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起源于远古,从史书中走出,经过一代又一代文人的改造,而后演变成小说走入民间,忠实地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时代变迁。中国神话可以分为创世神话、宗教神话、民间传说三大板块,其中创世神话有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等,宗教神话有老子得道、三清四御等,民间传说有孟姜女哭长城、天狗食月等。这些神话看似繁琐复杂,但如果对它们进行追根溯源,就会发现每个时代的神话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时代烙印。 本书特别收录并整理了中国神话史,并以此为切入点按时间顺序梳理了中国神话脉络,将中国神话相对系统化地整理出来,让读者更明了地了解中国神话的发展史;在条目部分,收录了近1000个神、仙、妖、怪、神兽等,以趣味化的写作风格让读者读懂中国神话。
本书通过对布依族古代社会制度文化 深描 ,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斓的 制度文化丛 画卷,生动再现布依族古代社会独具民族风貌的生产生活场景。布依族古代社会的 草根 规则,宛如山坳中盛开的鲜花,点缀着盘江大地,散发出泥土的芬芳,在润物细无声中形塑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今天,我们无论纵向回顾历史,还是横向观察社会现实,都能发现布依族古代社会制度文化,在穿越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展现新活力,迈向现代化。
《中国白裤瑶民族服饰》对白裤瑶民族丰富多彩的服饰做了详细、系统的介绍,被列为 十二五 国家重点图书。作者通过在白裤瑶民族地区多年实地调查获得的*手资料,本着传承为本、技艺为先的思路,对白裤瑶民族服饰的历史与现状、形制与规范、制作与技术、人文与内涵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解析,从而审视白裤瑶服饰的形成与构成特征。全书结合近500幅图片,详细描述白裤瑶各类服饰的形态和色彩构成规律,结合物、人、环境、历史等因素,强调白裤瑶服饰的整体性、立体性、真实性,旨在实现对白裤瑶服饰形制及工艺技艺精华的研究与传承。读者可以从本书中了解白裤瑶服饰承载的深厚文化,从而弘扬丰富璀璨的民族服饰文化,推动民族服饰的创新和发展。
苗族银饰文化是苗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本书以银饰文化较为发达且具代表性的清水江中游重镇施洞的苗族银饰为研究对象,采用民俗学、民俗志的研究方法,对苗族银饰产生与传承的社会文化语境、表现形态、文化内涵、社会功能等进行深入而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并以多维图像形式呈现了苗族银饰文化的符号表征,考察了苗族银饰较为复杂的民族文化形态。
本书对于我国近代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的思想作了深入而系统的阐释,作者在关注外在社会变动对于章氏思想影响的同时,还特别注重于章氏思想内在理路的寻绎。作者认为 多元主义 ( 民族主义 )、 历史主义 ( 历史相对主义 )与 人文主义 ( 新人文主义 )构成了章氏思想的深层内核,并在此三大思想内核的观照之下,对于章氏思想的诸多领域作了富有特色的研究,指出章氏思想在社会文化层面的展开,具有着 道古 与 便新 的双重特色。此外,作者还将章氏思想置于世界思想发展的流程之中进行考察,从而揭示其所具有的现代意义。
本书收录了由云南民族出版社民族文字编辑撰写的有关云南民族文字图书出版的历史与现状的文章。 云南民族出版社成立于1957年,是以出版少数民族文字图书为主的多文种综合性出版社,是全国出版少数民族文字图书文种最多的出版社。拥有汉、彝、白、哈尼、壮、傣、苗、回、傈僳、拉祜、佤、纳西、景颇、藏、普米、满等16个民族成分组成的编辑队伍。云南民族出版社主要用西双版纳傣文、德宏傣文、景颇文、傈僳文、佤文、拉祜文、彝文、哈尼文、藏文、苗文、纳西文、白文等12种民族文字出版各类图书,并出版有关民族政治、经济、历史、语言、文字、教育、医药及民族古籍、民族风情、民族问题研究等方面的汉文图书。民族出版工作,担负着向广大少数民族干部和群众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传党的路线、
中华民族精神是把中华民族结成一体的精神纽带,是全民族的价值共识,是全民族凝聚力的思想指导,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支撑。本书采取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哲学基础、基本内涵、形成过程和培育途径做了系统的论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事业中,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弘扬和培育的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增强全民族的精神力量,不断丰富全民族的精神世界,使之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精神动力。
《萨满教:古老的入迷术/内蒙古民族文化通鉴·翻译系列》研究的是萨满教的整个精神世界。尽管这个世界不同于我们的精神世界,但它仍然是持续的和有趣的。我们大胆认为,每一位真正的人文主义者都有必要了解萨满教的精神世界,因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文主义已经不再被认为是西方精神传统了,哪怕这一精神传统伟大而丰富。作者从西伯利亚和中部的萨满教传统出发,对萨满教的实践进行了调查。书中观察和描述了南北美洲、印度尼西亚、中国(包括东北、内蒙古、西藏)等地的萨满教。
《藏族文化通论》以文化学的理论将藏族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在将每个文化现象的形成、发展和变异进行纵向历史性的研究梳理的同时,又将每个文化现象的结构体系进行了横向系统性的切割、整合、归类和编排,并对每个文化现象的基本特点进行了理论性的分析、总结和阐释。 《藏族文化通论》打破了由“大五明”和“小五明”学科体系构成的藏族传统文化系统,将博大精深的藏族文化纳入到国际文化学体系中重新建立了新的结构体系。 《藏族文化通论》是按照研究生教材的知识性、学科性、系统性、理论性和研究性的要求进行撰写的。为了便于理解文化现象的特点,在藏族文化内容前简要叙述了文化学的理论概要。
《中国历代服饰集萃》以出土实物、考古资料为依据,以写实的创作手法绘出中国历代服饰复原图,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服饰特征与人物风貌,并以各朝代重要历史事件为主线反映当时的社会概况,同时,详细说明了图中的形象来源和根据。图中再现的建筑景物、人物服饰、室内陈设等,形象直观、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适合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也可供从事舞台美术、服装道具等专业设计人员参考使用。
封面文案: 一点二划譬如鸿爪踏雪泥,千头万绪难得仓颉释迷津。 细细玩味良渚人的表情达意,趣味之至。 内容简介: 良渚文化的刻纹工艺,在礼玉重器上已经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同时,以陶器为主要载体的“刻画符号”也极有趣味。其大量出现在陶器上,玉石器上也有少量发现。由于考古发现的偶然性,很多“刻画符号”出现在破碎的陶片上,导致许多符号信息的缺失。此类刻符的主体图案,也有表意功能,其图案较之具象的图画式图案,有更强的系统性和规范性。良渚社会进入文明、建立王国,在统一的宇宙观支配下,建设规模庞大、体系完整的良渚古城,并作为中心辐射整个环太湖流域。在这如此震撼的超级工程中,如何协调、组织人力、物力资源,稳定社会发展,对于当时的统治者来说,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除了有统一的信仰作为精神支撑,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