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古籍修复师历时七年,寻访了中国13个省、自治区的全国古法手工造纸地。她以亲身经历结合专业视角,考察了各地传统手工造纸技艺及传承现状,记录了“寻纸”过程中的点滴。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探寻手工造纸术孜孜不倦的坚持,勾勒出一幅当代中国传统手工纸制造业的现实画卷。冥冥之中的责任感、使命感不仅让她与纸结缘,更驱使她开始现场考察古法手工纸诞生地的深入研究之旅。本着对中国传统手工造纸术的探寻之心,作者踏遍浙江、福建、山西、江西、贵州等十三个省自治区,远及新疆的和田和海拔近3700米的西藏高原,亲自带回书中所述的25种古法手工纸样实物,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传承娓娓道来。
中国几千年来社会分工产生了各种职业,俗称 三百六十行 ,其中有些行业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有些行业延续至今。本书从中选取360个行业,分门别类,编为农林牧渔行业、饮食糖果行业、纺织服饰行业、手工业行业、交通运输行业、医药卫生行业、文化教育行业、休闲娱乐行业、工艺美术行业、其他社会行业等十个部分,既反映了充满市井烟火气的生活场景,又记录下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同时,在旧版的基础上,新一版在文字、配图、装帧等软硬件方面进行了修订、升级,使得这部经典民俗读本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活力。
手艺是一种生活方式。传统的手艺顽强地代代相传,如同太阳朝升夕落,人间晨钟暮鼓。看似单调、重复的劳作,赋予手艺以神性之光。这本访谈录想要呈现的,并不只是沉默的坚守,更是在时代洪流中,在面临 民艺与设计 传统与创新 消亡与重生 等等这些宏大命题时,所谓的手艺,还有哪些空间和可能。 我们这个时代杰出的创作者,面对现实的困境,率先醒来,努力发现症结所在,并以孜孜不倦的创作作为回应,不仅完成了对自我的超越,更为手艺的存续与迭代拓出新的空间。书中收录了18篇访谈,更是18种觉醒与新生之路。手艺从传承、革新到传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从这些对话中发现端倪,获得启迪。作为回报,传统技艺与器物,同样给设计界带来了反思、沉淀与重新出发的契机。
数千年来,弓箭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尤其是在中国文化和哲学思想上。北京聚元号弓箭铺曾是皇家御用兵工厂。聚元号弓箭完整地保存了传统弓箭制作复杂的生产工艺流程。细腻的工序和精湛的技术,浓缩了中国传统弓箭发展轨迹和弓箭文化。这些技艺难以为现代技术所替代,是中国传统手工工艺的杰出代表,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本书向读者详细介绍了聚元号的整个发展历程以及聚元号弓箭的制作技艺。
《独冠天下 山西·晋城玉皇庙二十八星宿》 位于晋城泽州县府城村的玉皇庙,是现存最为完整的道教庙宇,神衹塑像丰富、技艺精湛,国内罕见,是研究道教文化和雕塑艺术的宝贵遗产。庙内的二十八宿星君塑像更是国内同类题材中现存最早的一处,以海内外独一无二的地位和出神入化的艺术蜚声于世。仪态万千的贵族妇女、威风凛凛的将军、饱读经书的文人、历经风霜的老者,这些彩塑躲过时间的劫难,阅尽世间沧桑,从那个时代走来,在今日仍散发着活泼泼的生命力,令人痴迷、沉醉。
晋城高平铁佛寺二十四诸天像,整组造像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平均三米高的二十四诸天像拥挤地排列在大殿的东、北、西侧,造型生动奇特,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一经发现,便震惊海内外,被誉为海内孤品,明塑之冠。本书为一部用影像记录铁佛寺雕塑的摄影画册,通过整体图与细节图,一者呈现了雕塑的文物的信息,二者展现了文物之美。本书的出版对于读者感受文物之美,鉴赏古代塑像,提供了一个可读、可鉴、可藏的优秀中国传统文化读本。
人类发明了“针”,“针”赋予了人类广阔的物质文化空间。古人用骨针、兽筋实现“而衣皮苇”,无意识地产生了线的纫迹——刺绣。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这种无意识的纫迹逐渐发展成为人们所需的刺绣纹样。从无意识的使用到有意识的制作,再到基本功能的扩大,刺绣作为一种物质载体,在人类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产生并逐渐成为日常生活用品。除了实用性外,人们的心理感受、审美情趣和礼制观念等,也都通过刺绣这一载体有所表现。刺绣兼容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重属性,可称之为刺绣文化。中国的刺绣文化历史,是人类创造独特精致物质生活的历史,也是人类积淀深厚人文意蕴和艺术精神的历史。
《嚼雪庐自玩竹刻(外三种)》共收录民国时期有关竹刻的图像文献四种,分别为《嚼雪庐自玩竹刻》《张志鱼刻竹制印》《刻竹治印无师自通》以及《可读庐刻竹拓本》。此次出版,各本均据民国期间所刊本予以影印。为了保持文献的完整,出版过程中对其中存在问题的部分未作处理,望读者稍加留意。
这本《苗族银饰》由贵族省文化厅、贵族省博物馆编。“服饰是文明的窗口,衣裳是思想的形象。服饰又是民族精神的外化,社会制度的表征”。苗族银饰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艺术的物质世界,而且展示了一个集合着各种观念的精神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历史是一部感性化了的文化发展史。
位于晋城泽州县府城村的玉皇庙,是现存最为完整的道教庙宇,神衹塑像丰富、技艺精湛,国内罕见,是研究道教文化和雕塑艺术的宝贵遗产。庙内的二十八宿星君塑像更是国内同类题材中现存最早的一处,以海内外独一无二的地位和出神入化的艺术蜚声于世。仪态万千的贵族妇女、威风凛凛的将军、饱读经书的文人、历经风霜的老者,这些彩塑躲过时间的劫难,阅尽世间沧桑,从那个时代走来,在今日仍散发着活泼泼的生命力,令人痴迷、沉醉。
本书约30万字12章,就中国手工纸的传统技艺,按其生产过程进行了详尽地记录与描绘,全面介绍了中国传统手工纸的定义、生产、原料、纸药、制法和手抄加工,以及一整套生产工序(包括浸泡、灰腌、蒸煮、洗涤、漂白、打浆、抄纸、压榨、干燥、整纸)等,还附有插图166幅,参考书目72部以及综合索引301条。本书可供宣传文教、文旅考古、造纸印刷等部门工作人员和广大社会读者参考学习。
《中国文化ABC:器物与生活》主要包括特色发明、精湛工艺、中华医学、健身娱乐、历法节日和生活习俗。所涉及得内容,均为独具中国特色、有较大影响得各色器物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新一版的《中国文化ABC》在上一版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增加了拔罐、针灸等实用生活方式内容。
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编结艺术,它以其独特的东方神韵和丰富多彩的形态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素养。一个小小的结,不仅仅是美和巧的展示,更是自然灵性和人文精神的表露,蕴藏着质朴、自然的情愫,蕴藏着人的亲和之质以及机器永远无法替代的人工之巧。 As the unique handmade Chinese folk art,Chinese knotis aknitting handicraft with diverse shapes mirroring thecharm oforiental art,wisdom of Chinese people and theirartisticattainment.A small handmade Chinese knot iSendowed with both beautyand spirituality.Chinese peopleprefer knots in rustic and naturalstyle because any kindof mechanical production is no substitute foringenioushandmade ones.
《印象中国》丛书共111册,涵盖了汉字、京剧 、太*、节日、书法等111个文化元素,对中国文化 进行了全景式的记录和呈现。这些文化元素有着悠久 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富中国特色,表现了特 定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及其文化背后特有的价值观 和审美观,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可谓是中华文明的切片。 阅读本套书,您能系统而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面 貌,真正认识中华文明传承的文化基因.从而提升文 化修养,丰富精神世界,树立文化自信,开启智慧人 生。 童芸*的《皮影/印象中国历史活化石》是其中 一册。
顶穿岩石亿万年积压,绽放在艺人手中一朵朵芙蓉 耐受人间数千载寂寞,呈现在藏家眼下一尊尊紫铜 穿越尘世数百年流转,回荡在今人耳畔一首首绝唱 不施粉黛,浑然天成,是那紫玉金砂的绝代风华 毋庸雕琢,每壶各异,是那阳羡丸土的倾城绝恋 桃李不言,静水流深,是那紫砂文化的无穷魅力
陕西华县演皮影的吕崇德,河北赞皇跳扇鼓的池素英,陕西榆林唱红白的高喜业,浙江衢州打纸簾的程宵春,这四个人隔着千山万水但都与人为善,为人着想,离开了熟人社会,依然保持着做人的底线。本书以他们四个人的日常生活来呈现本真质朴的 中国人 。
云肩,一种古代妇女披于肩部的服饰品,似云霞落日,晴空散虹,美轮美奂,且拥有浪漫绚烂、雍容华贵的造物创意,是我国服装史上一朵璀璨的奇葩。云肩具有典型的双重文化遗产属性,即作为承载精美图案的“有形”之物的物质文化遗产,和反映高超制作技艺和民俗学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情感和理想。 本书以江南大学服饰传习馆所收藏的传世云肩为研究依据,结合各类文献,在实物整理与田野考察中深入的了解云肩形制。从云肩的起源与发展方面,追溯云肩的起始、探析云肩的发展历程以及了解其发展现状;从艺术形态方面,分析云肩的基本结构与造型艺术;从云肩的制作方面,探究云肩的制作技艺与其特点,了解制作过程中包括准备、缝制和整理三部分的工艺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