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两地节庆,由于两岸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就需要我们做脚踏实地的田野调查,辅以和考古验证与文献阅读紧密结合,才能较全面解读闽台民间传统节日演变发展的结果。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闽台传统节庆习俗调查从民俗学方向进行研究,不仅介绍节庆,而是把节日仪式、活动程序以及作用的具体细节挖掘了出来,详细地补充了相关文化史。(2)闽台民间传统节庆活动的参与群体,以老人和妇女为主,但重大节庆活动时社会精英阶层参与度高,这是值得引起关注社会现象。(3)闽台传统节日与民间信仰、祖先崇拜和宗族文化结合密切,因此与民间信仰相关的祭祀节日是重要民俗旅游资源,可培育成为新型的旅游文化业态。
本书立足于客家乡村的普通农妇,通过文献和口述建构她们的身份,从世俗与信仰两方面来探讨她们的日常生活与内心世界,从多维角度,如家庭、经济、民俗、信仰、人生阶段等来探讨客家妇女的地位与文化生活,较为全面真实地展示了客家妇女的文化形象。全书的研究利用田野调查获得碑记、族谱、经书、科仪本等*手的民间文献与口述访谈资料,提供的资料很有成色。且描述细微,分析周到,克服了许多研究不够深入、曲解资料、割裂名称与语境关联等的局限。
从侨民到华侨,飘洋过海的客家人身份其实是多重角色的复合,既有 侨 的性质,又有 商 的意味,而且这两者均表达出客家文化内涵,使客家侨商与其他地方的华侨区别开来。本书详细介绍了客家侨商的历史发展,重点突出其在国内外的创业经验,以及对侨居地和侨乡社会的回馈。读者可以从本书了解客家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以及这一民系文化的传统性与民族性。
《2013年厦门社科丛书·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系列:闽台民间信仰传统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写作大纲的设计和总编纂由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徐辉教授与课题组总负责人、厦门理工学院刘芝凤教授共同负责,由林江珠承担书稿统稿、插图选择和闽台调查信息分类统计撰写个案调查报告、段凌平承担主要章节的写作任务。书中采用了26位师生的闽台民间信仰调查报告,尤其是学生考察队的队长王煌彬在二年多的田野考察中,一人就撰写了二十余篇民间信仰调查报告,在此无法把他们全部列出,但他们的贡献不能忽略。《2013年厦门社科丛书·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系列:闽台民间信仰传统文化遗产资源调查》能够完成还得益于在田野调查时接受我们访问的单位和传承人,如南平市樟湖镇文化馆王商书先生,不仅带我们走访文化遗址,考察地方民间信
《2013年厦门社科丛书·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系列:闽台民间传统饮食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对学术的贡献主要在于: 一是田野调查面广。这次课题组共赴闽台两地60余个县乡进行传统饮食业调查,是前期成果所不及的,补充了许多新领域。 二是田野调查细致。本书注重调查民间饮食制作方法,并把闽台民间传统饮食的制作程序与制作方法做了详细的记录,对研究、宣传和推广应用闽台地方特色饮食起到了媒介作用,补充了许多新细节。 三是本书内容丰富。本书题通过两年多的实地田野调查,从闽台饮食历史、饮食种类、饮食加工、饮食习俗、饮食文化、饮食产业等都一一进行了调查或采访,使本书内容十分丰富(因“茶饮”习俗另有他人专著分论,本书不再赘述)。 四是勤于思考。前期对有关考古、文献资料作了相当系统的梳理,
《闽台客家社会与文化》为研究闽台客家民系与 客家文化的专著。首先论述了客家民系的酝酿与形成 、发展,着重论述了闽西在客家民系形成发展过程中 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其次细致地勾勒了客家人从 大陆原乡向台湾迁徙的历程,台湾客家人的分布情形 与艰苦创业历程,尤其对学界比较忽略的汀州客、漳 州客和福佬客问题做了深入探讨,对于台湾客家人的 抗日斗争史、当代台湾客家人社会抗争运动也做了比 较详细的描述。《闽台客家社会与文化》后探讨了 客家文化在原乡的丰富内涵和基本特征,及其在台湾 的传承与变迁情况。本书由谢重光著。
客家方言是客家人在迁徙中形成的一种交际工具,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原古韵,但又有所发展,吸收并融化了客家土著的语言成分。本书对客家方言主要是梅州客家方言进行了详细介绍,主要内容包括:客家方言的分布、形成及文化底蕴;客家方言的语音;客家方言的词汇;客家方言的语法;客家方言的文化内涵;客家方言的保护。通过对客家方言的生动展示,便于读者了解客家文化。
本书收录了两岸*代表性的客家问题研究者的文章20篇。这些文章均为*近十年的成果,能够代表目前海峡两岸客家研究的前沿水平。这些文章大都不囿于某一具体问题的个案研究,而希望从某一方面、某一主题展开较为宏观性的讨论,因而对于开展海峡两岸客家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导论性意义,对于计划进入这一研究领域的青年研究者以及初涉这一领域的其他专业研究者,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本书采访了上百个艺人及相关保护人员。调查内容包括闽台民间曲艺,如答嘴鼓、讲古等;民间音乐,如南音、北管、笼吹、十音八乐、食闹音乐、莲花褒歌等;民间舞蹈,如拍胸舞、车鼓弄、牛犁阵、龙舞、道情(民间二人转)等;民间戏剧,如闽剧、梨园戏、潮剧、高甲戏、歌仔戏等。通过对福建和台湾地区的代表性文化事项进行田野调查,总体上摸清了闽台地区现存的艺术种类及现存状况,理清了闽台与艺术两者间的渊源与联系,进而分析民间艺术面临的困境,探讨保持民间艺术生命力的有效途径。
《闽台文化研究集刊(第2辑)》是为福建广播电视大学为提升自身学术实力,更好服务于海西建设所组织编写的。全书收入数十篇有关闽台文化的论文,从不同角度闽台文化的各种现象进行探讨,力求推动有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增强两岸的联系与交流。本辑包括:“试论外省人在艺术方面对台湾社会的贡献”、“闽台信仰文化增强民间弱势人群自信”、“试论民间信俗文化在闽台交流中的新态势”、“台湾关帝信仰的兴起与发展考论”、“闽台商贸关系浅探”等文章。
本书收录作者1960年代至1970年代前期的八篇代表性论文,以16世纪里昂地区新教徒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为视角,对当地印刷工新教徒的罢工、城市妇女、“嘉年华”民众聚会、知识阶层的文化认同等重要问題作了深描,期待深刻反映这一时期整个法国社会的历史风貌。
几千年的农业文明,蕴育出乡土中国的过去和现在。 乡者,故乡也, 土者,民间也。 吾乡吾土,是故土,是老家。 数字化的今天, 世界风云变幻。 现代都市人于历史留下的印痕已无可言说。 老村、古镇、旧宅、败词、发黄的族谱,或可引发人们对乡土中国的思索。 本系列旨在介绍中国民间传统的地域文化。以图文随记的形式,向大众传播中华本土文化之精髓;复苏久远的历史场景。为探究历史传承、反思历史文化变过的人们,开辟一片传统文化的博物馆,乡土社会的史书库。亦借此呼吁:保护我们的民间文化;珍视我们的历史! 福建省连城县培田村是一座现今保存完整的为数不多的古村落,被称为“辉煌的客家庄园”,作者研究福建乡土文化多年,本书试图追溯培田的历史轨迹。
本书通过实地考察追访,记录并整理了龙川独有的非物质文化,如客家山歌、手擎木偶戏、船灯舞、马灯舞等。本书以这些独特的文化景观为切入点,在描述各自文化形态的同时追述它们的前世今生,拷问它们如今的生存状态,从而引起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
本书详尽介绍了客家体育与竞技,内容包括: 足球之乡 史略;亚洲球王李惠堂;彰显民性的客家武术; 捺地割葱 李威光;客家民俗体育与竞技;客家民间体育与竞技游戏。全书通俗晓畅,图文并茂,全面系统地挖掘、整理客家地区的丰富体育文化,为民众更好地了解、保护与传承客家体育文化提供了一扇重要窗口。
本书从历史的维度考究了客家民系的形成,强调客家来源的多元化,提出其主要来源包括南迁汉人、百越种族和南迁盘瓠蛮三大部分, 强调上述三大部分的互动共生,相互同化。在此基础之上,对“客家民系”概念进行界定。此外,还对客家文化的结构和层次进行探讨,简要探讨了客家传统产业、客家宗教信仰、客家山歌的本质特征与文化渊源、客家人文性格与客家文化特质等内容。
客家民俗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本书属于岭南文化书系之客家文化丛书,详细介绍了客家人的传统风俗习惯,包括出生习俗、婚嫁习俗、丧葬习俗、祭祖习俗、生活习俗、练武习俗、忌讳习俗、家礼习俗等等,将中国民俗学的重要研究成果以简洁明快的叙述笔调娓娓道来,配以多幅插图,图文并茂,通俗生动,便于读者了解客家民俗,认识客家文化。
本书重在探究龙川独具特色的姓氏与祠堂,追溯每个姓氏背后的历史,展现各个宗祠的风采,具有人文性与历史性。龙川有182个姓氏,其中佗城就有170多个姓氏,遗存下了40多个宗祠,本书正是通过对这些景观的展现,引领人们研究龙川独特的宗祠文化。
本书重在讲述龙川悠久二独具特色的古村落,如龙川县黄布镇欧江村、丰稔镇黄岭村、麻布岗镇大长沙村、细坳镇小三村、上坪镇青云村,他们被认定为第三批 广东省古村落 。本书立足这些古村落,探究他们的人文与历史,发掘当地的风土人情,展现古村落的厚重历史与独特的古建筑。
本书为客家区域文化丛书之一,是在区域社会研究理论指导下的全新的客家区域文化研究,以历史上的“历史客家”为论述对象,从移民史、民族关系史、文化传播与变迁、区域经济文化变迁等角度,论述客家民系在广西发展、壮大的历史。全书共八章,章《客家与客家问题研究》,第二章《客家迁桂历史回顾》,第三章《广西客家的分布现状》,第四、五、六章探讨广西客家的传统观念、宗社情结、文化与风俗,第七章探讨广西客家与周邻居民交往的历史,第八章《广西客家与近代中国》。集中介绍了广西客家在客家研究中的历史地位、研究价值及文化特色。
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在多元族群融合的民族形成理论框架下,探讨汉族客家与福佬两个族群的源流和相互关系,所依据的文献资料丰富,田野资料扎实,采用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相渗透、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因而所得出的一系列观点都具有创新性,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又因为本研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于台湾客家与福佬两个族群的现实关系及未来走向做了探讨,因而可供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和开展工作时参考,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的客家优良传统》率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客家优良传统有机联结起来进行动态考察和研究,主要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的客家优良传统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重点剖析了客家优良传统的基本表征、主要结构、重要功能;充分肯定了客家人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追求,深入挖掘了客家优良传统蕴藏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丰富内涵;全面研究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客家优良传统的互动机制;努力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弘扬客家优良传统的路径选择;客观评判了客家妇女在国家兴亡面前表现出的爱国情怀。
以客家民居围龙屋为核心的客家村落,是客家文化的物化表现。客家民居形式多样,风格各异,体现了客家人的文化心态和艺术审美观念。一个村落民居的背后,可能就是一个宗族发展的历史、社会与文化。本书以客家传统村落民居中*特色的围龙屋为中心,展示客家传统民居的形成发展过程,揭示客家村落民居与中国传统文化、客家传统社会的关系,阐明客家村落民居对客家文化形成、发展变迁及其独特性的重要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