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塑造了三百多个可敬、可爱、可怜、可憎、可恶的人物,既有形形色色的读书人,也有官僚、选家、僧道、才女、侠客 各色人等在小说中进出往返,连环套接,从而构成了一人一传、前人引出后人的连轴大戏。不仅传神刻画了明清时期知识分子群体的真实生存状态,也精准摹绘了传统中国社会的世态人情,是现代人了解中国古代官场文化、士文化及社会风俗的活字典。 本版《儒林外史》以清嘉庆八年(1803)镌刻的卧闲草堂本为底本,完整收录五十六回全文;再由国学大师陈书良先生亲自主持的若水古社进行专业考校,并对各类官职典章、科举制度等知识点做精准注释,形质兼美,可读宜藏。
内容简介 中国本土经学教育自有一整套教育思想、方法、内容和*验,诵读是诗词歌赋文言文学习的基础。文言又称雅言,诵读文言又称雅音、吟诵、吟哦等。章黄文脉、南金书院文脉松斋张本义先生强调, 口耳之学 是中国固有学术的特征之一,吟诵正是这种口耳之学的凭借 吟诵不同于一般的声乐艺术,更承载着广泛的文字、语言、音乐、文学、历史、教育等诸方面的信息和遗传密码,是学习中华经典、掌握中国固有学术和艺术的一把钥匙。 明道堂经学馆是一家致力于传播中华文化、传承中国传统经学、助力天下家庭文化养成的文化机构。《道德经》雅音吟诵读本,由明道堂经学舘创办人 松斋先生入室弟子董妘橦院长策划并主导编写,希望广大国学爱好者以雅音诵读美妙音声叩问先哲,登堂入室。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的代表作,是中国近代*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是一部融中西美学思想于一炉的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之作,是一部提升审美,启迪智慧的名著。 本书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本书的理论核心是"境界"说,该书观点新颖,立论精辟,自成体系,特别是书中提出的三重境界说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本书为《御选唐宋文醇》点校版,隶属《四库全书》。乾隆三年御定。明茅坤尝取韩、柳、欧、苏、曾、王之文,以编唐宋八家文钞,共五十八卷,清高宗弘历选,允禄等编。全书共录唐宋十大家散文474篇。各家文章书、序、论、记等分类编辑,只有苏轼的上书、奏状、对策等篇目以撰写时间编次,书中还采录了各家评语,并引用正史或杂说加以考订,内容完备、权威,是清代*有影响的唐宋散文选本。
我社推出的这套《国学经典典藏版》,是继我社国学经典百部丛书后的又一力作,所选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例上以原文、注释、白话解读的形式对经典著作进行明白晓畅的注解,以全本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引领读者跨越文言文的隔阂,真正亲近经典、领悟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在愉快的阅读之旅中获得通透畅达的人生智慧,对于做人做事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套书采用国际流行的16开异形本,版式疏朗大方,装帧印刷精美,便于携带和阅读。 《人物志》是一部系统品鉴人物才性的玄学著作,也是一部研究魏晋学术思想的重要参考书。全书共三卷十八篇,三国魏刘劭所作,南北朝时西凉刘昞曾为之作注。书中讲述的识鉴人才之术、量能用人之方及对人性的剖析。该书是在本社国学经典丛书平装本的基础上所做的精装本。
徐霞客,名弘祖,别号霞客。明末著名的旅行家、探险家、地理学家。他少负奇气,岐嶷聪颖,立志 大丈夫当朝游碧海而暮苍梧 ,不汲汲于科举功名。从21岁首游开始,寄情山水,争奇逐胜,不辞辛苦,欲赌性命,前后30馀年,以双脚丈量祖国的山山水水,留下了约63万字的《徐霞客游记》,钱谦益评价说 此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本书精选其中的27篇游记,加以详注和评析,以便读者阅读和全面把握每篇游记的宗旨所在。
高拱年谱长编分为谱前、年谱(求学、从政、主政、赋闲四期)和谱后三部分。凡引著作、奏疏、书信、诗文、寿序、行状、祭文、墓铭等文献,有日期可考者,均以撰作日期入谱;无日可考者系月,无月可考者系年。谱主的政治事功、宦海沉浮、明清论评、有关争议等均作记载,以澄清历史之真相;谱主的著作版本、刊刻日期、卷数异同、思想观点等均作概述,以展现学术之全貌;谱主的家族世系、姻亲、恩师、同门、同年、同僚、门生、好友、乡梓等一律入谱,以厘清人际关系之脉络。高拱年谱长编凝聚了作者对谱主长期研究的成果,也是明清至今*部全面记述谱主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思想的编年体著作。
马茂元选注的《唐诗选(上下)(精)/粹雅丛编》选录诗人一百二十余家、诗作近六百首,全面地反映了唐诗的艺术特征和发展脉络;体例上分为诗人小传、题解、注释、总评。注释除通常的释义外,还于全诗关节与疑难处作提挈点拨,点明诗艺上的继承关系。通过注释,读者不仅能正确地理解作品的内容,还能以此为阶梯从艺术角度去欣赏作品。总评与注释中随机生发的点评呼应,以显示全诗精要,也能借此作前后左右的对照,凸现唐诗演进之轨迹。言简意赅,往往落笔生辉。
《赫赫宗周 陕西青铜文明巡礼(套装上下册)》以一种新的出版体例,将陕西地区出土的商周青铜器按照时代和内容分成若干项:夏商沧桑、宗周与方国、分封与土地制度、军事与战争、册命与职官、礼仪制度和再启秦风,提纲挈领性地进行综述,全面反映了西周金文记录中的政治、军事、社会、礼仪、职官等各项制度。文字后有图版与说明,加强了读者对青铜器和金文反映制度的直观性。
我社推出的这套《国学经典典藏版》,是继我社国学经典百部丛书后的又一力作,所选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例上以原文、注释、白话解读的形式对经典著作进行明白晓畅的注解,以全本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引领读者跨越文言文的隔阂,真正亲近经典、领悟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在愉快的阅读之旅中获得通透畅达的人生智慧,对于做人做事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套书采用国际流行的16开异形本,版式疏朗大方,装帧印刷精美,便于携带和阅读。 《幽梦影》有一卷本和二卷本(分上下两编),为《昭代丛书》、《晨风阁丛书》、《啸园丛书》等丛书所收录,并有清代刊本二卷。这次白话翻译注释本,以《昭代丛书》本(一卷本)为底本,与《啸园丛书》本及其他刊本相勘照,在吸收前人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注译。体例上按原文、评语、注释、译文
﹁異文﹂包括作者、標題、序言、正文等。其異文或自成門派,或出多家,或載他本,有可供參考者,則於該段正文後,以先本書再他書為序,列作異文,各條異文,以引文為序。當年錢師審讀田奕碩士論文《論宋詞查重》時說,電腦查重,詞比詩難,中比西妙。不必再行手工費力露拙,僅止﹁盡量提供﹂足矣,不多寫,不上課。本書另置有﹁附錄﹂,收錄較異文繁雜之參考文字,則收於適當位置。專著部分,則以標題或節段為單位,在近處依次記錄異文,並在其下標明出處。異文項僅取必要之文,不取底本之外確知為舛錯之字;更不輕取無版本依據之字,無異作者又無異文者不再引錄。由於本叢書使用電腦編輯,*終將流歸鉅大﹁數字工程﹂,因此本書編輯必須適應古籍校、注、疏、箋多樣內容及格式。本書﹁異文﹂立﹁多取數字﹂為對位原則,俾令笨直之電腦能
本稿以近代报刊诗话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其在1870 1919年间产生、发展和嬗变的诗学批评生态,还原报刊诗话的创作风貌,探讨该时期报刊文学的发展和演变轨迹,拓展近代诗学批评的研究领域。本稿对近代与民国诗话的 转型 问题予以特别的关注,在中西融合的历史潮流中,它生成于近代传媒,产生了新变,但也与传统诗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思想、艺术和体例、风格等各方面都直接继承古代诗话而有所发展并受到了传统诗学的深远影响。这种深层影响不但体现在近代报刊传统型诗话中,也体现于革命诗话、闺秀诗话和滑稽诗话等特色报刊诗话中。共有导言、正文和附录三部分,计五章。
易林,汉代焦延寿所著,是易学目前的重要著作。共計16卷,對周易進行詳細解讀,是易學目前的重要文獻。本书以元代《易林注》为整理对象,以续修四库影印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元抄本为底本,进行精心校勘,是研究易学的重要文献。
本书为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出土简帛的研究论文专辑,之前已经出版六辑,第五辑开始于2014年在本社出版,此次为第七辑,更名为 简帛思想研究 。本文集讨论的主题仍然是围绕出土简帛《老子》、简帛《老子》相关研究、上博楚竹书、清华楚简、郭店楚简及其他等问题,是该领域*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吴海涛等著的《淮河流域环境变迁史(精)》共分八个部分,主要内容是:以12至19世纪淮河流域社会和环境变迁为研究对象,主旨在考察中国历目前原本相对发达的文明之地演变为相对落后地区的主要原因。本书主要探讨:历史时期淮河流域社会与环境变迁的主要表现及其根源;元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为保漕运而牺牲地方利益、强制迁徙等决策行为对淮河流域的影响;社会与环境变迁对该区域生产方式、人地关系、产业结构、交通地位、城镇建设等方面的影响;社会与环境变迁而致该区域民众心理、民风民俗、民间信仰以及基层社会组织方式等社会深层方面的变迁;淮河流域灾害对当时政局的影响及政府、社会对灾害环境的适应与应对行为。
萧毅编著的《古玺读本(精)/古文读本》为古玺印文字的入门读本。选取四系,每系三类,每类五方,共计60方古玺印,并对这些玺印及其文字作了释文、注释以及延展阅读。注释方面,有定论的直接引用,无定论的用“一说”、“有人认为”等列出;关于器物出土、收藏、断代、分域等均有说明;延展部分则介绍文字学的基本知识以及背景介绍等。
《孔子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门弟子言行的书,很早见录于《汉书·艺文志》,属“六艺略”《论语》类,二十七卷。后世著录篇卷有所不同。今传本《家语》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肃注。《家语》自魏王肃为之作注,始得以广泛流传,然其真伪历来也因王肃作注而争论不休。《孔子家语疏证》是清人陈士珂力证《家语》非王肃伪造的一部学术著作,在清代一片声讨王肃注《家语》的学术环境中,陈氏此作显得有些个性独标,这在今天看,倒正显示出它特殊的学术价值来。清人重考证,持《家语》“伪书说”者,如范家相《家语证伪》、孙志祖《家语疏证》,都是条分缕析之作,能与之相敌的唯有陈氏此作。陈士珂以“疏证”的方式维护王肃注本《家语》,他的“疏证”是有些特别的,因为他在“疏证”的时候絶不羼杂哪怕半句个人意见,只是在《家语》原文段
本书分三部分,分别从日本汉诗人的别集、甲午战争汉诗专集以及当时的报刊上选录中日甲午战争前后日本文人所作与战事有关的汉诗。从历史角度看,这些作品受军国主义的影响,反映了战争的史实;从汉文学史角度看,这些作品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日本明治时代文学风气,反映了日本汉文学在历经一千余年发展之后的整体风貌,具有历史与文学的双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