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华裔地理学家段义孚写作于20世纪70年代的《恋地情结(文化地理学译丛)》这本书,以人与环境的情感纽带为主题,经由认识人类自身――人的感知、态度和价值观,而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再经由认识环境作为生物的人、社会的人以及个体的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空间(物质)载体,而重新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的生成,是人类不断建构理想人地关系的过程。《恋地情结》开创性地将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核心问题融为一体,并以广博的东西方文化案例成功地诠释了书的主题,从而为人本主义地理学建立起基本的理论框架、概念和方法论。 《恋地情结(文化地理学译丛)》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地理学自身,也对同时期西方的人文社会科学带来了巨大影响,成为西方整个文化领域 空间转向 的重要推手。而他这部深具吸引力的著作在
本书是一本研究介绍出土文献中所蕴含术数文化的通俗性读物。本书全面介绍了中国古代的龟卜、筮占、梦占、择日、星占等数术文化,有助于读者了解古人不断认知世界、探索世界的过程。全书分为 钻龟焚骨,占卜求吉 奇偶阴阳,变幻莫测 奇幻梦境,卜以问之 阴阳五行 杂以八方:秦汉时期的《日书》 日月星辰 风雨雾电:简帛中的星占学 五个部分,先后讲述了龟卜的形式和方法,筮占方法和理念,梦占的渊源和历代文献,择日的理念和代表性著作《日书》,简帛文献所见星占资料和形式、方法。
如何谈论 故乡 ,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心境。在一个虚拟世界越来越发达的时代,谈论 在地 且有 实感 的故乡,已然不纯粹是怀旧,更包含着一种文化理想与生活趣味。 本书是著名学者陈平原教授对于故乡潮州的一次文化探寻,也是 却顾所来径 的深情回望。书中以 潮州 为题,论文、随笔、演讲、序跋,体裁丰富,指归却一:故乡。无论是体味故乡的地域特质、生活方式、文化品格,还是谈论故乡的地方文学、乡土教材、文化名人,都是一种别样的 返乡 。至于那些对童年与青春的记录、对亲人的念怀,更是与读者分享的自家心情。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今日的我们,该如何怀乡,或如书中所言: 不妨就从自家脚下,一直说到那遥远的四面八方。
武汉是华中地区重要的省会城市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盘龙城。风光旖旎,两江穿城,孕育了这座城市独具一格人文风骨。近代以来,西方的坚船利炮踏开江关,思潮涌入,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首当其冲受到广泛影响,自1856年汉口开埠,武汉历经变革,逐步从传统商业市镇发展为交汇两江三镇的九省通衢,成了交融中西,引领革命的先锋。百年武汉的发展,记录了近代中国的求变与自强。 武汉完整经历了中国人的百年斗争 兴洋务、举首义、求共和,图存救亡。风云变幻,在武汉城中塑造了诸多见证变迁的历史空间和具有特色的建筑遗产,其中许多矗立至今,几乎凝结了一部立体的中国近现代转型史。在这本书中,作者从 共享遗产 的角度着手,以历史演进与思潮发展为经,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为纬,对武汉百年的城市规划与发展进行梳理,描绘
《闽南文化研究院学术文库:闽台文化的多元诠释(三)》主要内容包括:关于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与实践之比较、闽台地名: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表述、生态保护展示区保护为例、深化两岸闽南民间信俗交流的对策、西湖溪谷地的客家聚落空间与宗教神圣中心、台湾客家义民爷信仰的特色等。
《战时中国农村的风习、改造与抵拒 兴隆场(1940 1941)》是加拿大人类学家伊莎白(Isabel Crook)和国际著名汉学女性主义者、美国东北大学(Northeastern University)历史系教授柯临清(Christina Gilmartin)合著的关于兴隆场(今属重庆市璧山县大兴镇)的人类学调查专著。伊莎白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加拿大传教士家庭;1939年,经晏阳初介绍,参加兴隆场的乡村建设实验,并进行人类学调查;1948年,应中共中央外事组邀请,参加外事学校(北京外国语学院前身)的创建工作。书稿以抗战时期在兴隆场挨家挨户的调研、访谈为基础,全面、客观地记录了有关当地历史沿革、政治、经济、婚姻、妇女、法律诉讼、民间信仰等方方面面的信息,保存了大量的鲜活事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学术调研与分析,读来让人仿佛置身于历史的现场。
承德避暑山庄又名热河行宫,是中国现存ZUI大的皇家园林,它是清代皇帝夏日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历时89年完工。避暑山庄位于山脉节点的战略性位置,据说清朝的风水能量流经此处。避暑山庄作为 北京的后花园 ,实际上是清朝前期的第二个政治中心。 本书利用艺术和建筑史、花园和景观史、近代早期全球史以及历史地理等多领域的资料与方法,重构了承德避暑山庄在康熙年间的发展历程,进而阐明了景观作为意识形态媒介的表达在清早期和更广泛的近代初期世界中的重要性。通过对绘画、版画、历史地图、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新绘制的地图和个人记述的考察,揭示了地理空间在清初政治、军事、外交等上层建筑中的重要意义。作为海外深入研究避暑山庄所呈现的康熙王朝园林与艺术特征的重要专著,本书通过阐述承德避暑山庄的选址、营造及其象征意义
全书的第一部分从科学技术的视角切入,分别从盐的概念、盐与生命、盐与健康,盐与工业,盐与社会五个方面对盐进行详细论述。向读者阐明了盐的概念,展现了盐在自然界当中的存在方式,介绍了盐在工业生产于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应用场景,揭示了盐之于人类社会乃至世间万物生灵的重要意义。盐不仅见证了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还见证了人类历史的进程。那么在接下来在本书的第二部分,我们将踏入历史长河之中,对中国盐政史、盐官史、盐技史、盐产史做了梳理,进一步向读者展示中国历史上有关盐的制度的演化与变迁,并沿着历史的脉络去慢慢品味历史当中的盐事,让历史照进现实。第三部分则以盐的生产、流通、消费和分配等盐业经济的四个基本环节为出发点,阐述盐业专卖制度的主要变迁、特点,概述了历史上主要的盐场,阐述了不同盐场的运输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已是节节胜利,正大踏步向日本本土推进。随着胜利的临近,一系列问题也摆在了美国政府的面前:在不攻打日本本土的情况下,日本会投降吗?一旦美军登上日本本土,日本人会不会拼死抵抗而给美军带来巨大伤亡?占领日本后,如何改造日本社会,要不要保留天皇……所以,了解日本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就成了美国政府的当务之急。同年6月,本书作者奉命从文化的角度对日本加以研究,以期找到答案。《菊与刀》就是这份答卷,它其实就是作者在对日本文化进行分析后向美国政府提交的一份研究报告。事实证明,书中的观点对日后美国对日关系及政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尽管这本书只有十几万字,但无论是从它对一个国家的命运所产生的影响来看,还是从它所取得的学术成就来看,《
如果真的喜欢旅游,那么云南应该是一个值得去好几趟的地方。作者杨勇是著名的职业探险家,作者的初衷是想给自助游的人士提供一些帮助。 地质地貌学家与职业探险家眼中的云南:26个少数民族,千姿百态的民风民俗;三江并流、江河峡谷、极高山、中低山、高原坝子、断陷盆地、红土地,喀斯特地貌王国。 中国丰富的动植物生态系统,完整的亚热带——极高山(寒带)垂直植物带谱,原始森林与高原荒漠中*的珍稀野生动物宝库。中国地质构造、地震活动活跃的地区,有色金属丰富的地区。连接东南亚大陆,较早输入外来文化,多民族文化习俗融合,特别是在民歌、舞蹈、音乐、宗教、服饰等方面光彩绚丽、夺目。七彩云南,梦幻无穷,“香格里拉”这一世外桃源令中外人民向往,处处充满着梦幻;彩云之南,江山多娇,魅力无穷,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 本书上篇由进入云南的
河南古称中州,是中原所在、中国中心, 中华文明气势磅礡的发源地, “白马寺”号称释源,汉传佛教从此开枝散叶; “少林寺”禅武合一,东土禅宗自此发扬光大; “崧阳书院”名儒云集,北宋理学在此传道授业; “龙门石窟”万象缤纷,佛像雕刻于此登峰造极。 关云长忠义长存,阮籍借酒避祸,白居易悠游香山, 二祖慧可断臂求法,包龙图铁面无私…… 益加彰显中原大地的辉煌。 走过洛阳、开封,真正震撼于“中州”、“中原”之恢弘气势, 不愧十三朝“帝都”! 河南,中华民族从这里辐射四方, 包括福建、广东和台湾都与“中原文化”有千丝万缕联系……
丝绸之路是文明交汇的征途。丝绸之路让世界发现了新疆。中国新疆现代性证明,新疆已成为欧亚大陆的稳定器。新疆是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伊斯兰文化四大文明交汇地。西域文化的多元性的传承和动态发展,可能是新疆宝贵的资源。 新疆的地缘政治性、生态特性、资源的多样性和多元文化性,决定了新疆需要有自己的叙述方式,建构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 新疆人是一个快乐的族群,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会从心底热爱自己故乡,无论走到哪里,他们都会以新疆为自豪。 在历史和地理的骨架之间、文明和文化的根基之上、生态和绿洲的命脉之门,以“新疆人族群”的价值之融,构建新疆“绿色发展战略”。 新疆绿色发展战略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其目标是增强新疆各族人民的发展能力、发展机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五
在谋篇布局时,根据城市不同区域的功能,采取了宫殿区、管理区、礼仪祭祀区、生活区和宗教区的划分标准,着重研究了这些区域的规划、分布与建筑特点。针对大明宫研究的薄弱状态,杜文玉、王丽梅*的《丝绸之路(9隋唐长安隋唐时代丝绸之路起点)》利用两章十多万字的篇幅专门研究其主要建筑物的功能,搞清了以往研究中没有涉及的许多问题,同时还纠正了前人研究中存在的不少错误。为了突出长安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作用,专门用了一章的篇幅把其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外来的经济、文化以及人口与长安城市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探讨,以确立长安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此外,针对隋唐长安城存留至今的多处重要遗址和建筑物,在论述其发掘与研究情况的同时,还对其保护及利用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从而
《波映山光分两浙:三江两岸诗词选》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有历史人物、文保古建、风物特产、民间习俗、水利航运、山水景观、文学艺术以及经济社会的演变、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互动等,字里行间既有高空鸟瞰式的宏观洞见,又有具体日常生活的细腻入微的描摹,从不同侧面向人们展示了“三江两岸”地灵人杰的图景。就好比一位有着深沉绮丽的诗人之心的朋友,历经沧桑,温和平静地坐在我们面前,一展他的阅历和才情。
本书考察厦门鼓浪屿近百年间走过的近代化历程及其社会变迁,探索既定区域的结构性要素以及历史积累与积淀,如何影响和制约该区域的近代化进程,锻造其鲜明样貌,形塑其基本特征,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各地时代,移民及其负载的文化要素如何与移居地本土的异质文化产生碰撞、冲突、交错和交融,从而影响着该特定地区的历史进程。
?书 ? ? ? 名 ? ?雄安新区: 地理、历史与文化 ?作 ? ? ? 者 ?彭秀良,马景文 ?出 ?版 社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3月 ?I ?S ?B N ?978-7-5628-5680-1 ?页 ? ? ? 数 ?285 页 ?字 ? ? ?数 ?146 千字 ?开 ? ? ? 本 ?32 开 ?重 ? ? ?量 ?0.28 千克 ?定
本书由 河北电台首次推出的大型本土文化特色广播节目《燕赵传奇》整理而成。“东方人类起燕赵,涿鹿文明开先河”,“根脉文化”上溯数百万年,探索东方人类根祖起源,寻访中华文明根脉,重走新中国奠基圣地,追寻一脉相传的燕赵文化。
北大校园 燕园,不仅仅是一块圣地,这里的文物、古迹及相关历史,也常常让人震撼。本书搜录燕园内几乎所有地上文物,穿插与之相关的园林、古建和景观,钩沉典故、探究历史。作者在北大学习、工作三十载,文、图相映中饱含对燕园的深入认知和深厚感情,使得此书既为读者提供一个多姿多彩、空间分明有序的燕园立体指南,也可作为北大人忆念母校之寄托,为广大校友们进一步了解这座园林乃至这所大学的渊源及历史印痕提供有益参考。
新文化地理教育学学是欧洲和北美当代社会多元文化特征的响应,是地理学的 文化转向 和文化研究以及社会科学普遍的 空间转向 之后学术互动的产物。认为文化具体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其前提假设是任何地理都是有文化内涵。空间本身对于文化的建构与生产起到积极作用,而非被动的文化物质载体。其核心即在于探讨文化与空间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建构的辩证关系。本书在阅读新文化地理学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不同空间尺度作为思考的立足点,分析跨国空间与移民的地方依恋、建筑空间与文化政治、家的建构与现代性以及男性与身份政治等新文化地理学话题。以期对新文化地理的文化政治进行重新思考,探索适应中国本土的研究范式和研究视角,同时为快速转型以及社会文化多元化的中国社会提供新的跨学科文化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