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介绍民俗学学科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类型及其研究理论和方法。在运用先进的理论重点阐述神话、故事、传说、谚语、民歌、民谣、史诗、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建筑与服饰等民俗事项中,不乏新的内容和体系。通过学习本教材,学生可以掌握民俗学的基本知识,了解民俗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形态,具备从事民俗学工作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本书是一部围绕民俗学田野作业问题而展开的学术论争,论争焦点集中在 科学方法尤其是实验方法是否适用于人文研究 的问题。这是对20世纪20年代 科玄论战 中 科学究竟能否解决人生观 问题的一次历史呼应,论争从早年的科玄是否分家、科学是否*的问题延伸到了人文学科的学术伦理与科学哲学的问题,科玄双方就此展开了激烈的论辩。这场主要局限于一批青年民俗学者的网络学术论战,其问题和意义却并不局限于民俗学科。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是唇枪舌剑的 科玄论战 ,中编是实验研究的学术案例,下编是执着于不同观点的民俗学者就田野作业中科学与伦理问题而撰写的学术论文。本书整理者旨在提倡一种实验的田野研究观:田野不能仅仅是个自然观察的场所,也可以是我们实验研究的场所。在田野中,除了会捡,还要会挖,除了观察,还可实验
中国古代礼仪,作为贯穿 、社会、家庭的血脉,影响古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曾亦教授精研经学二十余年,尤其擅长《春秋》学与《礼》学,在写作本书时,一方面注重以浅近的语言叙述古礼的精义,一方面又以历史与哲学的视角将其与当代人生活、西方礼仪比较勾连,对大众深入了解古礼、转化当代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通论礼之精意,然后以三《礼》为中心,结合《朱子家礼》,讨论以冠、昏、丧、祭等为核心的古人日常礼仪。深入文献,面对日常,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辨证,在古今之变中,把握礼仪的精髓。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国家主席习近平于5月5日亲自赴巴黎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中法人文交流更上新台阶。外国人如何看中国?本书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样本。《生活在中国》以国际知名的电视界明星奥利弗·格朗让先生在华18年来的节目制作经历为主要内容,通过旅行见闻录的形式,图文并茂,回忆记录他在中国各地拍摄的故事和体会。奥利弗自2005年起来到中国发展,先后参与了《城市之间》《奥利弗游中国》《我的新疆日记》等多个节目及纪录片的拍摄制作。18年间,奥利弗化身为旅行者和记录者,从偏远的山区村庄到现代化的城市,他走遍了中国绝大部分地区,在旅行中看到中国各地的山河风光,目睹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与梦想,见证了中国脱贫攻坚的全部历程,以及经济社会巨大的发展变化。因此,奥利弗积累了大量关于中国各地发展变化的原始资
四时烟火,陶染成俗,从历史深处,听到今天的故事。 如果我们相信自己是炎黄子孙,为何要怀疑伏羲女娲的神话?天圆地方的天坛地坛,建在北京城的哪里?今日香港铜锣湾大坑中秋节的舞火龙,为何有东汉大傩驱疫的遗意? 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在我们华人的生活里代代相传。口头传说的神话历史,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都在今天的日常里活色生香。
本书是民俗学专家董晓萍教授撰写的民俗学理论著作,采用现代国际民俗学中经典民俗学的方法论框架,结合中国实际,总结20世纪中国民俗学走过的道路,肯定中国民俗学的成就。通过重读原典和田野作业笔记,揭示已被前人发现而后来被忽略的原创观点、研究方法与具体问题,讨论民俗学从本土民俗学研究转向多元民俗学的建设历程。全书共12讲,重点选择水利、粮食、土地、城边村、传统工艺等专题开展细致的个案分析。本书既能为专业学者把握当代民俗学的发展方向提供借鉴,也可为跨学科读者和一般读者提供比较广泛的民俗学基础知识。
本书较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5000多年文明古国如何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历史对于增强文化自信、阐明中国道路、理解文化基因有重要意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按照党的二十大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目标部署,突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理解“两个结合”的鲜明时代意义,弘扬中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展示全面真实的中国。
《中国民俗学通论》是作者仲富兰多年来潜心专 研中国民俗学的一部全面、系统、创新的力作。本卷 “民俗文化论”着眼于民俗文化研究的整体性和综合 性。既然十九世纪的西方民俗学是从研究古老风情的 学问中脱颖而出、日益分化,从而发展成为一门独立 的学科,时至今日,这门学科则变现为与社会科学的 许多学科交融汇合。要拓展民俗学的广阔空间,再也 不能仅仅局限在民间文学的狭小天地里,尽快使这门 学问社会科学化。
常言道, 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如何一窥文学的门道?如何欣赏文学的热闹?又如何从文学的门道中看出更多的热闹?本书为王鼎钧先生自编随笔集,三十余篇文字分作两个板块:一部分偏重文学与艺术欣赏,既分门别类又融会贯通,是作者九十高龄仍不辍笔耕的新篇;另一部分也谈文学与艺术,乃是自旧作中更有针对性地甄选而出,与新篇彼此生发,互为补益,拼合出阅读与写作的独家心得。 文学的欣赏与创作,都既离不开先贤引领启发,也需要自家思考实践。 滴青蓝 就是滴墨水,青与蓝,既指代不同颜色的钢笔墨水,又有 青出于蓝 之意。以此统摄全书,其深意在此。
本书是“人民艺术家”王蒙先生与中国当代知名学者王学典先生围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等重要专题展开的系统对话成果的集成。本书分为“如何把握中华文明的特性与未来”“如何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两创’路径”“中国式现代化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三个部分,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要赓续传统为视角,从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五大特性的重要论述谈起,集中表达了两位名家对于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等重大命题的最新思考与见解。 对于“如何把握中华文明的特性与未来”这一主题,王蒙认为中华文明五大特性是一个整体,是数千年中华文明的最新理论成果。连续与统一,是我们的旗帜与力量所在;创新与包容,是中华文明得以连续与统一的重
民间百神是指中国俗神。中国的俗神,种类各异,数量繁多。本书选取一百位,分为七类,从民俗学的角度加以简要介绍。全书图文结合,写作严谨,引文、注释详尽,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既对中国俗神文化进行梳理,也想通过神仙文化的研究,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本书以历史人类学、历史社会学的理念、方法为圭臬, 眼光向下 ,以碑补史,主要利用陕西地方碑刻和地方志,选取乡约、禁赌、义渡三个维度,重新发现在基层治理过程中,官府、民众、会社三者之间复杂多样的控制与因应关系,重新建构明清陕西区域社会史生动鲜活的历史细节。书中通过对地方碑刻文献的文本细读,在历史社会学的理念和方法的指导下,重新理解明清时代陕西地方治理的历史过程。 本书可作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人员的参考书,也适于对陕西地方社会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中国民俗学通论》是作者仲富兰多年来潜心专 研中国民俗学的一部全面、系统、创新的力作。本卷 “民俗传播论”认为文化人类学、民族语言学、文化 史学都或多或少地触及民俗的问题、要“打通”民俗 学与传播学的通道、民俗传播——作为一个民俗文化 学与传播学相交叉的边缘课题、应当被提上科学研究 的日程。解决民俗传播的任务,也理所当然地引起了 人们的重视。
随着大陆经济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已越来越 滞后 于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步伐,特别是职业高校校园里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 缺陷 使得当今的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逐渐淡薄。本书共分六章,从台湾技职院校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及给福建高校教育的启示,阐述闽台教育交流合作的意义。
《民俗理论教程》为北京大学立项教材,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民俗研究的各种理论、方法和流派,从比较神话学、神话-仪式学派、功能主义到民间故事形态学、精神分析理论、分析心理学、结构主义、民俗学与性别研究、民族志研究和田野调查法等,着重概述各理论流派的历史背景、代表学者、代表论著、主要观点以及相关的批评性论述,提纲挈领、条分缕析,是一本内容丰富、详尽的较好的民俗理论入门读物。 作者多年来专注于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曾出版《民俗学概论》,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本书进一步深入介绍了民俗研究理论的相关知识。
节,古字写 節 ,与竹相关。竹节乃节字本义,竹节有隔,节节相连,由此启发了古人,借来用之,先是节气,后是节日,凡前后关联之点可以标注清楚者,均称之为节。节气为物候变化之点,作为农历的补充,而节日作为情绪之点日积月累,林林总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观复猫是观复博物馆的成员,在每一个节日到来时,观复猫都会煞费苦心地融入其中,把节日气氛推至高潮。学富五车的马霸霸在元宵节为观复猫们准备了什么灯谜?麻条条、云朵朵、黄枪枪,观复的仙女猫们在中秋节穿上绫罗广袖,仙气袅袅要去哪?万圣节 喵会玩 ,观复猫们都有什么新花招?与节日有关的文物有哪些?《观复猫:我想跟你过个节》,让这些超萌的观复猫为我们展现中国传统节日的风貌,带我们感受外来节日的风情,重现节日的仪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