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凉是甘肃古代在河西走廊存在过的五个地方政权。它们分别是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五凉时代,是一个伴随中原发生持续不断战乱而产生的时代,或直接叫它中原战乱的产物。以洛阳、长安为中心的中原腹地连续不断经历战乱以及灾荒,迫使大量汉族人口向包括河西走廊在内的周边地区逃亡,其结果是中原悠久的文明历史发生中断,而像河西这样原本文化不发达的偏远地区开始接过中原文明的接力棒,在积淀和传承汉文化方面开始发挥作用,并逐渐成为引人注目的人文荟萃之地。由四个不同民族建立的五个政权,它们都致力于文化教育,这使两汉以来的凉州面貌有了根本性改观,五凉时代的河西走廊,已远远脱离了 戎狄 之域的蛮荒状态而跃入中华文明的行列。
李梦阳是明代重要文学流派 前七子 领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分八章对李梦阳的一生及其文学创作做出叙述,叙述态度尽量客观,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李梦阳。
涉及周易文化及其英译、中医药文化及其英译、道教文化及其英译、佛教文化及其英译、儒学文化及其英译、中国古代礼俗及其英译、中国绘画书法艺术及其英译、中国古代教育及其英译八个部分。选题广泛,并配有详细的注释,有利于培养学生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介绍到国外的能力,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指导价值。
这是一本图文并茂、具有浓烈人文历史色彩的图书;以同名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为蓝本,用绚丽多彩的图文形式,生动直观地再现以河南为主体的华夏中原地区的辉煌灿烂的古老文明。 从夏至清的漫长历史中的三千多年,河南一直居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心脏地带,二十多个朝代、二百多位帝王建都或迂都于此。洛阳、开封等古都见证了传统中古社会政治制度的变迁。安阳殷墟等历史遗迹,记录着华夏先民筚路蓝缕的文明创造及其薪火相传。儒、道、佛三家的会聚,影响并建构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老子、庄子等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令后人追怀瞻仰的足迹。 阅读此书,不仅是一次寻索华夏文明的朝圣之旅,还将获得历史反思之理性的珍贵启迪。
身为“中华民族”的我们,是否曾想过,何以我们称为“中国人”?“华夏民族”之形成所由何来?究竟什么是中国人?——这问题不仅困扰许多研究中国的学者,也困扰许多居于中国认同边缘的人,《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增订本)即尝试解答此一问题。作者认为,由线性的历史溯源,以及对所谓“典型中国人”的研究,都难以解答这个问题。因此作者从一个新的角度——中国人族群边缘的形成、维持与变迁——来了解中国人的本质。《华夏边缘》(增订本)说明,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分配环境中,华夏(中国人)边缘如何形成与变迁,华夏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凝聚、扩张,以及华夏边缘人群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成为华夏或非华夏。 以中国人为例,作者借着历史、考古与人类学资料,探讨与人类族群认同相关的资源竞争与分配关系
黄帝肇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古代文明,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始祖”、“人文始祖”。黄帝是代表具体人黄帝、黄帝族团和黄帝族团世袭领袖的名号,是黄帝时代的代名词。黄帝的年代约为公元前4420~前2900年。黄帝时代所对应的考古学文化主要是仰韶文化的中晚期。《郑州与黄帝文化》在阐释黄帝文化概念及其发展阶段、黄帝文化性质与特征、黄帝文化历史地位等的基础上,在全国黄帝文化的视野下,主要探讨了黄帝故里所在的郑州与黄帝文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 黄帝活动的主要区域,如黄帝出生地、黄帝族发祥地、黄帝都城、黄帝征战迁徙地、黄帝游历地、黄帝葬地等,主要分布在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地区。郑州新郑(包括今新密市)是黄帝出生地、都城所在地,黄帝族的发祥地在以新郑一带为中心的中原地区。黄帝以有熊所在地新郑
本书作者通过对中原地名的来龙去脉的介绍,深入探讨了中原地名文化的深刻内涵,其中融入了很多关于这些人物的历史史料、传说以及趣闻轶事,对汉文化的理解做了很好的阐释,并进行了清晰的梳理。文化含量很高,可读性很强。文史结合、图文并茂。
少林寺是一个文化的箭垛。中外文化的交流,在这里激起浪花,中国佛教在这里结为丛林,中国禅宗以此为祖庭,三教合一的协奏在这里传出妙音,中国武术以此为圣地。尤其是在当代,少林寺又以中国文化的鲜明符号传向世界,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先锋。《少林历史与文化》以翔实的史料,科学而细致的考证和生动的描述,展示了少林寺1500多年以来发展的历程,对少林文化的许多方面进行了新的探讨,并提出了作者独到的见解。对历代文人吟咏少林寺的部分诗词,进行了简明而富有禅味的解释,通读全书,如漫步禅林,禅韵隽永。
中原地区在历史上产生过很多泰斗可称之为圣的华夏英才,如诗圣、商圣、字圣、画圣等等,作者通过对历史上中原的杰出人物的介绍,其中融入了很多关于这些人物的历史史料以及趣闻轶事,并对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做了详尽的介绍,探讨了汉文化的历史渊源,对汉文化的理解做了很好的阐释,并进行了清晰的梳理。文化含量很高,可读性很强。文史结合、图文并茂。
李益,是唐代中叶一位杰出的边塞诗人,李益一生创作了许多的诗篇,现存160多首。《华夏文明之源·河陇人物:李益》分八章对李益的生平及诗歌创作做出全面介绍与概述,前六章介绍生平,后两章叙述诗歌成就。《华夏文明之源·河陇人物:李益》吸收学术界研究成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李益一生及其诗歌展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作者通过对中原地名的来龙去脉的介绍,深入探讨了中原地名文化的深刻内涵,其中融入了很多关于这些人物的历史史料、传说以及趣闻轶事,对汉文化的理解做了很好的阐释,并进行了清晰的梳理。文化含量很高,可读性很强。文史结合、图文并茂。
本书作者通过对历史上中原的杰出人物的介绍,其中融入了很多关于这些人物的历史史料以及趣闻轶事,并对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做了详尽的介绍,对汉文化的理解做了很好的阐释,并进行了清晰的梳理。文化含量很高,可读性很强。文史结合、图文并茂。
从盘古开天地直至清代,中原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圈中先进文化的象征,并且也逐渐成为正统文化的代表。本书以翔实的资料,论述与分析了中原文化的形成、发展、成熟的过程,以及在不同时代政治、哲学、文学、艺术诸方面的突出成就。同时也探索总结了中原文化向中国其他地区传播的特性、方式、路径;它与整个华夏文化逐步交融的特点,及在各类文化的发展态势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从中可窥中国文化是怎样在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对于当前方兴未艾的文化研究热潮,具有不可或缺的参考价值。
西夏是以党项族为主体,于公元11世纪至13世纪初,存在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西夏立国近两百年,今甘肃境内的河西走廊、兰州、定西等地都在西夏王国的版图及势力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