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凉山彝族农民工在新疆棉田与凉山故土之间的 往 和 返 两部分生活构成。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作者认为彝族人流入新疆棉田成为农业雇工既是市场配置生产要素的必然结果,也是当地用工需要与凉山彝人谋求生计多样化之间的共谋。凉山彝族农民工候鸟式 春去冬回 的流动状态,虽受到劳动力市场的客观影响,但更是他们在成立家庭后主动对生计和生活所做的安排和调整,是他们对主观荣誉的追求和人生意义的探索过程。
相比于卷帙浩繁记录下的中华文明史,传统手艺更像是一种微观的存在。它们在纵向的历史进程中,总是被寥寥几笔带过;又在横向的辽阔幅员里,隐身于街头巷陌。它们看似 微小,却并未缺席每一次文化的演进;它们看似传统,却因手艺人的不懈改进而历久弥新。 读者将在书中,伴随三百余幅精美图片,看到这些或大或小的手艺物件在手艺人手中经历的那一道道工序:削切、剪裁;熔铸、锤炼;打磨、镶嵌;印染、装裱......*终呈现出来的作品延续着技艺,融会了巧思,凝结了愿望,拥有了灵魂。从手艺人的故事中,可以了解中国手工艺行业现状;从物件和制作物件的手艺人,可以看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在响应主旋律,树立我们的中华文化自信的同时,带领读者认识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国传统手工艺,也引读者思考,如何保护好存在于身边的
作为民族多样性、文化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区域,云南从历史上到今天始终处于 对话 的过程之中,具有无限丰富的文化对话、族群对话的社会事实。本书以西双版纳 帕西傣 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云南回族在迁移过程中,不断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并不同程度地吸收与之相邻的民族的文化,所表现出形态多元的回族文化。本书从帕西傣生活的 语境 切入,对 帕西傣 的形成过程进行溯源。通过笔者长时间田野调查获得的资料,从帕西傣的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民俗文化、宗教活动等方面展开叙述,探讨帕西傣是如何受到傣族文化与回族文化两种文化的共同影响,从而形成独特的文化特征的。本书的研究价值在于:对建立和谐社会这一社会目标提供一个生动的实例,为边疆多民族地区解决民族宗教问题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决策借鉴。
本书收录了陈嘉映于1968年—1983年创作的旧体诗词、新体诗、书信、散文、小说等作品。书中收录的25首旧体诗词,大部分是作者在内蒙古生活时创作的,诗里既有对乡野生活、塞北风光的生动描摹,也有少年凌云志的情感抒发。 《旅行人信札》是作者1981年春游历时写给亲友的信,这些书信是他的旅行随笔。这些随笔不但摹景状物,开出疏朗境界,又杂有作者于自然、人生的感悟,与草木山水相映成趣。不同于他学术文章的严谨,这些书信笔调清新明快,既描写了旅行沿途的景致,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又有作者对于日常生活的一些思考和联想。 此外,本书还收录了作者追忆其青少年时代求学经历的文章《初识哲学》。
《山西档案》开辟"山西名人访谈"专栏,从2012年到2013年连续两年12期刊载山西当代文化名人12位。他们有古建筑专家、书法家、国画大师、史学家、考古学家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成绩卓著,蜚声海内外。开辟此栏目的目的,就是为了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彰显三晋大地文化名流的成长经历、学术成果及影响。意在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
本书对于我国近代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的思想作了深入而系统的阐释,作者在关注外在社会变动对于章氏思想影响的同时,还特别注重于章氏思想内在理路的寻绎。作者认为 多元主义 ( 民族主义 )、 历史主义 ( 历史相对主义 )与 人文主义 ( 新人文主义 )构成了章氏思想的深层内核,并在此三大思想内核的观照之下,对于章氏思想的诸多领域作了富有特色的研究,指出章氏思想在社会文化层面的展开,具有着 道古 与 便新 的双重特色。此外,作者还将章氏思想置于世界思想发展的流程之中进行考察,从而揭示其所具有的现代意义。
书海无涯,经典好书读不完,怎么办?知道读书好,但就是读不进去,怎么办?读书特别慢,读完又记不住,不能落到实处怎么办?孩子不爱读书,怎么办? 《得到:速通100本经典》来帮你。刘擎、万维钢、贾行家、李翔等10多位名家老师、专业读书人,精选文学名著、人文社科、商业视野、科学素养、思维工具五大模块100本经典好书,帮你以一本书为钥匙,走进人类文明宝库。用好书武装自己,掌握一整套应对现实世界的知识系统和底层方法。
中华传统艺术在当代的消费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反映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后工业文明等社会思潮对传承的影响。人们通过消费活动将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当代的生活场景连接起来,使传承得以落地。艺术传承的人才体系、技艺系统、风格特征、作品谱系都在消费活动的引导和塑造中形成新的时代风貌。中华传统艺术当代传承的消费路径,既是消费社会语境下传统艺术在新时期社会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文化问题,也是传统艺术在当代传承进程中关于生产和消费的经济问题、产业问题,还关涉了艺术的创作、审美、接受等艺术理论问题。
在中华文化中,凤与龙是早期最重要的图腾,凤同龙一样也是中华文化最典型的祥瑞符号。凤代表追求光明、自我、奋发有为、吉祥如意,千百年来凤形象已深入到中国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中占有重要地位。本书以求仙、祥瑞、科举、隐逸(士不遇)、爱情等五种题材的文学作品为载体,分析凤凰(凤)形象在文学中的出现、发展和演变,基本梳理出一个凤凰文化意蕴的文学脉络。
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如何在现代文明的基盘上,承续 礼 的精神,找到 礼 的现代言说方式?作者从 西学 转向 中学 ,十余年来致力于礼学研究,本书正是他对上述问题思考的成果 以跨学科和中西文明的比较视野,对礼学中的重要论争、经典文献、服制流变等,予以重新梳理与诠释。在为传统礼学研究开拓新路的同时,也在文字、文献、服制、器物的流变中探询着中华礼乐文明的真精神。
本书本是童蒙养正宝典,看似一本不显眼的小书,实际上里面蕴含着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大智慧。学好《弟子规》,对于“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培养健全的道德品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弟子规》文风朴实,言语隽永,说理透彻,含义深远,是中华文化的传世经典。此书既起到了文化积累、智慧启蒙的作用;又有规范自我的言行、培养人格的功能。 国学教育的风行,使得中华五千年的文明被人们所追捧,尤其是一些看似简单的童蒙教育读本,实则是哲理深刻的为人处世绝学,不仅是华人智慧启蒙的范本,更是全人类追求成功的参考书籍。学校教育、企业管理的手册——《弟子规》。
西班牙式菜制作是中等职业学校西餐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的一门专业(技能)方向课程。本书的内容选取紧紧围绕完成西式烹调中西班牙式菜肴制作所需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充分考虑本专业中职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需要,以西班牙的饮食风俗为线索按食材分类展开烹饪教学,包括面食、马铃薯菜肴、橄榄油应用、汤菜、饭食、海鲜类主菜和肉类主菜七个学习任务。以任务为引领,通过工作任务整合相关知识、技能与态度,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型课程的特点。
本书以山东汉画像石中的体育活动内容为研究对象,依据考古学、体育史学、体育文化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对汉画像石中的体育活动进行分类研究与考释,在阐明分类研究和文化考释的依据、方法与原则的基础上,分别从武术与养生、射箭与猎射、举重与练力、球戏与角抵戏、水上与垂钓等方面对齐鲁汉画像石中蕴含的体育活动内容进行图像解读和文化考释,探讨汉画像石蕴藏的齐鲁古代体育文化内涵与特征、社会价值与现代启示,旨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激励人们形成积极的体育健康生活方式和观念,对助力体育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极具现实意义。
本书以唐诗讲解和专题两大部分相结合, 将唐诗的讲解与唐诗创作方法、历史知识的介绍相结合。分析中不乏研究, 澄清了诸多历史上众说纷纭的唐诗难题。诗有绝句、七律、乐府的单篇赏析, 也有将几首诗歌组合起来的主题分析, 专题则有关于唐诗作者的介绍, 也有关于唐诗诗体问题的探微。全书有识见、有考据、有性情, 被誉为一部“唐诗百科全书”。
在今羌族聚居区内遗存的大量碉楼,作为一种极特殊的空间形态,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建筑中,以不可替代的历史、科技、艺术价值昭示人类,展示着独特的空间创造和极不寻常的文化发展。其密度、广度、空问、营造、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