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20余年来从事中国非遗保护实践的理论研究成果。全书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具体实践、存在问题及相关对策等进行了学术梳理和学理分析,全面介绍中国丰富而独特的非遗资源,深入阐述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系统总结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是了解中国非遗保护发展历程的重要著作。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建设以空前的规模展开,对文化遗产及其环境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关键的历史阶段。同时,伴随经济全球化趋势,强势文化消解着人们对于本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继承,城市特色迅速消失, 城市文化危机 客观存在。如何在这一背景下,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文化建设,成为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 本书的主要内容为,在 广义建筑学 、 有机更新 理论和人居环境科学的启发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采取 融贯的综合研究 方法,探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通过对存在问题进行批判性反思,扩大专业视野与职业思维,从文化、文化遗产、城市规划学科融会的角度,预测可能的发展途径,进行综合对策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部分
《窑洞地坑院营造技艺》是“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之一。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选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价值、能展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10个传统营造技艺项目。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根据营造技艺的特点,分类型、分地区选取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介绍其历史、形制、结构、模数关系、加工方法、建造方式、工艺流程以及相关的文化习俗等内容。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为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修缮提供了技术依据,对相关地区文化的形成给予建筑层面的诠释,深化了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研究,填补了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领域的学术空白,对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和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闽浙地区贯木拱廊桥营造技艺》选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价值、能展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10个传统营造技艺项目。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根据营造技艺的特点,分类型、分地区选取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介绍其历史、形制、结构、模数关系、加工方法、建造方式、工艺流程以及相关的文化习俗等内容。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为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修缮提供了技术依据,对相关地区文化的形成给予建筑层面的诠释,深化了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研究,填补了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领域的学术空白,对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和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21世纪经济学人著系。
“遗产热”、“遗产运动”是当代中国乃至世界一个重要的社会历史现象。对遗产的认识和实践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知识体系——遗产学:一门既关乎历史,又关乎现实的学科。之于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五十多个民族的国家来说,我们拥有古老、丰富的遗留和遗存;但之于我国的学科和学术研究来说,遗产学却是一个崭新的领域。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的教育保护与传承研究》是笔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民族教育与土家族非物质文化保护和传承研究”的主体成果,也是部系统研究土家族非物质文化的教育保护和传承的专著。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一直未曾有过针对普通读者,将中国辉煌文化进行系统全面、深入浅出的介绍和解读。鉴于此,译林出版社在长期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精心打造了《符号中国》丛书,以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呼吁各界重视对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该书被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符号中国》精选数千张上自远古、下至当下具有公认的中华文化基因意义的“文化符号”的高清图片,从器具到食物、从风俗到礼仪、从人物到景观的方方面面,由专家以及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逐一进行权威解读,以这种形式向世界解读及传播中华文化的精髓,使其成为中国读者继承、传扬传统文明的渠道。该丛书中文版共6卷,主要内容涵盖中国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历史遗产等诸方面。丛
作者通过实地调查和研究,指出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阐述了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坚持本真、整体、活态、可持续、以人为本等重要原则,强调了文化空间的保护和传承人的保护、培养是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香火的根本所在。同时,还针对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存在过度开发、急功近利等问题,提出了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开发和利用的基本模式和对策。
本书论述部分共分为六章,、前三章说明安贞堡所在之处西华片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村落和住屋形式,以及当地一般的建房习俗;后三章针对安贞堡,详述它的选址与营造、建筑空间构成,以及装修、装饰等,让人明了当时的风水观念影响全宅的朝向和结构,也看到木工、泥水工、石匠等就地取材、发挥个别手艺的团队成果。图版部分首先从地理环境、周边情况展开,以平面图、立面图和横剖、纵剖、图全面呈现安贞堡的空间使用、梁架结构,特别是传统木造的构成,以及安贞堡因应地形和尺度要求的独特手法。另外,池家祖屋万金厝和进龙祠测绘图一并展现。现在,让我们进入这座气势雄伟的安贞堡——由于本成书时间较长,书中部分图片无法一一查核出处,敬请谅解。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通过对黔西北地区濒危彝族钞本文献的调查搜集,翻译其中重点文献,开展田野调查以及多维度的理论探讨,以弥补彝族文化的缺环与断层,将彝族文化呈现给社会,为彝族文化在新时期的传承创新提供理论和实践的论证与启示,为我国的民族文化理论及实证研究提供一个新的个案。
作为“社会生活的活化石”,佤族的采集、渔猎与其社会发展的进程是相适应的。他们采集的方法和加工的方式都令人叹为观止。在狩猎中遵循“见者有份”的平均分配方式,用“以物达意”的方法进行思想交流,普遍使用鸡毛、火炭、树叶、辣椒、茶叶来说明事由。 除此之外,还与宗教祭祀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可见,佤族先民对采集渔猎活动的认识已远远超过了解决生计问题的范围,而渗透到成年、恋爱婚姻的过程中,成为传统的约定俗成习俗。他们所特有的心理、性情、价值观、荣辱观,甚至择偶观的形成和发展,也可以从采集渔猎这一人类早并残存至今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社会形态中找到解释。 千百年来,佤族先民在门高西爷分手后,沿着迁徙的路线顺着大江,沿着密林,爬山涉水,寻找到阿佤山这块肥沃美丽的土地后,在大自然的慷慨抚育下
婺源县旧时属徽州六郡之一,明清时期出了许多著名的文化人,是理学之邦,又是重要的徽商老家:婺源乡土建筑的研究包含十个村子,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特色:这种研究能使我们把眼光投射到一大片土地上,领悟村落在它们自己的环境中如何形成自己的特色,又为何要保持这片土地上共同的文化历史。 另外,本书在研究村落的同时,对婺源县级行政区域乡土建筑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次确认了县行政区域内所容纳的乡土建筑类型,为乡土建筑的研究拓展了新的思路。
2002年8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和全球环境基金(GEF)、联合国大学(UNU)等十余家国际组织或机构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发起一项旨在保护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农业系统项目--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GIAHS)的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该项目以《生物多样性公约》、《世界遗产公约》、《食品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全球行动计划》、《关于食物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国际条约》、《2l世纪议程》、《防止荒漠化公约》和《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为基础,目的是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号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与保护,使之成为可持续管理的基础。
《千年脉动·海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海盐骚子·文书选集》是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实施的一项重要文化工程,是加强“非遗”保护工作的具体举措之一,其目的旨在通过抢救性地记录整理和出版传播,普及“非遗”知识,激发全社会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共同推进全县“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甘肃省南部西汉水上游的西和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其乞巧风俗被国务院增列入“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西和县、礼县主要沿漾水河和西汉水流域的城镇村庄,从农历六月三十晚到七月初七子夜自古有连续七天八夜的乞巧节俗,上世纪60年代以前参加者只限于未结婚的少女,是真正的“女儿节”。据作者赵逵夫20多年的研究,天上的织女星和传说中的织女是由秦人始祖女修而来,她因织而闻名,事见《史记·秦本纪》;天河上古名“汉”,也是由汉水而来;西和县、礼县一带的乞巧风俗是秦文化的遗留。 《西和乞巧节》一书是对以西和县、礼县为中心包括天水市秦州区、清水县、张川县一带乞巧风俗的形成、历史和乞巧节程式、主要内容、歌舞特点以及西和历史文化的介绍。书末选录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论文
《玉雕》通过对北京工艺美术具有代表性的玉雕技艺的起源,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艺术特色、技艺工序过程、传承方式和优秀作品的汇集,深入地展现了北京工艺美术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学术价值和工艺文化价值,凸显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创造出良好的文化空间和学术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