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无涯,经典好书读不完,怎么办? 知道读书好,但就是读不进去,怎么办? 读书特别慢,读完又记不住,不能落到实处怎么办? 孩子不爱读书,怎么办? 《得到:速通100本经典》来帮你。刘擎、万维钢、贾行家、李翔等10多位名家老师、专业读书人,精选文学名著、人文社科、商业视野、科学素养、思维工具五大模块100本经典好书,帮你以一本书为钥匙,走进人类文明宝库。用好书武装自己,掌握一整套应对现实世界的知识系统和底层方法。
受独特文化土壤的影响,中国文化有着鲜明的特殊性。先秦诸子就是在这片土壤上生长绽放的艳丽花蕾,其思想的展开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走向。要了解中国文化,必先了解先秦诸子。本书根据复旦大学深受欢迎的 先秦诸子 课程的录音整理而成,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孔子、墨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的思想。所述内容与学界通行理解多有不同,有很强的个人特色。阅读本书对于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性质,做一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中国人,大有裨益。
一座博物馆是怎样诞生的?本书以对谈形式,全景式呈现湘博近10年设计、建设过程。陈建明、矶崎新、胡倩、杨晓、黄建成等行业领军人物,从博物馆学、建筑设计、空间展陈设计等专业角度出发,讲述由一个概念到一座场馆的落成,如何做到从一粒沙开始,到建筑、园林、展陈,甚至文创都有着湘博的精神和烙印的一体化设计。本书通过剖析湘博设计建造过程,为专业人士提供生动样本与可操作方案;同时通过国际竞标、辛追夫人的安置、建筑师的奇特遭遇、T形帛画的展现、常设展的紧张筹备等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带领读者走到神秘有趣的湘博幕后。
论文集从 理论构建 发展现状 实践创新 和 未来展望 四大维度,全面汇集前沿佳作,旨在产出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国际传播方法论,为关心与推动向海外青年讲好中国故事的各界同人提供鲜活的实践与研究参考。
本书是全球知名博物馆学研究专家约翰 H.福克(John H. Falk)教授的经典之作。经过多年对博物馆观众的研究,福克教授总结出了观众在博物馆的经历模型。在他看来,这个模型是带有预言性的,其中身份(identity)因素在观众参观中非常重要。在书中,他还区分了5种观众类型,并且分析了驱使他们多次参观博物馆的内在因素。本书对博物馆如何塑造、呈现个人和群体的身份的理解,具有独到见解。无论是对观众还是对博物馆从业人员,本书均具极高的阅读价值。
这是一部饱满的阅读之书。它以厚重的资料、绵长的行迹,更以真切的故事,书写了作者对阅读的虔诚与笃信,记录了全民阅读伴随中华儿女不断提升自我、共同进步的温馨历程。遍访天南海北,亲历重镇远乡,作者用对全民阅读胜景的摹写,展现了万千读者对阅读的相同热爱,显示了全民阅读参与者的具体形象,还原了祖国南北在在处处的郁郁书香。
本书是作者历经十年完成的重要作品,在第二波女性主义接近尾声,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酷儿理论兴起之初,对女性主义各个派别,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再次思考。近代社会在“资本主义”支配的“市场”和“父权制”支配的”家庭形态双重控制下,以无偿的女性劳务等为中心,形成了女性地位低下的历史根源。作者对此进行了深刻批判,并就如何改善女性的社会地位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留守儿童缺少的不是钱,不是被接到一个发达但陌生的世界,而是缺少一个属于自己的、像一个熟悉的家一样的地方。更缺少的是一个长久、稳定、只属于自己或自己班级的、比哥哥更有权威的大人在身边。这个权威需要给他们一个能用上自己的感受的机会。需要让他们与权威共同创建自己的环境和文化。需要的是根据真实感受,而不是根据胡乱发挥的想象而来的创作。这本书想介绍的就是在这方面的一些经历和观察。 卢安克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24)》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持编撰的关于新媒体发展的最新年度报告。本书收录了全国研究新媒体的数十位著名专家学者撰写的分报告,深入剖析了元宇宙产业园、媒体深度融合、网络信息传播公众参与、新媒体舆论引导、区块链技术运用、视听新媒体技术应用、AIGC背景下的新闻生产、新媒体产业、网络广告产业、融合出版等重要议题,对中央、省市、地市、县级融媒体的发展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研究。 当前,我国新媒体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生成式人工智能、跨界融合、数字化营销等新技术与新模式正为新媒体行业带来创新发展的动力,推动新媒体向新的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人机协同不断引发媒体生产方式变革,数字技术引发社群空间重组,打造城市IP,提升文旅消费水平,网络实名制和智库建设成为关注焦点
上海,一座景象之城。越来越多的地方变成观光地,新的地点和活动还在继续被发掘;而被人们遗忘的是越来越狭小逼仄的日常世界,还有寂静的废墟。晚近的三十年,上海近二分之一的城市空间改弦更张。以2021为时间切片,上海外环内大约有1000多处废墟,包含工业废墟、废弃花园或旧里。 腐朽,重生,这是生命的必然。只是,一个城市对待废墟的态度,折射出其关于时间层积价值的态度。都市废墟中,漫游者,迷失与冒险,介入一段被遗忘的时空;而创生者,如果他们没有俯下身,以朴素的心看待空间设计,他们将陷入景象的同谋。 在一个各种意义都烟消云散的世界里,19世纪末巴黎的漫游者、1960年代的情境主义者和1980年代东京的路上观察者,以及今天豆瓣社群佛跳墙的小组成员,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踟蹰流连于都市,找寻着 别样的大陆 。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和西方又一次站在了解彼此的十字路口。潘岳同志截取中西文明发展 的“战国与希腊”“秦汉与罗马”“五胡入华与蛮族入侵”三个历史时期,从文明、政制、民族角度,对中西文明根性进行了剖析和比较。很多专家学者专门撰文对其进行了评论,本书撷取部分精彩评论可进一步拓展中西文明比较的视野,也是文明对话的起点。本书在传统与现代、文明共存与对话的层面,挖掘中西方文明各自的“古老价值”,以实现“为所有古老文明互融互鉴开辟出一条近路”的宏伟目标;从文明根性上研究中西方道路之不同,以历史自信提升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强化理论、制度和道路自信,对中西方文明交流与对话具有重要意义。本书中、英文版入选了 “十四五” 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
本教材坚持创新发展理念,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旨,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以 背景透视、案例描述、案例分析、结语、思考题 为主要逻辑线索, 以学得会、用得上、有实效 为检验目标,培养基层文化工作者分析、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教材重点围绕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内容及其发展的重点难点,进行教材的框架构设。全书除 绪论 及 后记 外,共设五章15类案例。即:*章: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下列 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公共文化流动服务、总分馆制建设、特殊群体公共文化服务 5类案例;第二章: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下列 公共文化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志愿服务 3类案例;第三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下列 公共文化 菜单式 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在互联网技术颠覆传统教学方式的时代,在能力、素养和智慧需要全面发展的时代,学校和教师如何打破填鸭式的知识点讲授、味同嚼蜡式的传统课堂,让学生主动学习,不再做 课堂低头族 ,当从教学创新做起。 本书不仅提出了面向未来的教学创新的钻石模型,从目标、活动、场景、内容、考核五个方面来描述一个好的教学创新应该思考的关键问题,还提供了历年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中的获奖案例,这些案例能突出地体现本书主张的面向未来的教学创新的特点。我们相信,无论您是一位 教学创新达人 ,还是一位 教学创新小白 ,这本书都能给您提供一些启发。
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重要的考古学文化,也是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发达的玉器制作工艺、规模宏大的社会公共礼仪建筑等与礼仪活动相关领域的繁荣发展与日常生活领域相对规模较小的居住区、单一的以筒形罐为主的生活器具分别展现了社会发展的两个侧面,共同呈现了重礼仪、轻世俗,重精神、轻物质的红山社会。本书依据现有资料,从两类遗存所展现的差异入手,简要讨论红山文化兴起、繁盛至衰落的发展过程。分析显示,红山社会以玉器及社会公共礼仪设施所反映的礼制规范为构建社会等级秩序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神权”为中心的社会发展体系。
《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报告》是由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江西师范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组织专家编写的全面反映新时代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成就、经验与趋势的综合性研究报告。本书紧扣革命文物价值阐释与理论宣传、数字化保护与利用、展览展示创新发展、融入 大思政课 教育、赋能文旅融合和革命老区振兴等关键问题,全面回顾了我国系统性推进新时代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政策措施和主要做法,尤其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 2022年)的意见》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典型经验。本书提出,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加强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的战略部署,需要进一步加大统筹力度、完善法治体系、创新管理机制、强化科技赋能、促进活化利用、拓展共享空间,以全面提升革命文物工作服务效能为根本途
传统礼制文化是中华民族认同共识的经学理念与行为规范。在历史演化改造过程中,汇为中华“斯文传统”,清晰展现在历朝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法律、伦理、风俗、建筑、艺术、文学、戏剧之中。 历 的事情,古人的生活,多数情况下并非今人凭借当代理念与场景就能深入体会的。因此,反思梳理古代礼制礼仪规范之际,极有必要先弄清运作实情,再针砭取舍批判。不可否认,礼作为维系社会秩序和谐的行为体系,观念是保守的,见之行动者大都具程序化、标准化与表演性、象征性。 本书以情景与情理的视点,搭建解读平台,按传统的吉礼、嘉礼、宾礼、军礼与丧礼分类,选六十二专题,分别讲述明清京师礼制运行具体项目的操作细节以及对社会生活模式、民族精神文化的影响。讲述深入细致而不繁琐,议论入情入理跃然纸上。
本书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课题组发布的第9本分析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年度保护状况的报告,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科研人员、文化遗产领域专家学者、遗产地专业人士共同编写。2022年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事业进入新发展阶段,在党的二十大的总体布局下以及新时代文物工作要求的科学指引下,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各个领域不断向纵深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面对当前社会对世界文化遗产的多样化需求,以及建设活动和气候变化给遗产保护带来的诸多挑战,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事业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落实政府主体责任;深入参与国际遗产事务,提升中国话语权;理顺监测工作机制,提升监测技术水平,促进世界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加快学术研究成果转化,加强遗产价值阐释与传播等。
\"本书带领我们走进 32位作家、艺术家、设计师和收藏家的书房,听他们讲述藏书背后迷人的历史和故事。其中包括了《我的奋斗》作者卡尔·奥韦·克瑙斯高,设计师品牌3.1?Phillip Lim的创始人林能平,莎士比亚书店经营者西尔维娅·比奇·惠特曼,等等。同时,书中还穿插介绍了分布在世界各地的19家大大小小、各有千秋的书店和图书馆。 然而,这本书不是关于遥不可及的书房,也不是关于装饰精美的住宅,它展现的是书籍讲故事的力量。家的温暖,来源于被喜爱的事物包围。\"
本书全五卷,以学术史的形式,首次全面系统梳理百年间(1911-2011)我国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科的发展历程,阐述其运作机制和整理研究方式,总结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研究的巨大成就和经验教训,弥补以往学术史的缺失。书中对古籍整理方法和规范的阐述,完善了古籍整理的学术标准,深化了古籍整理的理论建设;对古文献学科发展的历史总结和理论探索,为进一步建构古文献学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学理支撑。书中深刻阐明了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为今后古籍事业和古文献学科的发展提出一系列前瞻性科学对策。全书资料翔实,史论并臻,是一项具有原创性和导向性的重大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