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叙述了从古代到近代巴蜀文化发展的盛衰轨迹、主要特点,以及对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在叙述中力求quanmian而突出重点,严谨而不枯燥。作者认为,巴蜀文化在古蜀文明时期、汉代与唐宋时期有过三次繁荣的高峰,三度位居全国的前列。宋代以后呈现全面的衰退,清代后期才有明显的复苏。早期的巴蜀文化是自有特色、独立发展的一种文化,但与外界(包括中原文化)一直有着日趋密切的交流,在交流之中发展、创造。从宏观的高度来总结,巴蜀文化zui重要的特点是主要由移民文化而表现出来的兼容。
成都是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是西南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民风民俗资源。本书是*部从街巷历史文化的角度展示中国名城风采的著作。作者袁庭栋先生是著名巴蜀文化研究专家。他以二十多年的资料积累,四年多的辛勤考察与爬梳,生动、详尽地介绍了500多条成都街巷及成都城池、河道、桥梁的命名缘由、历史变迁,街巷中的名人掌故、趣闻逸事,重要的历史事件与民俗活动,重要的学校、企业、地下出土的历史文物。作者掌握资料丰赡、论证谨严,加上引人入胜的叙述风格,使本书具有科学性、欣赏性、实用性及收藏价值。书中所编地名索引和搜集的珍贵历史地图,特别是大量老照片,包括晚晴外国驻华使官,美国《国家地理》记者拍摄的照片,民国初年、抗日战争时期的照片,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和部分私人收藏照片
本书为老成都摄影集。老成都是我们回不去的地方,作者有幸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一个媒体人的身份,亲历、见证、感知并记录报道这座城市。本书约有300张照片,带着旧日的时光印迹,让人跟随那一个个被定格的瞬间,缅怀过去的岁月。本书希望借助摄影这一*有性表达形式,重现过去的成都那些本真的生活场景,把这十年消失变化的场景真实地传递出来,唤醒人们对那段逐渐远去的历史的记忆。
人文巴蜀 大美天府 文旅丛书是一套全面反映四川富集文化资源、深厚历史底蕴的文旅丛书,由政协四川省委员会组织编写。本丛书图文并茂,全方位地展现了四川文化资源,彰显了巴蜀文化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传承价值,有利于广大读者深入了解巴蜀文化的底蕴及丰富内涵,增强对巴蜀文化及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理解,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出版价值。《 人文巴蜀 大美天府 文旅丛书 川菜卷》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简洁生动的语言讲述川菜的起源、发展、特点与流派,同时讲述历史上川籍文化名人称颂的家乡美味和阐述的精到食论,介绍入川的文化名人体验川菜魅力所留下的诗词文章和故事以及对川菜发展的贡献。全书通过以人为本、以点带面的阐述,多维度展示了充满魅力的川菜历史文化内涵。
人文巴蜀 大美天府 文旅丛书是一套全面反映四川富集文化资源、深厚历史底蕴的文旅丛书,由政协四川省委员会组织编写。本丛书图文并茂,全方位地展现了四川文化资源,彰显了巴蜀文化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传承价值,有利于广大读者深入了解巴蜀文化的底蕴及丰富内涵,增强对巴蜀文化及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理解,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出版价值。《 人文巴蜀 大美天府 文旅丛书 川酒卷》依托巴蜀江河资源,系统梳理和深刻诠释川河孕育的川酒所谱写的中华酿酒文明长歌,缔造的东方酿酒文化脉系;同时从空间横向维度,系统梳理和深刻诠释川酒在世界酿酒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和卓越贡献,及其所蕴含的中国元素和特色。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简洁生动的语言深入讲述川河与川酒、川酒与历史、川酒与名人
本书为与四川乐山、峨眉山的历史文化相关的图文史料选编,选载了作者二十多年来对乐山和峨眉山众多人物的访谈,组成关于乐山地方文化非常重要的口述史。此外,书中配有200多张照片,其中部分为清末民国时期乐山、峨眉山的老照片,对弥补乐山、峨眉山文化历史空白弥足珍贵。本书文笔优美,可读性强,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本书为再版。初版为精装,此次再版为平装版,重新设计封面,作为《徐杉文集》版出版,内容与初版一致,拟删减附录论文。
本书为《成都文类》校点本。《成都文类》,宋宁宗庆元年间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袁说友主编。袁在任期间组织僚属修撰《成都志》,同时编纂《成都文类》。此书共50卷,收集了从汉代至宋孝宗千余年间有关成都地区的诗文1337篇。先按文体区分,后按内容归类。此书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文献价值。作为一部地区性的诗文总集,其规模之大、收罗之广,超越前代。所收诗文内容广泛,涉及成都地区的历史、地理、人物、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为后代提供了很多重要的历史资料。其中的许多诗文至今仅见于此书,或最早见于此书。本次点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作为底本,2007年成都时代出版社曾出初版,此次收入《巴蜀全书》,参考日本静嘉堂文库所藏本进行了修订。
成都是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是西南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民风民俗资源。本书是*部从街巷历史文化的角度展示中国名城风采的著作。作者袁庭栋先生是著名巴蜀文化研究专家。他以二十多年的资料积累,四年多的辛勤考察与爬梳,生动、详尽地介绍了 500 多条成都街巷及成都城池、河道、桥梁的命名缘由、历史变迁,街巷中的名人掌故、趣闻逸事,重要的历史事件与民俗活动,重要的学校、企业、地下出土的历史文物。作者掌握资料丰赡、论证谨严,加上引人入胜的叙述风格,使本书具有科学性、欣赏性、实用性及收藏价值。书中所编地名索引和搜集的珍贵历史地图,特别是大量老照片,包括晚晴外国驻华使官,美国《国家地理》记者拍摄的照片,民国初年、抗日战争时期的照片,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和部分私人收藏照
李晓宇 男,1976年生于四川乐山。历史学博士。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明清史、书院史、巴蜀文化史等研究。在《四川大学学报》《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合著出版有《近三十年中国现代思想史研究》《近代蜀学的兴起与演变》《巴蜀文化通史 史学卷》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又称秦蜀古道,是指古代中国由秦地长安通往蜀地成都的道路系统,演绎了中国西南部与中原地区悠久的交流历史。而金牛道是蜀道体系中最大的一条, 具有蜀道北段所有线路入川总路线的地位 ,可谓了解蜀道的极具代表性的路线。这条古道不仅是重要的交通路线,更是古蜀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线型的文化遗产,是搏动了几千年的中国经济文化之脉。 本书作者考察探寻蜀道长达十余年,辗转行程十三万余公里,拍摄了沿线壮丽、险峻或幽静的自然风光,城镇、乡村、民居等人文景象,以及石窟寺、古碑刻、古石刻、古建筑、古墓葬等文化遗产,志在用纪实摄影手法为蜀道造像。《行走金牛道》分南北主线、南段支线、北段古线三章,按照 先主后支 从近到古 的顺序,展示了历代金牛道路网的基本结构。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
人文巴蜀 大美天府 文旅丛书是一套全面反映四川富集文化资源、深厚历史底蕴的文旅丛书,由政协四川省委员会组织编写。本丛书图文并茂,全方位地展现了四川文化资源,彰显了巴蜀文化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传承价值,有利于广大读者深入了解巴蜀文化的底蕴及丰富内涵,增强对巴蜀文化及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理解,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出版价值。《 人文巴蜀 大美天府 文旅丛书 川剧卷》是一部深挖国家级 非遗 项目川剧深厚文化内涵,重点讲述川剧源流、演进、代表人物、艺术特征以及川剧在中国戏曲界的地位、在创新中发展的图书。本书采用史话 名家访谈的方式,从历史、艺术、美学等方面记录了 川剧 艺术的魅力和深厚底蕴,彰显了其扎根巴蜀传统文化沃土、面向新时代新征程的以美育人、以美化人
本书为故园画忆系列丛书之一,通过刘涟老师指导后目录以文物保护单位为依据,以、省市级、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顺序选择,终和作者确定以下目录: 部分历史建筑80幅,第二部名人故居10幅,第三部分宗教建筑19幅,第四部分历史街区5幅,第五部分民风风俗12副,共计126幅。绘画过程成中存在疑问时及时沟通协调。
本书为西南联大社会学系系主任陈达先生的笔记体日记,叙述了卢沟桥事变后,其告别清华园,辗转至云南主持联大社会学系的日子。书中不仅讲到了其在联大的生活与研究,也旁及对联大师生栖息之地昆明、蒙自与呈贡的点滴观察,细致记录下了艰难岁月中的弦歌不辍,与烽火连天中的风土民情。
《寻找诗婢家》是一本继李劫人的《死水微澜》、车辐的《锦城旧事》和流沙河的《芙蓉秋梦》之后,一本以诗婢家为主体,回忆民国成都文化往事(以书画界为主)的非虚构类历史随笔,围绕张大千、赵熙、罗文谟和郑伯英,描写了徐悲鸿、赵少昂、黄君璧、谢稚柳、关山月、董寿平、傅抱石、潘天寿、廖静文、徐雯波、黄宾虹、刘开渠、于右任、谢无量、余中英、曾默躬、罗祥止、公孙长子、齐白石、丰子恺、马万里、赵望云、郑曼陀、晏济元、石子清、张群、陈子庄、张采芹以及民国成都的 五老七贤 等与诗婢家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历史人物。在纪念诗婢家成立100周年的同时,本书追忆尘封已久的画坛遗梦,打捞渐行渐远的翰墨风流,探寻一种文明的价值观与诗意的生活态度,点燃心灯,赓续传统,对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内容简介: 汉英对照版《成都名物》,属于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策划的 大美中国 丛书的分册之一,通过106幅手绘作品和106篇优美短文,将成都古老的特色文化地标与年轻人的现代生活完美融合,描绘了中国年轻人在成都的106种 最流行 的生活方式。 成都,到底是怎样的一座城? 这里,把自然的表达赋予蜿蜒的锦江。也不介意,让生活的底色,成就每一条街巷。这里爱市井人间,也爱无尽诗意。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 这是李白笔下的成都,把每一种生活的安逸,都放在热爱的轮廓里。 这就是成都。 成都总是让人流连忘返,无论是美食、历史还是文化,这里都有无限的魅力等待着你的发现。 之后, 大美中国 也将陆续推出《广州名物》《杭州名物》《南京名物》《西安名物》等七个城市的 名物 系列。 美 ,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也是东西方
街道是城市的血脉和骨骼,每一寸血脉、每一段骨骼都不尽相同。要认识城市,先从街道开始。 成都的街,很特别。大体上它是按横平竖直的方式来排列组合的。街的里面,还藏着更细微的巷。 这些横着竖着的街巷,把成都切割成一块一块。相比起线性的街,成都人更习惯于用块状的思维来记忆和描述地点:玉林、白果林、抚琴 是成片的小区;长顺街、新鸿路、宏济路,听上去是街名但其实被默认是随着街道自然生长的街区;牛市口、水碾河、牛王庙,是街和街交织的点,也是由点生发而成的面。 这是新旧交织的成都,这是日夜更新的成都。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我们带你去看内里的生活、食物、人们的生活状态。去重新发现,去找寻记忆,也去记录新鲜的画面、气味、温度,这些都在丰满着我们对这座城市的爱。
本书是一部关于巴蜀地区乡土建筑的写生集,精选了作者数十年间在实地调查过程当中关于巴蜀山水、民居的近二百幅写生画,从蜀中到藏羌再到三峡,展现出巴蜀地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老房子、老街道、老广场、老码头、老祠堂、老油房以及一些亭台楼阁的风貌特征,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和资料性。
乱逛是无序的,是走到哪里就算哪里的,是想起哪里就逛哪里的。 成飞公园有132厂子弟*喜欢的孔雀梭梭板;马鞍北路,每到端午满街密密麻麻的粽子摊位;背后的菜市场藏在纵横交错的居民楼里,吸引着外国背包客;冬季,成都的植物园藏着热带的景象;夏天,三道堰的沿河绿道让人心生欢喜;桂花香的时候,就溜达去了桂花巷;等发现是春天了,就骑车走一趟崇州的重庆路 这是一个特别的 90后 ,他用一年300万步串起成都的街、巷、菜市、场镇、园子、博物馆 知名的不知名的,热闹的寂寞的,都去逛一逛。在他的眼里,太古里和Space可能都不够酷,那些抵拢倒拐的地方,可能一不小心就藏着新大陆。 他还在继续逛。他说,成都,非走不能摸透;成都,就是用来逛的。
本书主要以 城市笔记 和 语闻成都 版面内容为主,讲述成都新兴的人文生活方式,聚焦本土特色人物和有个性、有品质的成都式人文生活样本,反映当下多元化社会所带来的不同生活类型、别样生活态度、趣味生活圈子等。通过城市与人的故事,从不同角度展示城市文化生活,普通市民生活图景和新旧地域文化,真实细致地描摹出成都这座新一线网红城市的迷人魅力和城市文化的立体形象。
懒散近乎“随时随地找舒服”。以坐茶馆为喻罢,成才人坐茶馆,虽与重庆人的理由一样,然而他喜爱的则是矮矮的桌子,矮矮的竹椅??虽不是竹椅,总多关是竹椅变化出来,矮而有靠背,可以半躺半坐的坐具??地面不必十分干净,而桌面总可以邋遢点而不嫌打脏衣服,如此一下坐下来,身心泰然,所差者,只是长长一声感叹。本书从李劫人小说中分门别类,节录出有关成都文明发展的大量文字,如清末的叽咕车(鸡公车)到抗战时的木炭汽车,足以见出成都交通的一个侧面。所有这些变迁的实录,后人完全可以视为一代信史。其中收入本书的《成都是一个古城》和《旧帐》,都是一九四九年后没有公开发表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