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从喝到品,始于陆羽《茶经》。 《茶经》是关于历代制茶、饮茶、茶道演变的百科全书,后世茶书的开源之作;共十篇,全面记述了唐及唐以前的茶叶历史与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方法等。 知名茶文化作家周重林,精研茶学15年,功底深厚,详细参考古今中外版本40余种,勘校精良,带来原汁原味而又通俗易懂的《茶经》读本。除对原文的精心译注之外,还有对每个章节主题的深入延伸探讨,从茶的古今演变到茶人的基本修养,从历代茶事到茶席茶礼,溯本求源,见解独到,全方位揭秘《茶经》的思想密码。搭配古代茶具、茶画图,帮助读者更为直观了解古代茶具的特点和构造,感受茶雅传统,汲取古人饮茶智慧。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早、完整、全面介绍茶的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它把普通的农事上升到一种美妙的文化艺术活动,一直影响到1200多年后的今天,陆羽也因此被世人尊称为 茶圣 。 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古籍部的一部宋刻百川学海本《茶经》,被学术界认为是世界上迄今现存的时间早的《茶经》版本,刻印于南宋咸淳九年(1273),距今750年。本书就是基于国家图书馆珍藏的宋刻百川学海本,蔡志忠老师以漫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全书由三个部分组成:卷上、卷中、卷下。卷上由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组成;卷中由茶之器组成;卷下由茶之煮、茶之饮、茶之事、茶之出、茶之略、茶之图组成。宋本《茶经》与漫画本跨越时空,在 元宇宙 时代邂逅,蔡志忠漫画以其妙趣横生的独特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深邃世界,让更多
《茶经》成书于唐代,是世界上*部茶学专著,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是 茶圣 陆羽毕生茶事绝学的心髓。《茶经》为后世茶人提供了品茶香、行茶道、论茶艺、学茶礼的典范。品茶、研习茶艺、茶道,以及茶的保键作用等,已经成为了当代人日常生活(休闲、会友、养生等)的必需。 《图解茶经》是一本言简意赅、通俗易懂、配以500幅精美手绘插画、100张简化图表的当代《茶经》版本,以求让读者了解《茶经》的全貌以及正确涵义。此外,融入了大量现代茶事经典,例如茶道、茶艺、茶俗、茶类、十大名茶等,并附录106种中国茶全品图鉴,使您不仅能全面品味《茶经》的幽深,更能全方位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千年进程和当代茶事。
茶道,是日常生活中的艺术,是生活起居的礼节,也是社交的规范。茶道所重视的,是人与人之间在和睦宁静的氛围下温暖的心灵交流。这是一种诉诸感觉的美之盛筵。 《茶道六百年》记述了日本茶道的创立与变迁。概述了茶道这一传统技艺的规范、茶具的由来、茶会的变迁、茶道的精神等。桑田忠亲抛弃了艰深的理论说明和对空洞概念的叙述,通过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千利休、小堀远州、千宗旦等历史人物的奇闻轶事,以历代茶人为中心,勾勒出茶道近六百年的历史变迁,内容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令人体味滚滚红尘中的日常美,沧桑俗世中的人间道。
全书分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水族无鳞单、杂素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和菜酒单共十四单,外加一序。详细记述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流行的三百多种南北菜肴、饭点和名茶美酒。举凡菜点的选料、加工、切配、烹调及对菜点的色、香、味、形、器、序都做了精辟的论述。各个环节,皆顺物之性,循物之理,自然为本,引之导之,调之剂之,合于口味。 《随园食单》是清代文人袁枚四十年美食实践的产物,被海内外食学家称为中国历史上的 食经 ,其价值却不仅是食学的,思想哲学和语言文学价值同样是不可低估的。袁枚用文才笔墨,将吃喝之俗事写出了别样的气息,让一蔬一饭的哲学打破时间的限制,触动我们的味觉和记忆。
中国茶的品格,就藏在历代茶诗当中。 唐代文人创作了很多茶诗,赋予茶更多的文化内涵,从而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本书在赏析唐代茶诗的同时,详尽地讲解相关的茶文化知识。 茶文化的加持,让一杯茶汤有了别样的韵味。
本书分为茶事掌故、名茶趣说、名人茶事、茶俗故事四个部分。透过故事,记录和传播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茶事掌故,正是通过对过去茶事的讲述,描述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形态;名茶在制作和发展过程中,各茶区流传着许多优美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名茶趣说一方面承载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另一方面也构成并丰富了茶文化的精神内涵,传说为名茶耀辉,名茶为传说添雅;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与茶结缘,他们非常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且把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他们在与茶的结缘中留下了大量的闲闻逸事,名人茶事中可见一二;饮茶习俗是民间长期生活积累、演变、发展而自然积淀起来的与饮茶相关的文化现象,是先人们饮茶故事的流传,茶俗故事更能体现先人的智慧和茶文化内涵的传
本书从日本荣西禅师来宋朝留学开始说起,引出禅茶文化及其背后的一整套饮食体系。作者以平安时代、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和江户幕府各个时期中出现的茶人茶事为线索,讲述了道元禅师、隐元禅师、足利义满、足利义政、丰臣秀吉、德川家光、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千利休等历史名人的传奇故事,以及茶叶、茶道、茶会、茶席、茶食、茶料理的种种奇闻轶事,以美食典故的来龙去脉,勾勒出风云变幻中的生活美。
这是一本讲述黑茶历史、文化以及科学分析其内含物质和功用的图书,很多历史的茶盛会、茶习俗、茶故事都是首次呈现在读者面前。黑茶长期做为边销茶,历史较为复杂,文化资料更难寻觅。本书作者从黑茶产区安化辗转传统销区西北部,对新疆、宁夏、甘肃等黑茶饮区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撰写出黑茶在历史上的饮用方式、流行性、遗迹、风俗故事,以及流通方式、功用效果。 目前,黑茶从业者众,很多人对黑茶的历史文化都是空白,这本书在一定意义上填补了这个空白,为黑茶从业者,黑茶研究者,黑茶爱好者提供了十分有用且有趣味的读本。
茶诗在反映时代茶事方面自有其价值。当然,诗歌和历史并不能等量齐观,必须要明白两者界限,才能更好地 诗史互证 。茶史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充满了暗流和交叉小径。作为研究者,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并尽可能从这些只言片语去还原历史图景。那些因茶而形成的典故、风俗、人物,隐藏在历史和诗词中,也漂移在日常生活中。 作者 本书以民国时期名家的茶诗往来为线索,展示了在战争背景下民国文人的生活及创作日常,涉及包括大学西迁、茶厂初建与发展,以及茶专业的大学建制等重大历史事件及茶业发展的关键事件。作者以茶入手,以茶诗创作的交集为骨架,铺就了动荡时期的历史画卷。
茶既是一种饮品,也是一种生活,一种心境,被当下读者大为推崇。本书的精妙之处不在于教读者基本的认识茶的品种和讲述粗浅的茶道,而是从更高的文化和审美意蕴层面来为读者展现茶的魅力,从跨界的角度谈中国茶文化之美,著名艺术家李玉刚、琴人行者、作家安意如、一音禅师等十几个领域的名家从不同角度谈茶美学、茶生活。
葡萄酒不仅仅有迷人的味道、气味和外观,它还反映一个地方和当地人的特征。 为什么波尔多是盛产红酒的绝佳地? 为什么有些地方生产雷司令,有些地方生产霞多丽? 本书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审视葡萄酒,重点关注宏观和微观气候、土壤、生物地理和自然灾害,讨论了地理原理以及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如何应用于当代酿酒,探讨了殖民主义对葡萄酒历史传播和当代分销的影响,分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葡萄酒转变为全球产业中的作用,以及20世纪初美国禁酒运动对葡萄酒生产和销售的影响。 全书每章都有一个特定葡萄酒产区的案例研究,涵盖目前全球所有著名葡萄酒产区以及许多并不为人熟知的产区,详细解释了每一个产区值得注意的原因。
在 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 的观念下,清代帝王都非常重视贡茶,形成了一系列制度化的体系,一种文化的累积。贡茶不仅关乎宫廷生活,还对社会经济有重要的影响。历代地方官员为了迎合宫廷,费尽心思培育新的品种,改进制作工艺,逐步形成了国内一体化又各具地方特色的贡茶体系,推动着中国茶叶不断的向前进步,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延续至今的几大产茶区。在茶叶的管理与分配上,茶库和茶房及相应的管理制度都有一种层次化的体系。清代宫廷茶文化作为中国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各个方面都有推陈出新之处,对现代中国茶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据考古发现,我国已有6000多年吃蟹的历史。在长江三角洲,考古工作者在对上海青浦的淞泽文化、浙江余杭的良渚文化层的发掘时发现,我们的先民在它们食用的废弃物中,就有大量的河蟹蟹壳。表明我国人民吃蟹的历史十分悠久。《晴川蟹录》《晴川后蟹录》《晴川续蟹录》是孙之騄撰写的最完备的古代蟹文化百科全书。《蟹录》的学术价值不仅在于其原创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蟹文化文献收录的完备性。基于此,《蟹录》成为继《蟹谱》《蟹略》之后古代蟹文化文献的第三个高峰。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也是茶树种质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中国茶叶制作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历史悠久。西湖龙井成为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一部分,为西湖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非遗里的中国茶:西湖龙井茶语》以图画书的形式,向广大少年儿童全面介绍了西湖龙井的历史渊源、发展、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深入浅出、活泼有趣,让读者在聆听西湖龙井茶跨越古今的传承故事中,提升对中国茶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进而传承与弘扬中国茶文化,让中国茶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