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南美洲克丘亚地区的民间音乐《山鹰之歌》,曾被保罗 西蒙翻唱,收入他的专辑《忧愁河上的金桥》,为全世界所熟知;《山鹰之歌》也曾作为人类音乐的代表,被星际飞船 旅行者 号带入太空,传送给设想中的外星智慧。围绕它的版权之争纷繁复杂,被拍成了同名的纪录片,甚至引起了外交争端 在《制造非遗》中,民俗学学者哈夫斯泰因讲述了多个同样引人入胜的故事,它们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非物质遗产保护有关。立足民族志的传统,作者深入这些故事,揭示了罕有人知却又至关重要的背景,令人更好地理解UNESCO、非遗的概念以及两者的全球影响。本书超越了妥协和团结的官方叙事,邀请读者见证幕后的外交角力、同盟的建立和打破、对抗和抵制,它们一同形塑了非遗保护的公约和概念。
藏戏是现存中国戏曲剧种中为古老的剧种之一。据传广场演出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其他一些大剧种,如京剧、昆曲、川剧等,历史都比藏戏短。藏戏源于西藏各地,流传在雪域高原的各个角落,基本没有受到外界或外民族文化艺术的影响,因此,它们不仅在国内戏曲艺术中非常奇特,而且在世界各国的戏曲艺术中也是十分罕见。李云、王文章主编的《藏戏》力图以翔实的材料、生动的故事和丰富的图片将这一古老神奇的文化形态——藏戏艺术呈现于读者面前。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以 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为主题,精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时报》等相关文章,内容包括:如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非遗保护传承机制的创新、如何使非遗获得更好的权益保障,等等。除相关理论探讨外,本书还附拓展阅读,以具体事例,如中国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地方非遗的发展等,进一步论述了怎样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本书理实结合,具有较强可读性。
本书是申报京杭大运河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做工作的全景实录,全书约十五万字,140幅图片,内容丰富,文笔流畅,资料翔实,是一本全面记录京杭大运河申遗工作的重要的文献资料图书,反映了当代文物保护工作者和 非遗 工作者的严谨的工作作风与精神风貌,有较高的出版价值。
杨福安、王京娥编著的《阿胶》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之一种。本书对阿胶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文化概况、历史源流到分布状况及生产工艺、产品规格、作用与价值等多个角度做了全面的叙述,并对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提出了相关的可行性方案。另有生产工艺流程及分析若干,丰富了本书的内容。
《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在对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作总体分类概述的基础上,从分析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入手,通过对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保护应采取的措施,如何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及其保护与利用的良性互动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系统、明晰的探讨。
本书是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 之一,介绍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北京灯彩 。本书通过灯彩溯源概说、北京灯彩史略、灯彩与文化习俗、北京灯彩的品式及流派、北京灯彩的制作工艺、北京灯彩的传承、作品欣赏7章,向读者介绍了中国灯彩,尤其是北京地区灯彩的历史、相关文化习俗、品类、流派、工艺、传承脉络,以及代表作品。
形意拳,又称心意拳,是中国传统拳术之一。创立之初叫心意六合拳,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形意拳讲究内意与外形的高度统一 。本书从形意拳的文化背景、历史脉络、文化传承、项目形态、项目特征、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故事、保护手段、社会影响、发展现状等;附录包括大事记、传承世系等。在挖掘本项目的文化积淀的基础上,体现知识性、文献性、地域性、民族性等特色,力求雅俗共赏,明晰准确,推陈出新。
丛书内容简介 丛书以音乐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以福建省入选国务院批准的*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有关传统戏曲、曲艺、民间音乐、舞蹈音乐等项目的音乐材料为主干内容,为了普及与教育的方便,各分册均按概述、唱腔曲谱、器乐曲牌曲谱、锣鼓介头、选段、传承人介绍等大致板块进行设置,不同于以往的资料整理汇编的做法,而是按有利于学习者对分类学习与掌握的需要进行编排。丛书19卷20册,共收入23种传统音乐艺术形式,它包括:《南音》《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闽剧》《闽西汉剧》《北路戏》《大腔戏》《梅林戏》《四平戏》《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木偶)》《十番音乐(福州)》《十番音乐(闽西)》《锦歌 东山歌册 畲族民歌》《伬艺 评话》《北管 拍胸舞》《南词》。 本书内容简介 本书对福建省*批入
本书是从基础理论方面系统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拓荒之作,同时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建立所做的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和初步的尝试。本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这一重大课题进行了探讨,力求深入系统,供广大该方面的工作者阅读学习。 本书站在历史与文化的总体高度,从国际两个视角,全方位地、系统而深入地回答了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关心的问题,而且还切实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程提供了宏观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这对于启发人们更深入地思考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的理论问题,对于科学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双氏兔儿爷》(作者韩春鸣)涵括北京兔儿爷各 类传说故事,民俗内容丰富,可读性强。《双氏兔儿 爷》对传承人、传承谱系、传承特点、优秀代表作品 及其现状和未来作全方位展示,体现其工艺价值和学 术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突出其所蕴含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点、文化积累作用及其传承价值 。
《温岭大奏鼓/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编著者林有桂。 人奏鼓是浙江温岭箬山渔村的传统民间舞蹈,渔民们男扮女装,身穿大襟衣,头戴羊角帽,耳挂大金环,脸抹红油彩,跟随着大鼓的鼓点跣足而舞。大奏鼓舞蹈动作的扭捏作态,与激越粗犷的音乐旋律形成强烈的对比,展示出世代与风浪较量的渔民们的乐观和豪迈。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布洛陀》在文献搜集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全面介绍了壮族口传史诗布洛陀的源流、文本内容、信仰内涵、仪式形态、保护与发展等方面的状况。口传史诗布洛陀以麽经和古歌为主要文本形态,流传于珠江中、上游流域,是壮族麽教文化的核心。麽经布洛陀又是其中重要的形态,包含了开篇经、创世造物经、赎魂经、解殃经、解冤经、超度经、祈祷还愿经等内容。在民间信仰中,人们强调布洛陀作为创世神、始祖神、宗教神的意义。这一口传史诗具有强烈的现实功能,主要运用于以祈福、超度、禳解、赎魂等为目的的宗教仪式中,尤其以敢壮山布洛陀仪式的规模*,影响为深远。在布洛陀文化日益衰落的情况下,社会各界为其保护与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是由广西壮族
《挽弓当挽强 王宁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集》,书稿收录了王宁宇十几年来关于传统民间美术研究和思考的文章,配有图片。文章按内容分为三编,依次是:*编:传统民俗文化空间的保护、第二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会民生、第三编:改造我们的学习。是作者在陕西民间美术领域,很多乡村田野调查的实地记录,并在此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中的民俗活动、民间美术创作和传承方面的具体问题的讨论。作为长期从事中国民族民间美术田野调查及研究的艺术人类学者,书稿的出版对于当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神奇动物:起源与解读》是一本引进自意大利的图文集,展示了人类历 与动物有关的神话传说、民间习俗和不同文化,深度剖析了各种神奇动物的起源,及其所反映的人与动物间关系。 狼人、海怪、龙、半兽人……不论是真实存在的生灵,还是虚构的幻想产物,动物一直被人类赋予各种含义,神奇动物 成为人类文明的象征符号。为何人类文明如此热衷于构建神奇动物?背后又有着怎样的秘密?作者考据各种文化中有关动物的历史、传说、童话、民间习俗等,探索神奇动物文化诞生的源头,及其背后人类与动物间复杂而奇妙的关系。
《侗族大歌》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之一,由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三名青年教师和一名音乐学界的广西青年学者共同完成,反映了学者们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侗族大歌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而且是了解侗族的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侗族大歌2005年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本书为普及性读物,主要面向喜爱侗族大歌的有大众文化水平的读者,从文化渊源、民俗风情、音乐形态、审美意识、传承发展五个方面介绍侗族大歌,在相关章节的设计中着重选用和撰写了部分有关广西侗族地区的大歌形态和传承情况等内容,意于补充、完善侗族大歌的系统研究。本书重视图文配置,共收图片200余幅,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更好地反映侗族大歌及其
由王建武编著的《非遗保护与松阳高腔研究/非 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丛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丛 书”里的一本。“松阳高腔”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非遗保护的戏曲剧 中之一。本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获取手资料 ,并通过文献资料的梳理、提炼升华,构架起松阳高 腔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
环县,是一部农耕中国历史和山村人文社会的绿色图像书! 这里是被大自然贫痞外表所包装了的一块未受“污染”过的民间文化纯洁、富饶的世外:她依自己的自然社会网络展现自己的心灵世界!这里的整体自然空间,其实正是环县人社会历史与行为的文化标志。 环县的文化象征——就是被呢称为“牛皮娃娃”“一驴驮”的道情皮影…… 环县道情皮影的话语,在今天已成为一个“文化现象”。那么,它作为往昔公共文化的一种、视觉文化的一种“文化现象”,今日我们重审其文化价值,重视并保护其当下仍存活的”原生态”实体,意欲何在? 这是一本地方性知识的书,图文并茂,真实、细腻,如同她的主人——朴实直率而无虚妄炒作,干净流畅而丰富多彩。她说到了环县道情皮影立体性的方方面面,但她给我们提供的信息量,却远远超过了这本书的
《白族大本曲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研究》以档案学理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为指导,通过文献调查和实地调查,从白族大本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建档保护的现实需要人手,系统梳理白族大本曲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总体思路,深入探讨白族大本曲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社会协同参与模式、白族大本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以及白族大本曲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业务工作等问题。