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叙述了从古代到近代巴蜀文化发展的盛衰轨迹、主要特点,以及对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在叙述中力求quanmian而突出重点,严谨而不枯燥。作者认为,巴蜀文化在古蜀文明时期、汉代与唐宋时期有过三次繁荣的高峰,三度位居全国的前列。宋代以后呈现全面的衰退,清代后期才有明显的复苏。早期的巴蜀文化是自有特色、独立发展的一种文化,但与外界(包括中原文化)一直有着日趋密切的交流,在交流之中发展、创造。从宏观的高度来总结,巴蜀文化zui重要的特点是主要由移民文化而表现出来的兼容。
本书为西南联大社会学系系主任陈达先生的笔记体日记,叙述了卢沟桥事变后,其告别清华园,辗转至云南主持联大社会学系的日子。书中不仅讲到了其在联大的生活与研究,也旁及对联大师生栖息之地昆明、蒙自与呈贡的点滴观察,细致记录下了艰难岁月中的弦歌不辍,与烽火连天中的风土民情。
本书为故园画忆系列丛书之一,通过刘涟老师指导后目录以文物保护单位为依据,以、省市级、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顺序选择,终和作者确定以下目录: 部分历史建筑80幅,第二部名人故居10幅,第三部分宗教建筑19幅,第四部分历史街区5幅,第五部分民风风俗12副,共计126幅。绘画过程成中存在疑问时及时沟通协调。
街道是城市的血脉和骨骼,每一寸血脉、每一段骨骼都不尽相同。要认识城市,先从街道开始。 成都的街,很特别。大体上它是按横平竖直的方式来排列组合的。街的里面,还藏着更细微的巷。 这些横着竖着的街巷,把成都切割成一块一块。相比起线性的街,成都人更习惯于用块状的思维来记忆和描述地点:玉林、白果林、抚琴 是成片的小区;长顺街、新鸿路、宏济路,听上去是街名但其实被默认是随着街道自然生长的街区;牛市口、水碾河、牛王庙,是街和街交织的点,也是由点生发而成的面。 这是新旧交织的成都,这是日夜更新的成都。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我们带你去看内里的生活、食物、人们的生活状态。去重新发现,去找寻记忆,也去记录新鲜的画面、气味、温度,这些都在丰满着我们对这座城市的爱。
本书是一部关于巴蜀地区乡土建筑的写生集,精选了作者数十年间在实地调查过程当中关于巴蜀山水、民居的近二百幅写生画,从蜀中到藏羌再到三峡,展现出巴蜀地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老房子、老街道、老广场、老码头、老祠堂、老油房以及一些亭台楼阁的风貌特征,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和资料性。
乱逛是无序的,是走到哪里就算哪里的,是想起哪里就逛哪里的。 成飞公园有132厂子弟*喜欢的孔雀梭梭板;马鞍北路,每到端午满街密密麻麻的粽子摊位;背后的菜市场藏在纵横交错的居民楼里,吸引着外国背包客;冬季,成都的植物园藏着热带的景象;夏天,三道堰的沿河绿道让人心生欢喜;桂花香的时候,就溜达去了桂花巷;等发现是春天了,就骑车走一趟崇州的重庆路 这是一个特别的 90后 ,他用一年300万步串起成都的街、巷、菜市、场镇、园子、博物馆 知名的不知名的,热闹的寂寞的,都去逛一逛。在他的眼里,太古里和Space可能都不够酷,那些抵拢倒拐的地方,可能一不小心就藏着新大陆。 他还在继续逛。他说,成都,非走不能摸透;成都,就是用来逛的。
本书主要以 城市笔记 和 语闻成都 版面内容为主,讲述成都新兴的人文生活方式,聚焦本土特色人物和有个性、有品质的成都式人文生活样本,反映当下多元化社会所带来的不同生活类型、别样生活态度、趣味生活圈子等。通过城市与人的故事,从不同角度展示城市文化生活,普通市民生活图景和新旧地域文化,真实细致地描摹出成都这座新一线网红城市的迷人魅力和城市文化的立体形象。
《人文蜀地:一份记者的行走笔记》是由封面新闻杂志集近些年文稿编撰而成,以游记的形式,把蜀中的古宅院、古战场、古桥梁、古驿道、古官寨、古寺院,一一记录在案。作者试图将每一处历史遗迹,当成一口深井,通过田野考察、口述采集、档案各种方式,去挖掘遗迹背后的人文精神,揭示其中的历史渊源和人文掌故,以一斑窥全豹,展现巴蜀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该书分为 小镇大事 名流屐痕 蜀地沧桑 街院遗迹 四大篇章。
本书是一部关于四川民居的研究文集。作者从文化的角度来论述四川的民居建筑,探索名山寺庙与民居、方言与情理、山水画与建筑等的互补关系与相互影响,以及一些造型奇特、风格独具的小乡小镇和民居、碉楼之类的民间建筑的发展轨迹和审美特征,并且把建筑、建筑环境和建筑绘画结合起来,为研究四川地方建筑文化提供了形象化的依据和富于情理的见解。
本书是2001年至2003年间,作者率学生深入 成都市宽巷子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 和 大慈寺历史文化保护区 作调查的成果。全书通过文字、照片、测绘图等内容,探讨和讲述了宽窄巷子的演变发展、民居原貌、住户情况等,抢救性保留了宽窄巷子和大慈寺历史文化保护区改造前的第一手资料。
《锦官城笔记》因三国时期,蜀锦驰誉全国,设置锦官管理蜀锦生产并筑城保护锦蜀生产,被称为锦官城。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有 花重锦官城 锦官城外柏森森 的经典诗作传咏至今。作家蒋蓝以 蜀人外传 风物猎记 天府新录 三部分,描述了锦官城的历史文化、人物典故等,如 李调元咏成都灯会 、 布衣状元骆成骧 、 林语堂在成都 、 鱼凫与鱼鹰 、 历史文化中的大熊猫 、 成都凤凰山的演变史 、 龙池书肆的记忆 等文章,就像给读者呈献一幅幅锦官城浓墨重彩的历史画卷。
《水煮重庆》为有关重庆本土历史文化的通俗读物,内容涉及重庆本土的美食、民俗、文化和历史。作者精选重庆本土历史文化中有代表性的人、事、物,广罗史料,去伪存真,用通俗的语言、诙谐的文笔,将重庆本土历史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书中有趣的手绘老重庆线描图,更是锦上添花,别有一番风味。 新版套书在2018年版《水煮重庆》的基础上,新增34篇有关重庆本土美食、民俗、历史等方面的美文,并重新细分为这样吃重庆、战火重庆城、历史的侧面、文化与方言、打望老重庆、这才是袍哥六个部分。 下册内容主要是以下三个部分:第四部分文化与方言,主要介绍了重庆的方言和民俗文化的特色、历史由来,历史影响等;第五部分打望老重庆,主要介绍了老重庆的地名典故、名人轶事等内容;第六个部分这才是袍哥,介绍袍哥的历史由来、概况、
《水煮重庆》为有关重庆本土历史文化的通俗读物,内容涉及重庆本土的美食、民俗、文化和历史。作者精选重庆本土历史文化中有代表性的人、事、物,广罗史料,去伪存真,用通俗的语言、诙谐的文笔,将重庆本土历史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书中有趣的手绘老重庆线描图,更是锦上添花,别有一番风味。 新版套书在2018年版《水煮重庆》的基础上,新增34篇有关重庆本土美食、民俗、历史等方面的美文,并重新细分为这样吃重庆、战火重庆城、历史的侧面、文化与方言、打望老重庆、这才是袍哥六个部分。 上册内容主要是以下三个部分:*部分这样吃重庆,探究重庆特色美食的历史来源、文化背景、做法比较、评价等内容;第二部分战火重庆城,介绍重庆历史上的重大军事事件,比如抗蒙(元)事件、张献忠在重庆、重庆的禁烟运动、蜀军、四次成渝战
中国西南地区有着独特的地理条件,从拥有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向东,阶梯式地延伸,从云贵高原到丘陵直到天府平原,有众多的雪山、峡谷、瀑布、湖泊、草甸,有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这其中流经雅鲁藏布江、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给植物的多样性提供了天然的条件,形成了中国西南地区多样的神奇景观,有10多处*名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这里世代居住着20多个少数民族,各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构成一道浓郁的民族风情画卷。中国西南美丽而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地游客前往。本画册所有图片均为卞志武先生所拍摄,有的图片摄于上世纪80年代,且为独家首版,非常珍贵。画册图片涉及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重庆直辖市等五个省(区、市)。广西壮族自治区西与云南省毗
党项羌,这个曾经盛极一时、建立过强大西夏王朝的民族,如今又是何种状况,应当何去何从呢?翻开本书,或许能给你想要的答案。 本书作者徐平教授在对羌村这一典型社区进行了长达三年的实践调查基础上,运用文化人类学、社会学、考古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方法详细描述了分析了羌村人的经济生活模式、社会构建和运转、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精神世界的构造,进而联系羌族历史上从游牧到农耕的巨大变迁,以及羌村现实生活的变化,提出“文化的本质在于适应,适应带来社会进步“的理论假设。在文化适应和文化交融都更为剧烈的今天,人们如何更好适应急剧变化的世界?羌村人的故事,或许对我们有所启迪。
纳西族象形文字约有2200多个,有较浓厚的图画文字特点,以一字象一物,或一事,或一意,但与图画之维妙维肖求其美感不同,而是用简单笔画初其事、物、意的轮廓来表达。既要简单,又要一个字与一个字相区别。 就有依类象形,突出特征,变易本形,依声托事等各种造字方法。用这种象形字书写的句子有的极像是一幅图画,它只是起到一种提示的作用,无固定的读法。所以,用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经书,即使是会说纳西语,又认得一个一个象形字,但仍不能读懂经文。只有从小从师学习的东巴教徒才能眼看经文,口诵句子,这种文字已有约1000年的历史。纳西族东巴教徒用这种象形字书写了约1500卷经书,它是研究纳西语言文字、社会历史、宗教哲学、天文地理和文学艺术的重要宝藏。本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纳西族象形文字著述很多。其中著名的有李
代表们围绕巴蜀文化研究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等方面的新发现、新问题、新成果和发展新趋势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在巴蜀文明特征、国家与文明起源、城市、青铜器、文字、民族、宗教、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新成果。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李绍明研究员代表研讨会作了学术总结,他充分肯定了本次研讨会的学术意义和成功,认为本次会议的各项新成果必将把巴蜀文化的研究推行新的高度。他还指出,巴蜀文化研究还需要向纵深发展,要多学科的研究者共同的努力。 现在出版的这本论文集,即是本次研讨会各位代表提交的优秀论文,展示了本次研讨会的学术成果。
国泰同志的研究兴趣是比较广泛的。他立足于古代汉语这个大的领域,走的是古书训诂的路子,旁及现代汉语和方言。其研究成果,涉及古汉语文字、词汇、音韵和语法。他在90年代初发表的《巨宋广韵考正》一文,被浙江大学博导黄笑山教授列入《二十世纪唐代音韵研究纲要》,同罗常培、周祖谟、赵振铎诸先生的论文一起被称为“在这方面的重要研究”。《 疏证补》不同于其它任何一部方言著作的*特点,就在于它是一部集文字、音韵、训诂知识于一体的方言著作。它的作者告诉我,《(蜀方言)疏证补》耗去他十多年的时间,曾使他多次感到心力交瘁而又欲罢不能。 《(蜀方言)疏证补》在训释原著词句的基础上作了大量的考证工作,综合运用文字、音韵、训诂知识,不仅纠正了原著中的谬误,而且多有发现、多所发明。全书要言不烦,深入浅出,
在我国西南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地理单元,这便是著名的横断山脉地区。至今,这里逐生活着藏、彝、羌、纳西、普米、门巴、珞巴等民族。千百年来,众多民族在比南来北往,繁衍生息,迁徙流动,使得这条走廊成为丰富的文化沉积带,文化呈现出古老性、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 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根据民族学界多年来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新的民族学概念“藏彝走廊”。藏彝走廊自然风光异常丰富多彩,有不可多得的自然旅游资源。藏彝走廊吸引人们的,还有它那历史底蕴深厚、内涵丰富而神秘的民族文化…… 本书不是一本文化人类学专著,它其实更近于是一本用通俗的语言告诉读者“他者生活”的人文地理图书。通过阅读本书,一个人面对“他者”的生活,就是面对自己的生活;一个人思考“他者”的人生,就是在思考自己的人生。以优美的
本书是对开江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及其历史文化的个案性研究。其内容涉及县域社会与文化地理、公共行政与建置沿革、自然生态与环境保护、县域经济与市场培育,以及县城经济与文化建设、社会面貌与人文精神、文化环境与青少年成长教育、传统文化与民俗变迁等多个方面。开江是作者的故乡,作者数十年来有丰富的桑梓阅历和人事联系,有走进去跳出来的认识比较,有多层面的文化参照,有学理的分析阐述,凡此种种构成了本书的研究内容。本书堪称开江县域社会文化建设的百年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