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作者20年的西藏游历为基础,在多年摄制、拍摄西藏纪录片的过程中,他和他的摄制组多次走遍了西藏74个县,拍摄了典型景观和人物口述实录,以及舞蹈、原生态音乐等。 本书是讲述他走遍西藏7个地级行政区,在各个县、乡遇到的人和事,以及他记录这些拍摄过程中的事件。作者试图向这个世界解读西藏。 作者将本书按照西藏的春、夏、秋、冬分为四个部分,每篇开端以坛城的制作过程作为穿插,用真诚的文字和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摄影作品记录了西藏的全貌。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通过主人公格萨尔一生不畏强暴、不怕艰难险阻,以惊人的毅力和神奇的力量征战四方的英雄故事,热情讴歌了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斗争。 与世界上其它一些著名的英雄史诗相比,降边嘉措编著的《格萨尔王全传(上下)》有两个显著特点:,它世代相传。至今在藏族群众、尤其是农牧民当中广泛流传。是一部活形态的英雄史诗,一部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它是世界上长的一部英雄史诗,有120多部、100多万诗行、2000多万字。仅就篇幅来讲。堪称世界史诗之。 在《格萨尔》的流传、演变和发展过程中。那些才华出众的民间说唱艺人。起着巨大的作用。他们是史诗直接的创造者、忠诚的继承者和热情的传播者。 “《格萨尔》诞生千周年活动”作为2002年-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参与项目,充分说明《格萨尔
格萨尔率领众多勇士一生南征北战,降妖除魔,降服了十八大宗等以四大魔王为主的大大小小的妖魔。格萨尔之母果萨拉姆王妃得了重病,经多方医治和经忏都难以被挽救而命终。因果萨拉姆是金刚亥母的化身而无需超度,她自身前往地狱,看到大悲观世音菩萨为了六道众生来到地狱;北方魔王鲁赞和霍尔白帐王、姜国的萨当王、门国的辛赤王等在地狱忍受着严寒、酷热的痛苦。于是她向十方佛祷祝,莲花生大师也来到地狱把无数有情众生引入善道。除了格萨尔,无人能把以四大魔王为主的罪人们、遗落在黑绳地狱的有情众生从因果报应的痛苦中解脱。若他们不能获得解脱,格萨尔王的世间使命便不能功德圆满,因此需要雄狮王格萨尔亲自到地狱一趟才能让其他众生获得解脱,于是果萨拉姆还魂充当阴阳使者去了东方花岭。 雄狮格萨尔王按照母亲和姑母
古村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乡村历史文化的 活化石 。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是数千年来农耕文明留下来的*遗产。西宁周边经过2100多年的开发,这些散落在湟水两岸的古村落是我们的先民披荆斩棘留下来的历史符号,也是他们茹苦含辛留下来值得纪念的根。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大批古村落正在急速消亡。现在追述这些村落的历史,就是希望凭借这点即将湮灭的残片,来怀念河湟文化独特的多样性和地域性,让人们通过这一扇窗口,窥探这里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一页。
《微观西藏》(汉英版)是一本以“微博体”形式展示真实西藏的书。该书追求新媒体环境下*阅读体验,用短的文字还原了那些了解西藏的人心中真实的西藏。中英对照、图文并茂,通过大量鲜活的见闻、细节和故事,发掘西藏人的日常生活和他们的内心世界。 全书共收录520余条精彩微博,150余张精美图片。内容包括大量鲜活的一手的见闻,深入浅出、客观中肯的涉藏言论、语录和访谈,以及有趣、独到的细节和图景。 该书在形式和内容上皆有创新——形式上见微知著,把新媒体的理念和精髓引入到传统的图书出版中,采用更能适应新媒体传播环境的“微博体”,在表现力、吸引力、感染力方面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内容上大题小作,用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形成一条条精彩的微博,虽然是碎片式呈现,但每一条微博都是精华,都能独立呈现一个事实,传
阿里,夹在唐古拉山脉、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之间,腹地横亘着冈底斯山脉;与尼泊尔、印度、克什米尔接壤,与新疆、日喀则、那曲相邻。 神山圣湖及四条大河标的了阿里的神圣:冈仁波齐,玛旁雍措,狮泉河;象泉河;马泉河;孔雀河…… 这里是野生动物的天堂:*、*、*、秃鹫、斑头雁、棕头鸥、*……它们才是这块土地的主人。 古老的文明从这里发源。千年的壁画,描摹着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愿景。 早在吐蕃王朝于藏南谷地发祥之前,藏西北就已经有了一个光耀的王国,名象雄。它远在一隅却显赫一时,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谜团。 存在了700多年的古格王国,留下了托林寺,东嘎、皮央石窟的精湛壁画,留下了古格王宫与佛寺交融的艺术,以及香孜、玛囊、卡尔普、多香、达巴等未被开放的遗迹…… 镜头中的“阿里”只是时光
藏地的神秘是缘于地域的。无论是西藏还是川.甘.青一带的藏民族聚居地,都在高海拔的雪山草地间。因地域而生并承传至今的民情风俗,信仰和独特的文化纽带,严酷的自然环境,铸就了非常的人文历史。 写这本书里的故事时,民间的传说,小时候从奶奶嘴里听来的故事,翻阅史料时偶然获得的精彩都排着队走进书本。不求今生,但求来世的无尽期待,命运捎来的无奈,情爱的泣血,追梦的艰辛,商海的挣扎,为报恩而数十年的苦苦等待都在属于他们的章节中得到展示。 在今天的幸福生活中去阅读逝岁中深潜的历史,会对人性的演绎诠释出蓝天白云的感受。
格萨尔王七十岁时,闻知一个名叫扎西朗杰的王治理着不丹国,此时的不丹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不幸的是,王妃罗布桑姆辞世。正当南太斯王为去世的王妃举行上供下施、祈福还愿等荐亡法事之时,其治下的密宗法洲庙宇之庙主桑杰益西与吉祥法洲庵之庵主希热衮炯二人却因前世宿业,彼此两情相悦,不顾教法沉浸于鱼水之欢中。不久,庵主有孕在身,臣民皆知胎儿之生身父亲为桑杰益西,因而满城谣言,议论纷纷。 见此情况,扎西朗杰王治下之上师、达官贵人责令庙主和庵主从此不得踏入圣法净地半步。未料,生性嗜好杀戮之密宗法洲庙宇掌堂师蛇头却对上师、达官贵人对那二人做出的惩戒甚是不满,一再扬言若不诛杀破戒的庙主和庵主便是助纣为虐。*终在扎西朗杰王亲自劝说之下,掌堂师才勉强答应将二人流放至卫藏地区。 遭流放的二人
格萨尔王七十岁时,闻知一个名叫扎西朗杰的王治理着不丹国,此时的不丹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不幸的是,王妃罗布桑姆辞世。正当不丹国王给去世的王妃举行上供下施、祈福还愿等荐亡法事之时,其治下的密宗法洲庙宇之庙主桑杰益西与吉祥法洲庵之庵主希热衮炯二人却因前世宿业,彼此两情相悦而不顾教法沉浸于鱼水之欢中。不久,庵主有孕在身,臣民皆知胎儿之生身父亲为密宗法洲庙宇之庙主桑杰益西,因而满城谣言,议论纷纷。见此情况,扎西朗杰王治下之上师、达官贵人责令庙主和庵主从此不得踏入圣法净地半步。未料,生性嗜好杀戮之密宗法洲庙宇的蛇头掌堂师却对上师、达官贵人对那二人做出的惩戒甚是不满,一再扬言若不诛杀破戒的庙主和庵主便是助纣为虐。*终在扎西朗杰王亲自劝说之下,掌堂师才勉强答应将二人流放至卫藏地区。
《西藏古近代军事史研究资料选辑》由次旦扎西、杨永红编著,西藏古近代军事史的内容,散见于藏汉古史籍,史料浩如烟海,对于广大研究者搜寻、查找,实为不易。有鉴于此,我们将在编写《西藏古近代军事史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整理编排成《西藏古近代军事史研究资料选辑》,以飨读者。
本书辑录了“*之旅”项目从发端到实现的一个个难忘瞬间,用大量文字、图片、原始策划资料,生动描绘了上海广播电视工作者挑战极限、勇攀*的豪迈气概,反映了“*之旅”前后方工作队伍配合默契、团结融洽的团队精神,记述了当时参与节目报道的科学家、艺术家、艺人丰富多彩的高原感怀,展示了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媒体精诚合作、共享多赢的骄人成绩,再现了报道团创下的“首次现场直播*迁徒”、“首次高原全天候多点卫星连线”等一系列极限纪录。 阅读本书,不仅能真实、生动地回顾“*之旅”活动的全过程,还能从中了解媒体大型活动策划、组织的运作内幕,对一些有意奔赴高原、探秘青藏的旅游者和背包客而言,更是掌握*旅行资讯的宝典。
《湘西古文化钩沉(精)》在体例上,大体按时间的顺序,从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考古学遗存出发,钩沉出各个时段的湘西古文化。章概述了湘西先秦时期的文化背景,着重论述了湘西本土濮文化的发现与研究情况;里耶盆地的惊世考古发现意义深远,第二章概述了里耶古城发掘研究的*成果;虎钮镩于、崖墓葬、土司文化都是湘西古文化中富有代表性的话题,《湘西古文化钩沉(精)》第三章至第五章对此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湘西地区山川阻隔,其文化变迁的节拍较外部相对较缓,直到二十世纪中叶,许多地方依然保存着与汉文化不同的自身文化性状。土家族源于古代的濮人,其古代生产方式为渔猎,以虎为主要图腾;苗族源于上古洞庭湖区的三苗,侗族是南方古越人的后裔,两者皆以农耕为生产方式,以凤鸟为图腾。这三者之间,地域分界
盼望已久的《蜀学》特刊辑于2006年9月问世,实现了蜀学几代学者的心愿。现第二辑也与读者见面了,这预示着蜀学研究的振兴与繁荣。蜀学乃中华学术之一,特具四川地域文化之优长。其肇起汉初,衍于晋唐,繁盛于两宋,至晚清夏复昌。本特刊的创办,旨在团结蜀中学者、蜀籍学者和研究蜀学的学者共同振兴和发扬蜀学优良传统而作出贡献。
就书的主要内容而言,这是一部珍贵的“阿里文化”读本。赤烈.塔尔沁是阿里本土文化的传人,他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用大量口述历史、民间故事、地方神话、民谣谚语、调查手记、文物遗迹以及鲜见流传的藏文文献资料讲述和展现了藏地文化中本色、生动的那一部分,将那些几近被遗忘、未被记载的族群记忆与民间话语镌刻成文。其中不少词语还用括号加注了藏文写法或当地方言读法,这对于一般读者和学术研究都是极为重要的查证依据或线索。弥足珍贵的还见于书中记述的许多文化现象与历曼物证,如藏北猎牧群落中的“羌日系”:可能源于古象雄服饰的“鹏犄”帽和“缠头”;历史悠久的“兑佳”面妆习俗;多处发现的立石祭祀遗址;日土与拉达克之间的“三条商道”及“盐粮贸易”等等,虽然展开的论说不多,但对有心的读者和细心的研究者来说,都
“藏彝走廊”是民族学研究领域里所特指的一个自然和历史的空间。这个特殊的自然及历史空间,对于认识中国古代农业民族的历史发展,认识中国民族格局的形成,认识中国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历史命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书即是一部有关“藏彝走廊”的民族学研究的文章辑成。这些文章多数是作者近几年讨论“藏彝走廊”以及在“藏彝走廊”中进行调查研究的成果。按照文章的内容和性质,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并以此构成全书的内容。 部分主要是在宏观上讨论“藏彝走廊”,反映了作者对“藏彝走廊”的基本认识。作者认为,要彻底认清“藏彝走廊”的面目,必须超越它。只有以更加宏观和抽象的“中国民族走廊”的理论或学说为指导,包括“藏彝走廊”在内的具体民族走廊的研究,才可能得以全面深入。 第二部分主要是关于“藏彝走廊”的
M.C.戈尔斯坦是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与藏学家。在西方藏学界,他独树一帜,自成一派,为国际藏学的发展作了巨大的贡献。本书是集西方藏学研究之大成,成为其藏学研究的代表作,也是西方研究西藏现代史的权威著作。 本书资料翔实,引证丰富。不仅使用大量的原西藏地方政府的官员回忆录及原始档案,而且使用英印政府、英国及美国政府的大量外交政治档案。后者的征引是目前西方有关西藏现代史研究著作中为全面、完整与丰富的。另外,作者还相当重视口碑资料,大量征引拉萨街头的政治民谣入史,别开生面,文笔生动。
《岭国形成史》讲述的故事主要集中在穆布董氏族曲潘那布、米钦杰蔚伦珠以及总管王戎擦查根等岭国祖辈们生活的时期。在玛域上中下的生活栖息地上,正如七佛和莲花生大师等所预言,许多天子英雄陆续诞生于此。随着岭军实力与日俱增,其疆域不断拓宽。在与汉地、拉达克、泥婆罗等周边区域交往过程中,岭以武力获取了各地富商的大量财物,并建造起长形茶城、拉城等岭宫殿。宫殿建造竣工之际,汉岭议和之事提上日程,米钦杰蔚伦珠和达潘等奔赴汉地,通过多方努力*终搭建起汉岭交好的友谊之桥。汉王将三位公主姐妹中小的一位,即后来成为嘉擦生母的拉嘎卓玛公主,许配给岭僧伦嘎玛益西。 岭之政教事业在连续不断的诸神预言中逐渐蓬勃发展,为取得进一步发展,岭从萨霍尔请来丹玛强查使之成为岭栋梁之臣,并把诸多粮种谷物引入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