,经过校勘、考辨、注释,为读者与研究者提供的一部传统文化典籍经典之作。《山海经校注》自出版以来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并于1984年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一等奖,是研究中国上古图腾社会珍贵史料、领略古代神话传奇的著作。 与一般校注类著作相比,作者以其深厚的神话功底,旁征博引,对《山海经》中相关神话的解读颇有独到之处。注释除引经据典外,还注重《山海经》本身的内证、新近文物出土的学术成果,以及金文和甲骨文等方面的运用,不但解释了中国远古神话的问题,而且对于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意义。随文所配插图,更弥补了古本《山海经》有图,而今已亡佚的缺憾。 为满足不同作者的阅读需求,此次编辑出版简体横排本。
《郭店楚简十二种校释》,汇集整理了郭店楚墓竹简中的12篇重要出土文献,是古文字、古文献学界研究这批重要出土典籍的新成果,具有集成性的特征。本书不论是对于文字考释,还是文献考订,甚至是先秦儒家思想史,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12篇文献分别为郭店楚墓竹简《缁衣》、郭店楚墓竹简《鲁穆公问子思》、郭店楚墓竹简《穷达以时》、郭店楚墓竹简《唐虞之道》、郭店楚墓竹简《忠信之道》、郭店楚墓竹简《成之闻之》、郭店楚墓竹简《尊德义》、郭店楚墓竹简《六德》、郭店楚墓竹简《语丛一》、郭店楚墓竹简《语丛二》、郭店楚墓竹简《语丛三》、郭店楚墓竹简《语丛四》,均是重要的先秦古书。
《梦影红楼:旅顺博物馆藏孙温绘全本红楼梦》为清人孙温、孙允谟绘,共230幅,以绘画的形式表现了《红楼梦》的主要情节,并围绕原著的故事情节,将主要人物活动表现得细致入微,楚楚动人。图中绘有山水人物、花卉树木、楼台亭阁、珍禽走兽、舟车轿舆、鬼怪神仙及博古杂项等,几近包括全部画科内容。仅各种人物就多达3000余人,主要人物采用 写真 技法,注重面部肤色肌纹之渲染、形神兼备。其绘画技法高超娴熟,既继承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又吸收西洋画法,既有宫廷风格的华贵富丽和文人画的内涵气韵,又有民间绘画的色彩明艳生动,通雅通俗。该画册现藏旅顺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
万历帝十岁登极,少年天子励精图治,与张居正联手打造万历盛世。张居正死后,却对其抄家清算,掀起数十年党争。其后二十几年不上朝,被大臣痛批 酒色财气 。运筹 万历三大征 ,战果辉煌,*后岁月却为辽东战事所困。在位四十八年,一生分为黑白分明的两段,心灵在成长中蜕变。是什么导致了他的压抑、偏执与报复?他的人性弱点为他的王朝带来了哪些厄运? 古代帝王操控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自己何尝不被 高处不胜寒 的身份操控?复旦大学教授樊树志从普通人性的视角,以专业的史学修养与生动的文学叙事,真实再现了万历帝和他的朝代。
《李白全集编年笺注》,安旗主编。本书以乾隆刊本王琦注《李太白文集》为底本,将诗仙李白的全部作品,按编年诗、未编年诗、编年文、未编年文排列。其中编年部分占了李白全集的百分之八十多,将大部分作品与李白的生平勾连起来,突显了这位浪漫主义诗人的沉浮人生和心路历程,以及诗人与盛唐历史的关系。本书对每首诗,分别从【题解】(简要叙述诗人行踪、该诗的写作时间、地点、人事背景、诗旨等)、【注释】(吸收古今注家之长,裁以己意,对词句作注解、阐释,并随文作校勘)、【集说】(辑录前人品评文字,以助赏析)、【按语】(对诗人行踪、系年、作意等详作论述)四个维度,对全集作了详细注释,并在书后附有李白年谱和篇目索引等。 本书充分吸收了胡震亨、王琦、瞿蜕园、朱金城、詹瑛等前贤时彦的注释、评析、考证成果,并不
《仪礼》为汉五经之一,是礼之本经。因其节次繁密,文辞古奥,以昌黎之博,犹苦其难读,故传授者绝少。自汉以来,惟有郑注行于世。北齐之黄庆、隋朝之李孟悊皆宗郑注,而有义疏之作。贾公彦本此二家,增以己意,撰成《仪礼疏》五十卷。至宋王安石废黜《仪礼》,不立于学官,学者遂罕诵习。有清一代,张尔岐开其先,庙堂倡于上,《仪礼》学渐成显学。胡培翬生当礼学昌明之时代,家学渊源,后又得礼学名家凌廷堪悉心指授,故参稽诸家之说,覃精研思,积四十余年,撰成《仪礼正义》。其体例谨严,搜采广博,折衷取舍,荟萃众说,允为清代《仪礼》学集大成之作。一九九三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刊行段熙仲先生点校《清经解续编》本,目前市面已经颇难采买到。收入《儒藏》 精华编 时,以《续修四库全书》影印之陆氏木犀香馆本为底本,以《清经
《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是宋人杨仲良依据李焘的编年体史学巨著《续资治通鉴长编》编纂的一部关于北宋历史的纪事本末体史书。该书以北宋政治事件为主线,将北宋主要政治事件和主要制度变革基本囊括,且各个事件叙事相对完整。本项目共一百五十卷,采用繁体字进行点校和注释,点校工作采用的工作底本为广雅书局本,以 宛委别藏丛书 本为对校本,并参考《续资治通鉴长编四库底本》、《长编》点校本、《宋会要辑稿》、《太平治迹统类》、《九朝编年备要》等宋代古籍做了大量的他校。在点校过程中,遵循不改动底本的原则,力图最大限度地保持刻本原貌。对书中的异体字、通假字等,在不妨碍阅读的情况下,不加径改。为避免歧义,对原刻本中明显的错别字进行审慎校订。
《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十九种校释》,汇集整理了上海博物馆藏楚墓竹书中的19篇重要出土文献,是古文字、古文献学界研究这批重要出土典籍的新成果,且具有集成性的特征,因此本书不论是对于文字考释,还是文献考订,甚至是先秦儒家思想史,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19篇文献分别为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缁衣》、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民之父母》、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子羔》、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鲁邦大旱》、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从政》、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昔者君老》、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容成氏》、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中弓》、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采风曲目》、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逸诗 多薪》、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逸诗 交交鸣乌》、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内豊》、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相邦之道》、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季庚子问于
《陈亮集》是宋代 永康学派 代表人物陈亮的文集,由当代宋史研究的开创者、奠基人邓广铭先生校点。 陈亮《龙川集》四十卷外集四卷由其子陈沆在其过世之后编成,但自元明以后已经湮没不传,流布于世的多以明成化年间永康龙川书院三十卷本为祖本。邓先生利用流传海外的珍本 南宋末年刊《圈点龙川水心二先生文粹》,将其中所收陈亮文与明成化本加以比勘,从而纠正了成化本及此后明清诸本的讹误舛乱。在逐一比勘《文粹》、成化本以及自明嘉靖、崇祯至清同治诸多版本的基础上,凭借对于陈亮生平及其思想研究的深厚基础,邓先生广稽诸说,折中于一是,希望形成一个尽可能接近内容原貌的《陈亮集》。另外,《文粹》中所收陈亮文,尚有一些篇章不见于明清诸本,邓先生据《文粹》以及《永乐大典》残卷等,使《陈亮集》的篇卷得以增补。因此该整
《韩昌黎文集校注(套装上下册)》本次重版尽量改正原书的个别排校及标点疏误。因整理者已故去,处理疑误时,重点参考了原书所依底本东雅堂本昌黎先生集和旧注颇多取资的朱熹韩文考异等相关文献,并吸收了湖南大学昊钦根先生及其他热心读者的勘误成果。《韩昌黎文集校注(套装上下册)》是根据近代古文名家桐城马其昶(一八五五-一九三〇)的遗稿编辑而成的。马氏用他自己的研究心得,并采集了明清两代主要是清代各家的评说,在文字训诂、名物制度、史实疏证各方面,都对旧注作了许多订正和补充;旧本字句讹夺的地方,也作了细心的校勘。
本书为 中国古典诗词校注评丛书 中的一种,系对王阳明诗歌的全面汇集整理。王阳明是明代伟大的思想家、 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儒家心学流派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出色的文学家,留下了大量诗文作品。对其诗词作品,学界以往关注还不多,本书系对王阳明的诗歌集中进行编年、校勘、注释、集评、辑佚等系统整理,全面总结了他的诗歌成就,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既给学界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文本,也可让普通读者领略古典诗词之美。
本书以全新角度解读《诗经》,打破两千年来《诗经》是诗歌总集的定论,力主《诗经》是尹吉甫一人之作。并跳出风、雅、颂的既定框架,以尹吉甫一生经历重新安排诗篇次第。 结论惊世骇俗,却是一字一句读通之后,自然而然得出的结果。作者将《诗经》看作一个有机整体,立足《诗经》本身寻求内部规律,归纳出数条研究法则。然后运用这些法则,对每一篇诗进行逐字逐句的解读,广泛利用文献追究诗中出现的地名、时间、人名、事件、名物、制度、风俗,并观察彼此之间的联系,获得许多有价值的发现。后,种种发现连缀成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不仅包含着一部周宣王复兴史与周幽王亡国史,同时也是尹吉甫的自传。
《伊川击壤集》是宋儒邵雍的理学诗集,通行本收录大约一千五百余首,以哲理诗为主,邵雍也因此被誉为理学诗派的始祖。 《伊川击壤集》邵雍生前尝手自编订,其子伯温又裒类成集,初刻于元祐年间,但此初刻本现已亡佚。现存几种南宋刻本多为残本,其中台北 中央图书馆 收藏的南宋末二十卷刊本(卷十系抄配)是保存相对完整的精善之本,版刻精美,脱误甚少,此次校点,即以此南宋末年刊本为底本,校以《宋集珍本丛刊》影印元刊十八卷本、《四部丛刊》影印明成化年间毕亨二十卷本,同时参校了明正统《道藏》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及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的两种残宋本。书末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又整理增补了《集外诗补》和《附录》,以供读者参考。
韦应物,中唐著名诗人,与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韦诗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五律一气流转 ,情文相生,耐人寻味。五、七绝清韵秀朗,风格冲淡闲远。白居易、苏轼等都非常推重韦诗。传世有十卷本《韦苏州集》,本书为展示韦应物诗全貌,尽收存世诗作五百五十二首、拾遗八首与附录四首,以词作四首殿于卷末,总收诗词五百六十余首。一依丛书体例进行编年、校注、辑评。作者收罗广泛,调查了有关韦庄诗词的各种专著、论文,广采博纳,间出己意,是对韦应物诗词较为详尽可靠的整理著作。
本书为 中国古典诗词校注评丛书 中的一种。全书汇辑孟浩然的全部诗歌作品,按孟诗诗体即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排律、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分类编次。共收诗二百七十五首,残句三联,每首诗后后均有题解、校勘、注释,以及历代名家评点。另有补遗部分,收录误入孟集或有争议的作品;附录部分,收录孟集序跋、史书志传以及唐人有关孟浩然之诗文等,以资参考。
《周易姚氏学》为清代学者姚配中的重要著作。姚配中博览群经,以汉经师之学为己志,而尤为关注《易》学。在《易经》诸解中,又以为郑玄《易》注最优。于是他以郑注为主,参以汉魏经师诸说,间下己意,疏通诸家,终成《周易姚氏学》十六卷。其书虽主郑氏《易》注,但不立门户之见,能成一家之言,是阐释《易经》的重要著作,也是分析清代《易》学研究史的重要资料。 本次整理校点选用了《周易姚氏学》最早、最完整的《一经庐丛书》本作为底本,以皇清经解续编本、崇文书局本为校本,较为恰当。校点者周玉山。
《荀子》是战国时期大儒荀况所撰写的重要哲学著作,今存三十二篇,全书以儒家崇礼、正名之说为本,力主性恶说,对秦汉以后的哲学思想及政治实践产生过深远影响,是今人学习、研究儒家思想的之书。 本书是《荀子》的全本全注全译本,作者在潜心研究的基础上,对全书进行详细的字词疏解和全文翻译,并对关键概念进行精彩的义理辨析,是一部了解、学习儒学思想的入门作品。
《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为清代著名 左氏 学著作。作者刘文淇、刘寿曾、刘贵曾。 刘文淇(一七八九 一八五四),字孟瞻,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生于扬州。十四岁入梅花书院,师从洪梧。十八岁始设帐授徒。嘉庆十九年(一八一四)扬州岁试擢一等第一,补廪膳生。嘉庆二十四年拔己卯科优贡生,候选训导。其后十四次应秋闱皆不售,于道光十七年(一八三七)四十九岁时绝意科场,定居扬州,专以研经治学、校书坐馆为业。咸丰四年卒,年六十有六。着有《左传旧疏考正》八卷、《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扬州水道记》四卷、《楚汉诸侯疆域志》三卷等,另有《青溪旧屋文集》十卷《诗集》一卷行于世,《读书随笔》二十卷今不存。《清史稿》有传。刘氏一生最重要的学术成就在《左传》学。 刘文淇有感于后世《春秋左传》学杜注独尊,其他旧注淹
《春秋左氏传贾服注辑述》被公认为《春秋左氏传》贾服注的最好辑本。此书分辑与述两部分,辑是对汉儒贾逵、服虔旧注的辑存,述则是李贻德对贾、服注的疏通解释。对贾、服古注的辑录,并不自李贻德始,此前有王谟辑本,但李贻德所辑后出转精,更为完备和准确,辑佚、考证成就最大。《辑述》表彰推崇汉儒,对魏晋时期杜预注及唐时孔颖达正义多有批评。同时,李氏虽持汉学立场,却并不盲从固守贾逵、服虔旧注,对贾、服注之文与义有差误之处也有所纠驳,并不迁就为文。在某些具体的问题上,李贻德也会采用杜预注中一些正确的观点。今人欲研治贾逵、服虔旧注,此书为zui佳选择。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是一部关于北宋一祖八宗九朝一百六十七年的简明编年史,共十八卷。其中第一、二卷为太祖朝纪事,第三、四卷为太宗朝纪事,第五、六卷为真宗朝纪事,第七、八、九卷为仁宗朝纪事,第十卷为英宗朝纪事,第十一、十二卷为神宗朝纪事,第十三、十四卷为哲宗朝纪事,第十五、十六卷为徽宗朝纪事,第十七、十八卷为钦宗朝纪事。本次点校,选用云衢张氏集义堂刊本《续资治通鉴》十八卷为底本,以其他两个元刊本为对校本,并辅以他书进行他校。
《毛诗后笺》三十卷,清胡承珙撰。此书是清代中期重要的诗经学著作,在诗经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向为研究者所常备。《毛诗后笺》也是胡承珙最重要的著作,惜二十九卷《鲁颂 泮水》以下不能卒业,赍志以殁。后其子请陈奂补作,以成完璧。胡氏说《诗》,尊《序》,宗毛传,于毛郑异义者,从毛者十之八九,从郑者十之一二。其解经博于取证,对唐以前之说搜罗齐备,尤其对古说之见于《左传》《国语》《论语》《孟子》《易林》《淮南子》《新书》《说苑》《新序》《列女传》《史记》《汉书》《后汉书》诸史书以及《初学记》等唐宋类书者,采集剖判,有辑佚之功。其训诂及校勘亦十分精密,发前人所未发者不下百条。同时也胡氏也精熟运用修辞学中的审语势之法,于诗义多有发明,所得颇丰。《毛诗后笺》的主要版本有求是堂刻本(是为该书祖本
《诚斋集》为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杨万里的诗文集。杨万里(1127 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杨万里任永州零陵丞时,拜谒谪居永州的张浚,张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杨万里终身服其教,乃名书室曰 诚斋 。庆元五年(1199)以宝文阁待制致仕。开禧二年卒,年八十,赠光禄大夫,谥文节。光宗尝为书 诚斋 二字,学者称诚斋先生。《宋史》卷四三三有传。 杨万里著述鸿富,尤以诗学擅名,生前曾自编诗集为八集,即《江湖集》《荆溪集》《西归集》《南海集》《朝天集》《江西道院集》《朝天续集》《江东集》,另有《退休集》成于身后。此九集分别刊刻于淳熙、绍熙年间。嘉定年间,杨万里长子杨长孺将宋淳熙、绍熙间递刻本诗集及未刊之文章杂著重新编定为《诚斋集》133卷。端平初,由刘炜叔刊刻于江西
《敬和堂集》十三卷,明许孚远撰。许孚远师从湛若水弟子唐枢,承其笃实之风,又会通王守仁良知之说,标举 讨真心 与 克己 ,对当时阳明后学游谈不实之流弊多所匡正,以存养与省察相须并进为必要工夫,在晚明学界独树一帜,对刘宗周之学尤多启迪。其著述除文集《敬和堂集》外,尚有《论语述》《大学述》《中庸述》《九谛》等,皆罕有流传,国内已无完帙。此次整理,以日本内阁文库藏明万历二十二年叶向高序十三卷本为底本,此本收录许孚远在万历二十三年之前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